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

2020-03-08胡利娟

中国科技财富 2020年1期
关键词:长臂猿热带雨林三江

文/本刊记者 胡利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其目的就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而三江源国家公园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3月,拉开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践探索的序幕。

目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如何?取得哪些成效?

1月8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绩”进行了详细介绍。

贡献青海智慧,由草原利用者转为生态保护者

在超过12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开展全新体制的国家公园试点,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体现了改革和担当精神。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涉及果洛州玛多、玉树州治多、曲麻莱、杂多4个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13.62米,它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有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为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地,以及世界范围内特有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践探索拉开了序幕。

“目前,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日益显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永禄介绍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度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

不仅如此,青海省还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根”与“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走出了一条富有三江源特点、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

任永禄称,尤其是探索社区共管模式,不仅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同时,还在园区内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共聘用1.72万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另外,又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大胆尝试了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

而在针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上,则进行功能重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开展三江源草地、湿地、野生动物等资源本底调查,建立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可以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深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任永禄透露,下一步,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法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趋于完善,管理运行有序高效。二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实现对三大源头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园区范围和功能优化,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江河径流量持续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水质更加优良,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三是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生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转产转业牧民有序增加,成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

据了解,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设立。届时,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管理运行顺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江河径流量持续稳定,长江、黄河、澜沧江水质稳定保持优良,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展望未来,任永禄表示,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生态系统原真保护样板、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野生动物天堂、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生态环境科研基地、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窗口、留予子孙后代的一方“净土”,向全世界展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

保护濒危物种,集思广益改善修复栖息地

“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是为了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而海南长臂猿,作为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保护海南长臂猿关乎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成败。”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夏斐如此强调说。

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1/7的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区,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区,东起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西至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自保亭县毛感乡,北至黎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其不仅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亚洲热带雨林和世界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带上唯一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具有国家代表性和全球保护意义。

海南长臂猿,是仅分布于海南岛的我国特有物种,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仅剩7-9只个体生存在霸王岭热带雨林。

2019年1月,中央深改委第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吊罗山正式揭牌成立。

“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保护海南长臂猿已成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夏斐表示,它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关键体现。

为了拯救该物种,我国从70年代末就开始采取保护措施。夏斐介绍说:一是于1980年成立霸王岭长臂猿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8年晋升为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强化了保护职责,逐步减少直至停止该区域森林采伐;二是2013年开始实施连续年度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化动态;三是自2002年以来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强化野外巡护看守,指导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签订社区共管协议书;四是开展栖息地改造,补植补种海南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改善修复栖息地,并拨付专项资金将保护区内高架电线转为地下埋管通过,扩大了种群活动范围;五是加强保护研究,开展了海南长臂猿种群遗传多样性、食性、调查监测技术等系列研究。六是开展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生态改造修复工作,自2005年以来,共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其中2005-2008年对南七河3000多亩人工林进行改造,种植各种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超过30万株。2016-2019年实施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恢复工程,修复2000多亩海南长臂猿栖息地。

据了解,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达到4群30只,并显示持续扩大的良好势头。

“海南长臂猿数量虽然有所恢复,但仍未摆脱灭绝的威胁。”夏斐称,为更好地开展保护,海南省专门成立了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希望通过开放式的工作机制集思广益完善保护并尽快出台海南长臂猿拯救方案,加快制定系统的海南长臂猿保护专项规划。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基层长臂猿保护队伍建设,加大霸王岭长臂猿活动周边区域栖息地修复工作,尽快开展生态廊道建设,为海南长臂猿构建迁徙通道。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海南长臂猿知名度,让大家了解、爱上海南长臂猿,进而参与保护。

当谈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进程时,夏斐说,下一步,一是加快推进总体规划报批和专项规划编制。二是积极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内设机构和二级管理机构设置。三是稳步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工作。四是依托研究院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海南长臂猿保护,扩大建设生态廊道,逐步扩大长臂猿栖息地。五是推进国家公园项目建设,启动智慧雨林、国家公园专用公路、国家公园大门及展示区、电子围栏项目设计和规划建设。六是确界定标并开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七是出台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相关地方性法规,逐步建立健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法律法规体系。八是加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宣传推介。九是对照评估工作认真落实整改,确保通过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前的验收工作,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猜你喜欢

长臂猿热带雨林三江
热带雨林“斑秃”之谜
长臂猿,请上空中绳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无量山的精灵『体操健将』长臂猿
鄙视型礼让
为什么要保护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