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空间 大乐趣

2020-03-07刘琴

山西教育·幼教 2020年2期
关键词:风铃梯子空间

刘琴

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今年幼儿园将大花园进行了大改造,将原来只有观赏性的花园改建成具有挑战性的幼儿户外自主游戏场地。游戏场地里有小戏水池、农家小屋、圆筒小石洞、木头拼成的弯曲小路,整个场地小桥流水好似一座农家小院。班里的幼儿对这个农家小院情有独钟。

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改造的场地里自由、自主地游戏。幼儿园人数少,所以我们的户外游戏大多是混龄游戏。

小班幼儿喜欢推着小车在弯曲的木质小路上行走;中班幼儿喜欢在小戏水池里分工合作,有的在打水,有的在小水沟里搭建水渠;大班幼儿喜欢在搭建的农家小屋里探索各种玩具。不过,我发现圆形小石洞一直被幼儿忽略了。为什么幼儿不喜欢小石洞呢?

接下来,我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的游戏中,幼儿园需要不断创设生动有趣的环境,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游戏、探索。看来是我们的环境创设不够生动有趣,小石洞没有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接下来,我引导幼儿进行了改造。

第一步:视觉上的改造——装饰小石洞

小石洞虽然空间小,但它可以成为幼儿的私密空间,幼儿可以在小洞里驻足休息,或是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私密空间应该是温馨的,起初的小石洞就是一层水泥,属于冷色调,在视觉方面无法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于是,我跟着幼儿来到小石洞,一起讨论怎样装饰小石洞。幼儿的兴趣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想要如何装饰小石洞的想法。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用颜料在小石洞上画画,然后涂上防水漆。

第二天,行动开始了。幼儿纷纷拿着小刷笔在小石洞上画画。一会儿工夫,他们就给小石洞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涂上了防水漆。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小石洞的“关心”。接下来的几天幼儿每天都会到小石洞里驻足,他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向同伴们展示着自己在小石洞上的作品。

可是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小石洞带给幼儿只是观赏性作用吗?难道小石洞还是不够生动有趣?于是,我和幼儿又进行了改造。

第二步:空间上的改造——攀爬小石洞

在活动室,幼儿讨论着小石洞像什么?答案很多,最后他们统一意见:它可以是一座小山坡,我们可以爬到小石洞上,眺望高处的风景。如何爬到高处呢?有小朋友提出了质疑。于是,幼儿又进行了一番讨论,经过梳理找到了一些方法:添加小桌椅,攀爬小石洞。幼儿争先恐后地搬着小桌椅来到了小石洞,他们摆放好小桌椅试探着想要爬上小石洞。可是失败了,有了小桌椅依然无法顺利地爬到小石洞上。这时,平日里喜欢玩梯子的幼儿想到了幼儿园里的竹梯子,便赶紧搬来竹梯子摆放。勇敢的乐乐第一个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爬到石洞上方,指着远处兴奋地大喊:“我看到了高高的大树。”石洞边的幼儿在乐乐的叫喊声中,都想爬上梯子,站到高处眺望远处的风景。起初,我还有点担心幼儿的安全问题,没想到幼儿站在石洞上一点都不怕,很是享受站在石洞上的感觉。空间上的改造,给幼儿带来了更大的乐趣。

第三步:內部空间的改造——探索小石洞

小石洞是圆筒形的,幼儿游戏后喜欢蜷缩在小石洞内里休息,玩过家家等。多次的游戏中,幼儿发现小石洞里声音的传递很特别,他们喜欢在小石洞里大声呼叫。

幼儿兴奋地跑过来告诉我: “老师,小石洞里的声音可好玩了,声音又脆又亮,而且还能听到回声呢。”抓住这一点,幼儿进行了一番探索,原来是因为小石洞里空间小,两边是石墙,材料特殊,声音就特别脆。为了验证这一发现,幼儿还用不同的材料卷成圆形,然后传递声音,感受声音是否跟小石洞里的声音一样。在一系列的自主探索中,幼儿不仅得到了新的知识经验,也懂得了一些科学知识。

第四步:生活经验的迁移

有了小石洞里声音的发现,一个小女生有一天悄悄对我说:“老师,我家有一串好听的风铃,我明天带过来挂到小石洞里,肯定特好听。”这个提议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借此机会引导幼儿开展了有趣的风铃活动。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风铃,然后将风铃挂到小石洞里,一阵风吹来,小石洞里的风铃“唱”出了美妙的歌曲,幼儿又在小石洞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经历了小石洞的一系列改造,我也收获满满:

1.游戏观的转变——树立游戏意识

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每天的必修课。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能够让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在游戏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在小石洞里,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创造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幼儿都获得了一系列的知识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游戏化的理念:自由、自主、愉悦、创造。

2.课程观的转变一一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将课程游戏融入到班级课程体系之中,杜绝参考书形式的课程内容。课程是在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中利用身边的资源有效生成的,教师要将课程内容的事先设计转变为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小石洞的三个改造过程中,我抓住幼儿游戏时的“哇时刻”建构目标,生成了相关的课程,每一步都是幼儿自主发现、自主探讨之后形成的课程内容。

3.观察内容的转变——观察幼儿、解读幼儿

课程游戏化理念下需要教师学会观察幼儿。起初,我无从下手,不知道观察幼儿什么,也不能透过现象结合专业理解幼儿的游戏行为。经过多次培训与实践,我渐渐地走近幼儿,明白了观察幼儿不是纯粹的看,而是需要在观察中解读幼儿的行为,知道幼儿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通过观察,我知道了游戏时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是否感兴趣、幼儿的游戏水平如何,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也使我对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积极地顺应潮流,翻看各种书籍,在游戏中继续学会观察幼儿,同时探索和积累观察幼儿的方法。

小石洞的一系列故事让我领悟颇多。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我从一开始的被动参与转变为现在的积极主动研究,同时也感受到课程游戏化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通过课程游戏化,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幼儿走得更近了。

(责任编辑:郭凯云)

猜你喜欢

风铃梯子空间
紫色风铃
空间是什么?
木梯子
创享空间
你们扛着梯子去干吗
风铃
梯云纵
梯子使用常见隐患
树叶风铃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