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

2020-03-07杜娟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杜娟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湖北 武汉 430070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院校要想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系统的构建。其技术合作体系的完整,能够保障建筑高职院校拥有更加优质的办学效率并改善校内学生的就业质量。当前建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系统出现了许多实施障碍和问题,降低了其合作质量。论文对院校实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并进行提出几点积极对策。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在会上对高校对教育提出重要一点:“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且要求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就业质量,那么各高职校如何做到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毕业生带来就业竞争力,这是应注重的高职院校应该注重的问题之一。实践证明通过完善加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体系建构,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各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探索构建一套属于本校的科学有效的专业校企合作体系,满足当下时代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

2 建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体系构建,是其办学难点之一,但其构建的必要性也可见一斑,以下是其构建完善的几点重要意义。

2.1 更加准确制订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校企合作,能够通过各方面的教学改革形式来提升在校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也是高职院校了解职业能力要求的一个重大信息窗口。在通过优质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学校了解到一流建筑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得到更加专业方向的教学指导,从中不断优化本职院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对于学生日常的培养培训机制有了较为明确可靠的方向,各个专业院校都能通过与企业的一一对接而优化本学院的教学方案。而企业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反馈院校的学生能力信息,高职院校再以此做出更好的调整优化,进一步制定改善本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更加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学,明确培养目标方向。

2.2 通过校企合作更为高效整合企业社会资源

校企合作中能让学生利用本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工作实际操作,尽早让学生接触工作内容,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能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专业的技术锻炼。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改变自己的缺陷,在毕业后更加适应工作。建筑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放在首位,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最大化利用优质的社会企业资源。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经验考察,达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就业竞争能力。整合有效资源信息对于不同方面的岗位要求,提供不一样的教学计划,达到具体化的就业能力目标[1]。

2.3 高职建筑院校校企合作能够提升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培养其就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各项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通过校内企业合作获得人才能力需求,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了解下,改造创新教学措施,把控学生往综合能力发展方向引导。校企合作中,能够让建筑高职学生深度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前感受工作氛围,调整自身综合实力优化。进行调研报告撰写,通过实际接触和考察活动,对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能够有一定水平的提高[2]。

2.4 高职建筑校企合作模式能增强高职就业教育质量

构建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体系能够大幅的提升本校教学质量,从而为中国的高职就业质量提供较大的优化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优化和高职院校的建设加快,许多建筑高职院校涌入教学行业。中国的政府及教育部门及其重视高职院教学发展,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都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对其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质量评估制度,建筑高职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本校办学质量,能够全方位提升本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发展。

3 当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的缺陷

在现代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进行校企合作模式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论文分析得出其存在的几点缺陷问题。

3.1 高职建筑校企合作经济预算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与企业而言,举办校企合作活动是双赢合作。其效益回报可观,但其前期的投入金额巨大,许多经济实力不足的企业以及高职院无法参与合作。面对巨额的资金投入,许多企业对于合作的意愿也不高,更倾向于社会招聘。而有些高职院校认为校企成本过高,无法及时获得回报而忽视了这一模式的优点,也导致了本院校的学生就业质量大幅降低。建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一旦院校及企业因其资金紧缺而放弃合作,将为学生带来损失[3],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的利益回报较低,许多学生实习中获得能力提升后便离岗回校,没有长期进行工作,增加了企业损失的风险。同时在实习中,为了提高成本效益,让学生做无关紧要的杂活给予较低的补贴,也容易损害学生利益。

3.2 建筑高职院校理论教学的局限性

通常在高职建筑院校中,往往日常的课程教学方案设置多以理论知识课程为主。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无法适应,理论性知识过高导致实际锻炼中无法了解工作安排要点,使学生对于工作的上手能力不足。在进行工作后,许多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不符合,学生会产生怀疑的心理和适应程度不足。对于建筑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具有过于理论化的局限,导致校企合作难以顺利进行,各项合作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标准也难以制定[4]。

3.3 高职建筑学生综合水平能力偏低

由于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学质量往往比起高等院校的教学专业水平能力低。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的进步空间。这也不利于建筑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发展。对于建筑技术专业性能力要求较高,往往需要优质的教学质量和实践方案,但其作为一门较新兴的技术,许多教学设置仍待优化。同时,现如今许多学生的吃苦能力较低,生活条件要求较高,进行建筑校企合作时,建议学生去较为艰苦的工地考察实习。许多学生对于工地的印象较差,往往选择拒绝宝贵的实践经验,无法更好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高职建筑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较为随意,系统性不高,各项因素导致了高职建筑学生综合水平能力偏低。

3.4 高职建筑中实践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往往侧重在实践能力的教学中,实践课程设置应摆在教学首位,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经验不足,无法提供优质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课程。同时实践设备仪器的投资金额较大,高职建筑院校为了节省费用支出,往往选择较为落后廉价的器材和场所。校企合作也仅限于参观学习,无法为学生带来优质的实践课程体验。

4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机制探讨

根据高职建筑院校中校企合作实践的缺点,论文提出了以下对于校企合作体系的几点改进措施和问题对策,希望有助于提升高职建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1 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动力体制

对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各个建筑高职院以及企业应拿出较大的投资和关注,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利益和实践能力提升,保障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将校企合作充分融入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完善高职建筑院校的教学改革创新,为社会企业输送更为优质的人才质量,保证本校的就业质量发展。优化本校课程设置,更加偏向实践锻炼,让学生更加适应企业要求,明确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从基础培养自身企业的员工素质,让各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得较高的利益,获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合作共赢共创互补优势,一同向更好的发展未来合作,创建更良好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5],实现资源共通,共享合作成果,促进获得更大的校企合作动力。

4.2 构建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为了让校企合作更加公平完善,国家政府应尽快出台完善各项合作的相关法规要求,为各方的合作提供标准的法律依据。让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此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完善各项经费管理措施,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引导校企展开深度长久的合作,既为高职学生带来更为优质的实践学习体验,也为社会带来更好的建筑毕业专业人才,促进中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是中国高校中的一支主力军,对于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应该形成标准化规程体系和评估体系。此外,校企合作的质量和实际内容应该有一份良好的保障机制,保护各方的权力,避免压榨高职学生利益,对于合作的活动内容以及相关约束都要有明确的法条规定。形成优质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让合作活动更为标准、高效、优质[6]。

4.3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进行校企合作活动中,对于各项合作内容应该明确制定,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利益。根据建筑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和企业的各项要求进行良好的对接管理,避免出现不对口、不符合等情况发展。对企业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精细化要求,高职院应该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输出优质的学生给企业。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学生优势,选择更加符合本校特色的企业进行合作。组建校企合作基地,加大投入力度。对双方的责任义务有明确的约束,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

5 结语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建设水平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就业质量。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高职院校必须朝着高水平、高效率、高水准的办学方向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体系的构建完善,为高职院提供了教学模式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助力和就业支撑,从而实现建筑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重大创新优化。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