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引领举全社会之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2020-03-07王秋蓉
王秋蓉
人物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芬兰科学与人文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及其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国际环境遥感委员会主席、“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席,曾任国科联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
进入2020年,全球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完成只剩下10年了。要实现这一目标,亟待各国共寻良策,加速行动。
而科技正是落实SDGs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和作用正在日益凸显。早在2015年联合国就启动了技术促进机制(TFM)以凝聚科技界、企业界和利益攸关方的集体智慧,支持和促进实现 SDGs,使全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是这一机制的践行者和贡献者。
近年来,中国积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9年9月,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对国际发布首份《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这份报告所呈现的技术方法和分析成果可为其他国家落实SDGs带来有益借鉴,为解决更多全球性与地区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評价和肯定。
编制这份报告的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2018年5月被联合国秘书长聘任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是2019年12月启动的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项目 “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SDGs实现的战略研究”负责人。他在短时间内从一位中国科技界的知名学者变成了一名科技助力全球SDGs的倡导者和推动者。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全球在实现SDGs进程中面临哪些严峻挑战?中国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更好地贡献SDGs,本刊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专访了郭华东院士。
他在访谈中明确地提出,一方面政府决策者要建立高层共商协同推动机制,举全社会之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要主动承担起大国的责任,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一带一路”与SDGs有效对接,这是推动2030全球愿景实现进程的重要契机。
SDGs面临着严峻的科技挑战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是2015年9月193个国家一致通过的全球行动计划,旨在携手合作共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该议程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由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组成。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愿景充满挑战。
“联合国很早就预测到科技的重要性。2015年7月通过了技术促进机制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服务包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内的目标。2018年,我非常荣幸被中国政府推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候选人并成功当选,这说明联合国很看重我国在推动SDGs中的作用和贡献。”郭华东表示。
“我个人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和中国提出的创新驱动理念相似,都是用科技支撑发展。联合国设立的技术促进机制由联合国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跨机构任务组、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利益攸关方协作论坛以及网上平台三部分组成。10人组的使命是与上述三部分密切合作,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促进机制进行咨询、评议、协商,服务技术促进机制,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通过这两年的工作,郭华东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中的科技难题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数据缺失是最艰巨的挑战之一。“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1月在全球启动,这就意味着需要对过去17个目标和169个子目标在全球各国的现状和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摸底,更需要对未来目标进展和变化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和评估,从而科学评估全球SDGs执行情况。而这项工作就需要有效的数据支撑和评估方法。”
目前这169个子目标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既有数据又有方法,第二类是有方法没数据,第三类是既没数据也没方法。目前只有大约45% 的 SDGs 指标既有方法又有数据,约39%处于有方法无数据状态,还有多达 16%的SDGs指标既没有统一的方法也没有数据。
“实际情况是,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的阶段和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存在各种差异。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对数据获取和处理、发展指标监测和评估方面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来,都存在极大的挑战和需求的紧迫性。为此,各国自身在落实SDGs中需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并通过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科技共享、数据共享,加速落实SDGs进程。”这是郭华东认为目前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在郭华东看来,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让一个人掉队。只有科技领先的国家通过国际合作把科技创新成果主动分享和造福科技落后的国家,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在全球实现2030年愿景。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SDGs这一宏伟目标无法实现。”郭华东明确指出,“另一方面,科技无国界,要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助力SDGs的巨大潜力,就要打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间的科技壁垒和知识封锁,让人类共享科技进步成果。而这也是当前加快实现SDGs进程的最有效途径。”
地球大数据提出新支撑新视角
2019年,对于郭华东而言,是一个收获之年,也是突破之年。一份凝聚了他带领中科院100余位科研人员撰写的成果——《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作为中国代表团在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发布的4份文件之一和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发布的2份正式文件之一,引起了国际国内的极大关注,为此也更加坚定了他对地球大数据未来助力SDGs实现的信心。
