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分析化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0-03-07乔校畅崔立峰金具涛范洪波
乔校畅,崔立峰,金具涛,范洪波
(1 东莞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2 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不断的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单兵作战”的困境,针对这一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分析化学同其它专业课程一样,都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分析化学课堂上深入挖掘德育内涵,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到教学的相关环节,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坚持“以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念,对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1 分析化学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优势
广泛的教育受众:分析化学是四大化学之一,是高等学校化学、材料、药学、食品、环境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部分理工科院校有近四分之一院系开设分析化学课程,其教育受众广泛。因此针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可对学生产生直接教学影响,效果明显。
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分析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应用范围涉及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资源开发及人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分析化学由一门技术逐步发展为一门成熟的科学已有百年历史,这一过程凝聚了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智慧,并累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大量史料,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为开展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2 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路径
2.1 提高任课教师的政治文化素养,增强立德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
提高道德修养是扩大功业建树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提升具有直接示范作用。目前,较多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类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其工作主要是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文科和思政类教师的任务和责任。因此,导致理工类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缺乏思政视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度,进一步影响理工类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针对此问题,理工科教师要不断增强立德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渗入思政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专业课教师自身思政素质需要不断提高。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深刻把握,还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敏锐的政治意识。教师要适应当代大学生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时刻保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危机感,多阅读勤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深入学习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中不断挖掘出适合引入到教学实践中的思政元素,把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通过授课过程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中[3]。
“爱”字当头,铸就高尚师德,通过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时常关心呵护每个学生,积极鼓励,循循善诱,并通过以身作则和身体力行的榜样精神不断的影响学生,使其自发提升思政和道德水平。
2.2 深挖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分析化学是一门表征和测量的科学,其主要通过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虽然在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中没有出现哲学术语,但其整个知识体系中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4]。教师需认真梳理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意识的在分析化学授课过程中渗入思想政治元素,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5]。
(1)针对概论部分,通过分享分析化学科学家的科研故事,来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培养大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通过讲述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变革历程,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自然辩证法产生浓厚兴趣,更加深刻的理解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分析化学课程更需要求实的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实验操作,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手段是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的前提,专业教师要着重强调和培养大学生实验技能操作中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解萃取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铅的实验时,明确强调铅是一种有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如过量摄入将会引起人体慢性中毒,其含量不能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6]。
(3)在分析化学教材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随处可见,专业教师要深挖各种思政要素。例如,酸碱指示剂、酸碱缓冲溶液、氧化还原平衡概念的理解;元素的原子发射光谱和原子吸收光谱,混合物与纯净物等概念的成对出现;在液-液色谱法中,为了避免固定液的流失,对于亲水性固定液常采用疏水性流动相。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概念的把握和实验原理的理解上,必须准确把握对立统一关系。
(4)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也在分析化学中有所体现,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受到内因(分子内的共轭效应、位阻效应、助色效应等)和外因(溶剂的极性、酸碱性等溶剂效应)的影响。例如,苯酚B吸收带精细光谱的出现是由于内因即苯酚的共振态所决定的,在非极性溶剂或蒸汽状态中苯酚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才清晰可见,但在极性溶剂中苯酚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消失。
(5)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无处不在。例如,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试微量铁的实验室中,通过邻二氮菲和Fe2+反应生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来检测铁的含量,但Cu2+与邻二氮菲反应生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干扰Fe2+的测定。
(6)在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灌输渗透绿色环保意识教育。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美好的生活从优美的环境开始,在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例如,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把控试剂的用量,产生的“三废”要按照规定处置和回收等,这也是化学基础教育中必须培养的基本素质和习惯。
3 推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站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3.1 案例教学法
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在讲授新课时,通过案例的引入不断引导学生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在介绍“络合滴定”这一新的知识点时,可运用“自来水硬度的测定”这一案例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参照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自己的生活饮用水进行检验,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兼顾了趣味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3.2 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采用PBL教学法,设计诸如“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在习近平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问题或研讨项目,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课堂由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分析化学课程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进而引出专业知识及其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中,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7]。
3.3 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与获取知识路径的多样性。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教学资源,对互联网上海量的知识信息进行筛选,并且与课程内容进行组合,建立多元化教学资源平台,全方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 评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持续改进
对“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理念实施效果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是否有效,二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
4.1 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是否有效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精心设计问卷,调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主要调查教学过程是否有助于增强课堂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大学生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提升;是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否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等。
4.2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估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平时过程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建设效果的评估。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必须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中加入对学生思政能力的评估。具体措施可以在平时的考核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职业道德。例如,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标准,数据处理是否严谨、准确,有无数据造假现象;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德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期中或期末考试试卷中设计一些带有思政元素的开放性试题,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考核所得到的数据,评估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是否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根据分析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到教师团队,提出改进措施,从而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模式的闭环。
5 结 语
“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分析化学与其他课程一样是育人的主阵地,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四个引路人”的作用,认真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教书育人内化于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通过“三全育人”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