建筑工程招标投标阶段合同管理策略探讨
2020-03-08张燕
张 燕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8)
建筑工程招投标是在法定程序下由发包方提供价格、期限等招标内容,经由秘密报价、投标后选取优质施工单位作为承包方的过程。在此阶段进行合同管理主要包含审核合同文件条款、评估双方主体资格、监督双方履行情况等内容,具有提高招投标质量、降低工程经济风险、实现造价合理分配等作用。
1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招标文件与合同管理缺乏关联性
部分发包方缺乏对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招标管理工作仅围绕招标文件审核、标底审查、开标监督等层面展开,与合同管理工作之间呈现出脱节的问题,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某工程未能将全部合同条款及实质要约内容囊括在招标文件中,造成投标书中服务承诺不健全的问题,增加了合同签订环节的难度,进而引发合同条款、招标文件要约的不规范、随意更改现象,对工程质量、各参建方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1.2 招标文件编制存在漏洞
通常建设单位委派招标代理机构编制招标文件,然而存在一部分代理机构缺乏专业资质,未能深入调查了解工程的主体内容与技术要求,导致招标文件编制质量较差,进一步造成了后续合同执行的随意性问题,为合同变更与索赔管理环节埋下了隐患。
1.3 缺乏健全招投标管理机制
现阶段我国已推行诸如主体资格审查、施工合同登记备案等管理制度,对于招投标、合同违法等行为发挥了规范、制约作用,然而当前在招投标领域仍普遍存在虚假招标等不规范竞争行为,增加了中标后因实行合同管理所引发的法律纠纷,对招标方利益构成了一定威胁[1]。
2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合同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
2.1 细化招标文件审查工作,制定推行示范文本
将合同管理工作纳入招投标阶段,首要前提便是落实招标文件的审查,切实围绕招投标阶段涉及的各项交易活动进行审查,借助法律与管理层面上的约束力保障招标文件要约、条款的真实性,降低工程项目的经济风险,发挥合同管理的监督与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应针对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业主方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资质的审核,切实结合工程建设主体目标、内容需求开展文件编制工作,注重将项目性质、技术要求、价格、评标方式、竣工时间、担保形式、开标、评标、合同条款等内容囊括在招标文件中,结合不同工程性质、承发包模式完成示范文本的编制与推行,保障合同中的实质性条款均被囊括在招投标文件之中,例如双方权责义务、工程价款构成、合同争议处理方式等内容,以此提高招投标文件编制水平,为合同管理工作创设便捷条件[2]。
2.2 健全配套管理运行机制,抑制违法竞标问题
在强化招投标文件质量保障的基础上,应从运行机制层面予以规范化建设,基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进行现有法律制度的整合重构,厘清相关概念及其执行要求,克服不同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的制约性与歧义关系,更好地强化招投标的可执行性。同时,在当前“互联网+”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招投标电子平台的建设,实现对招投标各环节、执行进展的在线查询与记录,既能够为参与方提供参考依据,也便于监管部门开展动态监督与后续审查工作,强化招投标的透明化、公平化建设,抑制违法竞标行为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招投标违法记录公告、信用评价、投诉处理等机制的建设,依托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实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严厉打击,切实保障招投标各方的合法权益,遏制“阴阳合同”等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还应强化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负责人倒查问责等制度的建设,落实专人承担的主体责任,一旦在后续审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工程质量问题,则应立即追究到相应责任人进行问责与制裁,加大对违法竞标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
2.3 积极参与项目后期管理,切实提高监理成效
合同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承担的主体责任,积极参与到工程项目后期管理工作中,依托回访机制的建设调查收集发包方、建设方对合同管理存在的意见,保障双方牢固遵循合同内容、履行自身义务,推动后期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开展回访工作的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应参考招投标文件、技术资料进行合同内容审核,依托合作解决合同纠纷问题,提高合同管理工作质量。例如在开展合同检查工作时,应利用考核制度督促参建方提高履约率,针对招投标进展进行动态跟踪,实现对招投标活动的动态评估,提高合同管理实效。与此同时,合同管理部门还应落实自身承担的监理职能,严禁在后续施工中出现“转包”“分包”等违规问题,牢固围绕质量、进度两个主体发挥监理职能,为工程质量创设保障。此外,合同管理部门还需加强对招投标文件条款的深入审查,依托论证会审制度保障招投标文件编制的合理性,针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从而保障招投标工作的依法合规开展。
