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流沙河:一生活在汉字里
2020-03-07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理想》《就是那一只蟋蟀》这两首诗的读者,你们是否还记得朗读它们时的中学时光?2019年11月23日,时光带走了这位老人——著名诗人、作家、文化学者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流沙河是笔名,取自《尚书·禹贡》:“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1957年1月1日,流沙河提议并参与创办的《星星》诗刊创刊,他在《创刊号》发表的借物咏志的《草木篇》深受读者青睐,没想到26岁的流沙河却由此被卷入风暴的巨浪中,一度是“河沉大海”,从此开始了22年被监管劳役饱受屈辱和磨难的悲剧人生。最初两年,他被留在省文联图书资料室当保管员。在资料室的库房里,他欣喜地发现一堆“破四旧”留下的旧书,里头大部分是先秦典籍,他记得自己一边守着煤炉,一手捧着《庄子》读。他后来说“这本书让我在人生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开朗豁达的状态”。流沙河陷入逆境后一头扎进古文字的海洋,以苦读《说文解字》来消磨时光,来充实自己,无意或有意间,为日后的文化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流沙河获得平反后,重回复刊的《星星》诗刊当编辑。1982年,流沙河在其主编的《星星》诗刊开设专栏,成为将台港现当代诗歌介绍至大陆的第一人。随后,由他主导结集出版的《台湾诗人十二家》,成为当时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对台湾和大陆的诗歌交流,对中国新詩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因为流沙河的欣赏和推介,余光中在大陆有了广泛的知名度。1982年夏,余光中在寄给流沙河的信上,说起四川的蟋蟀和故园之思。随后,余光中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创作了诗作《就是那一只蟋蟀》作答:“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从四川到台北,两位诗人用一只小小的蟋蟀来串联起,共同表达了思念之情,绝妙无比,一时传为诗坛佳话。
流沙河以诗成名,一生的命运、声名都和诗歌“纠缠”在一起。但他厌恶和拒绝被称为“著名诗人”,几乎从不出席任何活动当嘉宾或作评委。他曾经一度“官授”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但几次作家代表大会,他都请假,“虽然还很闹热,又能出风头”。“我给你说,本人只有一个身份,叫‘成都文化人那就够了。其他都不要!”一生跌宕起伏、充满文化情结的流沙河,平和、柔顺、不争,这是他面对外部世界的姿态。他自称是庄子2300年后的门徒,骨子里仍保留着一个读书人的清明、孤傲。
1989年起,写了大半生诗的流沙河,决意封笔,不再写诗——“名声一度很大,但我很清醒,自己过于理性,感性不足,写的诗‘只有骨头,没有肉,是个失败的诗人。”他晚年回归到他真正迷恋的领域,投入到古文字和传统典籍研究的世界。65岁从四川省作协退休后,流沙河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每日读书、写字。从2009年至2019年5月,流沙河在成都图书馆面向公众,每月办一次文化讲座,讲宋词、论诗经、说文解字,整整坚持了十年,分文不取。在一般人眼中,古文字研究显然是相当枯燥的学问,但流沙河觉得“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有趣得很”。深奥难懂的古代经典,他好似漫不经心的娓娓道来,却让人耳目一新,让人在大笑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流沙河先生为人十分随和,在做《易经破谜》的讲座时,还会因为迟到而给现场的听众们鞠躬道歉。“我父亲是一个既充满理想主义,同时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善良的老人,他的善良贯穿了他的一生,同时他的理想主义贯穿了他的一生。” 流沙河先生的儿子余鲲如是说。
渐渐地,流沙河成为了一个象征,成为了成都的“文化地标”。他先后出版《庄子现代版》《白鱼解字》《文字侦探》《流沙河认字》等著作。2018年,当时已86岁高龄的他,接连出版了《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和《字看我一生》三本著作。一生活在汉字里的流沙河感慨,“感谢古老的汉字,收容无家的远行客。感谢奇妙的汉字,愉悦避世的梦中人。”
“选择读书作为一个爱好,实际上都还是一个无能力的表现,因为我做不了什么事。” 流沙河不避讳谈自己“软弱”的一面。但是在晚年,流沙河无疑称得上“勇敢”两个字。他知道自己的影响力,很清醒、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影响力,同时也在坚守着一个读书人的本分。他退到一个远远的、“落后于时代”的位置,并决定不再后退。
从青年至暮年,从诗人到学者,从作家到文人,从营造渲染诗意转为解读庄子、说文解字;他在隐逸中治学,他在治学中创新。晚年的流沙河自云:“白鱼又名蠹鱼,蛀书虫也。劳我一生,博得书虫之名。前面是终点站,下车无遗憾了。”
对于先生来说,一生应是无憾了;但对于世人而言,却是一大憾事。流沙河多年好友、《科幻世界》前总编谭楷说:“他是文化天空中不可缺少的一块,谁也无法弥补缺失他的损失。”《星星》诗刊前任主编、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梁平专门撰写文章称:“流沙河的一生有过曲折和坎坷,但他在经历曲折和坎坷之后,获得的是人生的真谛,那就是一辈子干干净净地作文,干干净净地做人,留给我们的也是干干净净的文学庇护和人生庇护。”
热议锐评: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文学中,流沙河都不愿意多谈苦难,而是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创造性、认真,贯穿了他的一生,正如他的作品《理想》。一个一生追求文化的人,不仅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能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他的骨子里,让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流沙河就是这样的一位文化大家,他是成都的文化名片,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他立足传统,把传统带向现代文明,让现代文明独具中国个性,他的伟大人格闪烁的是中国文化魅力的温润光辉。
流沙河走了,给我们留下了“金”,丰富我们的人生,照亮我们的文化征程。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正是因为有无数这样的文化大家才更加璀璨,我们理应努力去做他们那样的人,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殷建光,东方网)
素材运用:先生;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一盏灯熄灭了,但诗歌依然照亮夜行的路;热爱和趣味;学问与风骨;理想主义与人文情怀;跌宕起伏又干干净净的一生;坚持传承中华文脉;特立独行,淡泊名利;高尚的文人品格;读书人本分的坚守……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四川日报》《新民周刊》、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