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管理探究
——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20-03-08范婕
范 婕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潍坊市经济学校),山东 诸城 262200]
“卓越计划”全称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改革措施,旨在为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一系列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人才强国。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在响应国家“卓越计划”方面一直走在职业教育改革前沿。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早在2011年,就开始组织专业学生纳入“卓越计划”,开展校企合作,以“3+1”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后进入企业实践学习,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下,完成对 “卓越计划”班的培养。潍坊工商职业学院虽然有多年的“卓越计划”培养经验,且培养效果突出,但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学校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明显减弱,制约了校企合作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以下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探究,对相关职业院校开展“卓越计划”、落实综合教育改革有现实指导意义。
1 校企合作的意义及作用
1.1 意义
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社会机构截然不同,人才培养及对象存在实质性差异。职业院校培养人才虽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为学生后续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师生相互配合。而企业人才培养从自身工作出发,在实践中强调员工动手能力,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为利益驱动关系[2]。
校企合作将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专业实践”的方式展开学生培养,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培养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学生成长,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2 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加之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各行业对人才有更多新的要求,且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门槛降低,基本可以满足社会需求。但是,传统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普遍不高,无法迅速满足社会对专项技术人才的需求,导致出现“大学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的现状,结构性人才短缺[3]。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可以满足企业需求,也为学生更好地就业作好铺垫。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有教师17人,其中,实践指导教师一人,高级职称4人,占教师总数的23%,中级职称13人,占教师总数的77%;硕士研究生11人,占教师总数64%;“双师型”教师15名,占教师总数的88%,整体结构较为合理。从企业和社会聘请了部分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专家,共同就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等问题献计献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卓越计划”的框架下,与山东希努尔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山东诸城昊宝服饰有限公司、山东迪尼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桑莎集团等多家服装类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双方可以在产品的研发、检测、生产等方面展开合作。
该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以“3+1”模式落实“卓越计划”,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内容付诸实践,将学校专业和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在设备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教育效果(图1)。
图1 校企合作签约仪式
2 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管理的不足
2.1 学生身份转换方面的问题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角色较为单一,在家受到家人溺爱,在学校受到学校无微不至的关心,自身优越感突出。但父母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竞争合作意识方面漠不关心,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身份转换困难[4]。
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为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卓越计划”的企业实习阶段,采取“轮岗制”“项目制”。在企业实习阶段,学生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这种双重身份,使学生面对学习、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压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由于家人、同学、工作方面的压力,与自己内心憧憬的实习情况截然不同,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容易意志消沉,无法适应企业的正常管理和指导,导致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迷茫,易迷失自我。
2.2 学习方式的问题
服装专业学生在学校经过3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内部进行实习,在一线生产上,学习如何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理论配合模拟实践为主,便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和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配合,互相沟通,共同进步。但在企业中,上级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为利益关系,学生需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如果不能及时转变,在实习工作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在“卓越计划”的要求下,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需要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开展轮岗实习,适应企业倒班的运行管理制度。同时,考虑到服装设计企业的各个工序、各个设备作业的特殊性,学生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可能无法迅速适应。学生自身对他人有一定依赖性,人际关系单纯,且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浓厚,学生突然进入企业学习,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严格的管理方式,经常会不知所措,无法迅速适应严格的工作环境,产生挫败感。此外,企业文化氛围单一,学生可能产生压抑感,导致参与工作实习的积极性大大下降(图2)。
图2 企业文化背景墙
2.3 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自“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需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只有处理好学生管理问题,才可真正使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真正发挥作用。但是,无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需要校企双方充分参与其中,共同协商所有管理事务。尤其是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企业需综合考虑成本投入,在管理方面不愿耗费大量的资源,很可能出现学生管理队伍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管理效率、质量较低。此外,对于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若校企协调不及时,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不明显。学习中缺乏新形势管理人才,校企双方协作管理制度不完善,会导致学生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一些临时管理制度无法解决新问题,制度严肃性不够,就会导致制度执行缺乏刚性和弹性。
3 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管理的一些建议
3.1 完善规章制度
针对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将一些管理效果突出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化,要构建稳定化的管理队伍,结合教育教学的规律、高职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管理的一般规律。在设置对学生的要求、实习任务强度时,考虑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性格等。在校学习时,学生管理主要由学校负责,但在进入企业实习后,学生管理以企业为主,学校方面可以给予协助,可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效率、质量。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及时分析和总结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学生管理的关键,注重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3.2 重视德育和心理教育的落实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企业学习阶段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了解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普遍比本科院低,且学习能力有限,加重了管理负担。因此,在企业学习阶段,也要重视德育和心理教育的落实。学生在了解企业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校可以指派专门的指导老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求学生通过社会现状,利用自身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妥善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3 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学生良好的自主管理能力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管理工作的落实,使传统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高校和企业方面需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构建良好的学习团队。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不仅是像校园内部学生的自我管理,而是要让学生充分融入企业中,感受企业的文化,参与组织的活动。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例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赢”的理念,要求“卓越计划”的参与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和完备的员工培养体系,且员工生活待遇较理想。企业要提供专门的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一定生活补贴,再与学校方面的导师配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德育方面实现联动管理。
4 结语
基于新时期职教改革背景,分析“卓越计划”下,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有助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专项技术型人才。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背景下,尤其需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在企业学习阶段,学生工作涉及的内容更多,管理工作的实施难度大,应统筹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彼此互助,提高学生管理效果和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综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