2.4 强化各方调查沟通效果,提高合同内容质量
一方面,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应针对建设项目资料进行深入调查,掌握项目建设区域的地理特征、工程管理规定以及法规制度等内容,连同业主方建立密切沟通会话关系,由招投标双方借助书面形式进行问询、答疑,避免信息错位问题的发生,以此降低合同管理的风险性。同时,需创设标前澄清会议,由业主方解答关于投标文件、条款中存在疑问的问题,投标人依据答复进行修改,厘清投标范围、工作深度等要点,进一步规避合同风险。另一方面,合同管理部门需提高合同条款的编制水平,结合招标文件中囊括的技术、合同条款开展合同管理工作,明确掌握发包方在工程性质、招标范围、质量要求、安全措施等层面的技术规定,并厘清招投标双方的权责义务,配合专业项目管理经验进行合同管理,最大限度保障合同中涵盖的各项条款均符合工程建设要求,推进后续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合同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5 引入专业招标代理机构,培养合同谈判人才
一方面,管理人员需针对合同风险提高警惕意识,围绕合同谈判、审批、签订、履行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从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层面予以贯彻执行:在组织管理层面,应自上而下进行管理机构的建设,牢固遵循合同管理制度及政策开展各项工作,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在制度层面上,应加强对合同履约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及时进行合同的变更、修改、中止,发挥合同管理工作实效[3]。另一方面,由于招投标文件的编制质量成为影响合同管理及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包方需树立前瞻性思维理念,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职业资质的审核工作,选取具备专业经验的代理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对其招标文件编制的约束力,并定期创设合同管理业务培训活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同行业内部打造依法从业环境,为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同时,应注重培养具备技术、法律、财务等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合同谈判人才,依托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保障信息对称性,构建专业合同谈判团队,增强对合同风险的识别能力。此外,还需引导招标组织人员提高其工作能力,强化在招标全过程中的参与度,落实招标文件的审查把关工作,在招标管理与合同管理工作间构建紧密衔接机制,进一步提高招标文件及合同的编制质量,有效调控合同风险。
2.6 推行电子评标规范管理,实现处理过程公开化
首先,深入推行资格评审,削弱信息不对称影响。相关单位应严格依照《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开展资格审查工作,实现资格评审在投标前、开标后等环节的全过程渗透,依托完备的管理机制为资格审查的顺利实施创设保障,利用电子招投标系统在招标方、投标方之间搭建密切沟通衔接机制,降低以往因投标方提供资料引发的信息虚假性风险,依托电子系统实现资格评审资料的实时查询,保障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既能够预先淘汰资质不符人群、提高竞争性,同时也有助于督促招标人更好地履行合同,推进合同管理的顺利实施。其次,完善商务评标模式,细化技术评审对策。一方面基于成本控制理论指导商务评标,详细核查工程清单中各项单价的分值,利用电子系统导入标底数据,依据数据差异采取相应的清标方法,确定目标成本范畴,以此抑制不平衡报价问题;另一方面创设专家跟踪追究制度、推行评标示范模板,细化具体的评标细则,基于合同管理手段实现对评标专家“自由裁量权”的有效控制,更好地提高评标的规范性与法律约束力。最后,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强化法律依据保障。在此应利用合同管理手段进行电子评标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引导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标准,实现对招标、投标、评标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强化其法律保障;随即构建评标结果公开机制,真正依托电子评标平台实现评标信息的对外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便及时发现评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处理过程、处理结果进行公开;此外还应强化对评标过程的审核把关,由相关管理部门组建专门监督检查小组,并针对小组成员进行严格培训,加强对在建项目、完工项目的综合审查,配合相应惩罚手段解决招投标问题,整顿建筑行业秩序。
3 结束语
据中国建筑协会统计,截至2019 年上半年我国已创造建筑业总产值10.16 万亿元,同比增长7.2%;新签合同总额12.03 万亿元,同比增长2.47%。在此背景下,更应基于工程招投标要求开展合同管理工作,使各参建方明确其权责义务,最大限度降低外部环境、施工因素变化对工程的影响,提高建筑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