2018年1月1日,中科院启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他被任命为专项负责人,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129家科研单位的1200余名研究人员参与,努力为“一带一路”“美丽中国”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内外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就是该专项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这份报告的独特价值到底在哪里?郭华东表示,它展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和政策决策的探索和实践,揭示了有关技术和方法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新视角、新支撑”。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地球大数据在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中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郭华东带领团队针对SDGs指标体系的特点,采用多源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方法,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6个目标下的20个指标进行剖析,深入研究从全球、区域、中国到典型地区四大尺度的典型案例,构建了全球和区域SDGs空间评估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相关的SDGs全球和国家进展。
关于为何聚焦在这6个目标,郭华东解释,经分析发现,这6个目标具有宏观和周期变化的特点,而刚好具有大尺度和动态监测能力的地球大数据具有独特优势,可以记录这些目标的变化,弥补SDGs数据缺失的空白。地球大数据主要通过3种方式贡献SDGs6个目标:一是数据产品:利用地球大数据为6个目标提供评估数据的新来源;二是方法模型:基于地球大数据技术和模型,创立SDGs评估新方法;三是决策支持:围绕SDGs开展实践案例研究和分析,监测SDGs指标实践进展。
这份报告具体是如何支撑科学决策的呢?郭华东举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高速增长,很多城市土地消耗面积和人口数量快速扩张,地球大数据可以及时监测城市土地使用率与人口增长之间比例是否失衡,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评估依据和建议。又比如,在针对大熊猫保护方面也有新发现。2016年9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调整了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级”调整成了“易危级”。但是这份报告披露,1976-2013 年期间,虽然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但栖息地比1988年(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面积缩小且更加破碎化,因此将大熊猫濒危等级降低是不合理的。
这份报告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和充分利用。郭华东透露,中国科学院将持续开展SDGs相关研究工作,并决定自2019年以后每年都要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一直持续到2030年。
当然,他也提出,不同SDGs目标需要应用不同的科技手段,地球大数据只是助力SDGs关键技术之一。总体而言,要发挥科技创新促进SDGs的作用,不同国家需要针对不同时期169个子目标本身的特点找出相应的技术、方法予以支撑,并进行创新性应用。
把“一带一路”与SDGs对接是重大机遇
我国在科技创新助力SDGs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明显进展,那么如何找到着力点发挥优势和经验为SDGs作出更大的贡献呢?
郭华东认为,我国把 “一带一路”建设与SDGs对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加速全球SDGs进程的重大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说,衡量“一带一路”倡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落实SDGs方面的进展和变化。
他进一步表示,特别是面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科技挑战,中国有义务和责任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一带一路”上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这将是中国贡献SDGs的新路径、新契机、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早已意识到这个契机,也在积极行动。2019年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学部重大咨询评议项目“科技创新促进一带一路SDGs实现的战略研究”启动会在深圳召开。
郭华东表示,本项目将全面推进“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的实施,明确科技创新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路径,为规划“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先导战略咨询;提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网络的构建战略,为打造“一带一路”数据共同体提供科技蓝图。
在郭华东看来,SDGs是当前全球最大的共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我国如果把推动SDGs与“一带一路”倡议、美丽中国战略统筹成一件共同的事情,既可以实现中国自身发展战略目标,也可以实现中国方案贡献全球发展的国际承诺,可以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找到了有力的抓手。
对于如何对接和联动的问题,郭华东坦言:“这确实挺难,但是世界上没有容易的事,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做,愿意做了就没什么难的。”具体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提升认识,尽快从理念上形成“一带一路”对接SDGs的广泛共识,把“一带一路”倡议和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第二,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探索“一带一路”对接SDGs的方法和举措;第三,制定行动规划,提出“一带一路”对接SDGs的实施路线图。
“我和我的团队未来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利用地球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SDGs,为中国科学家参与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多做点事情。”郭华东说。
尽快建立推动SDGs的高层统筹协调机制
中国未来十年要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郭华东认为目前在理念认识和行动力度上还要大力加强,无论是要发挥科技创新助力SDGs的潜力,还是推动“一带一路”对接SDGs,要让这些抓手真正有效落地,最关键、最有力的是政府进一步给予实质上的重视。
虽然中国在SDGs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与目标还是存在差距的。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及长期科学研究经历,郭华东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SDGs既是国内需求,也是世界期待,必须加速前进。而要做好这件事情,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政府界、科技界、企业界三位一体的共推机制。”
郭华东说,政府的领导作用对于推动SDGs十分重要。我国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等,SDGs也可以成立类似这样的领导小组,建立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共同推动的机制,统筹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工作,指导和协调中国可持续發展战略实施,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落实SDGs,达到引领全球行动的目标。
具体怎么做?郭华东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在中国成立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专家委员会,并针对17个目标由政府牵头建立17个专家组,共同为国家推动SDGs提供战略咨询和智库支撑。第二,联合国倡导的技术促进机制很有前瞻性,中国也可以在国内建立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第三,每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以后,为了主动响应联合国在SDGs方面的决议,在国内召开全国可持续发展论坛,邀请政府、学术界、科技界、企业界等共同探讨落实SDGs的中国方案和行动,在中国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SDGs的局面。
“中国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贡献者,中国方案要走向世界、惠及全球、形成引领,就需要像中国贡献全球减贫事业一样,发挥中国的制度优势,由政府牵头自上而下从理念认识到行动机制统一到全新的战略高度。”郭华东再次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