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03-07杨文澜纪荣平郑天柱丛海兵
杨文澜,殷 进,纪荣平,郑天柱,丛海兵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学位互认协议,于1989年由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共同发起,其宗旨是促进相关成员国之间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1]。我国于2016年6月2日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结果正式得到其他成员认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负责我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组织实施,旨在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进入相关领域从业提供保证[2]。环境工程专业的评估认证机构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类专业认证委员会。
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17年正式向专业认证委员会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请,在此背景下,本专业以工程专业认证为契机,确立了“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培养能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应用型骨干技术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需要进一步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1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中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3],具备以下显著特征:(1)知识面广。《环境影响评价》综合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监测与标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2)政策调整快。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框架下开展的技术性工作,因此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方法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式的变化而调整。例如,“环评法”自2016年以来已完成了两次修订工作,对环评工作的管理程序、执法要求、惩戒机制等发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同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也于2017年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对环评单位的资质、建设项目环评的审批、审查和管理要求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3)应用性强。从技术角度看,整个环评工作流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工作是“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它对于确定项目评价因子、明确项目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选择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而做好“工程分析”的基础在于,评价人员必须对相关行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能熟知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材料的使用等情况,这就要求评价人员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上述特点,教学中必须紧跟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抓手,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有机融合,为培养有能力从事环评工作的应用型骨干技术人才搭建系统的教学平台。
2 课程教学目标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熟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掌握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表达、分析污染物控制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例如,针对某些特定的建设项目,要求学生能熟悉相关行业的产业政策和环保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项目特点和区域环境功能要求筛选评价因子;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和环评技术导则确定适用评价标准和评价范围;能合理分析污染影响因素,核算建设项目的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的方式、浓度、数量等。(2)能够针对复杂的环境问题,选择与使用恰当的资源与工具,对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模拟与预测;能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对其开展技术、经济合理性论证,最终给出环境可行性的结论。例如,针对某些特定的建设项目,要求学生能根据工程特点与环境特性、评价工作等级,选择合适的模型预测并评价项目运行阶段正常和非正常工况的环境影响,必要时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提出项目拟采取的具体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措施;分析拟采取措施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效果可达性,达标可靠性;结合环境质量目标要求,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形成环评报告书和相关附图。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将重点从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构建两个方面展开。
3 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构建
3.1 面向职业资格认证,构建课堂教学内容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致力于建立以“成果导向教育(OBE)”为指导思想,以“工程专业执业”为目标的认证体系,这为《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明确的方向。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实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须由环评工程师负责编制。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部分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也是我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也高度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标。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开始引“证”入“课”教学模式的尝试[4],然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未有成熟的案例,而且参加“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有学历和工作年限的要求,对于本科教学来说无法将其等同于课程学业考核。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尝试将“环评工程师”考试大纲中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渗透到课程大纲及教学内容中,作为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法律法规、环保标准、技术导则等知识的修订,适时对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更新,同时强化对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等核心内容的讲解,这样有利于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环评工作的适应期,提高他们未来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成功率。
3.2 面向应用能力的培养,重构实践教学模式
(1)案例分析贯穿理论教学
在理论课教学中,每讲解完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后,选择一到两个实际环评报告中与该章节知识点相契合的内容进行讲解分析。例如,讲到“环境标准”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环评报告中“总则”一章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如何根据环境功能区划和污染物排放管理要求,选择正确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讲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环评报告中“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章的内容,可以结合实际环评报告中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如何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如何选择常规和特征污染因子开展区域污染源调查;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展补充监测,监测点位如何布设,监测数据如何统计和处理,如何计算超标率、超标倍数等;讲到“工程分析”的时候,可以结合某化工项目环评报告中“项目工程分析”一章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如何利用排污系数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去核算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量、排放浓度,绘制水平衡图等。通过以上措施,拉近了课堂与工作实践的距离,使学生更清晰的知晓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评工作中,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对环评工作的认识。
(2)强化课程设计过程管理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课堂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模拟环评报告编制的实践过程,起到巩固、深化及扩展有关环评专业知识的作用[5]。以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要求1~2周内完成。这么短时间内,要完成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论证等工作,最后还要编制成一份完整的环境影响报告,这对于初学者而言确实特别仓促。学生为了按时完成课程设计工作,往往东挪西借、七拼八凑,达不到实践训练目标。因此,需要对课程设计环节进行全面改革。
具体做法是在理论课程教学开始时,提前布置好课程设计题目,如: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某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某汽车机械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某汽车专用线缆生产项目、某家具制造项目、某印染机械制造项目等,要求学生以小组(6人左右)为单位完成报告书的编制工作。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和目的学习每一章节的内容。同时,课后还要求他们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了解最新的国家和地方的环评法律法规要求,搜集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监测数据,学习地表水、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软件的使用,学习环评报告相关附图的绘制等。在报告编制的过程中,搭建师生互动学习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在报告编制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两周的集中设计阶段则采取答辩的方式,由专业老师组成项目评审专家组,学生则模拟建设单位和报告编制单位工作人员,汇报项目环评过程及结论。通过上述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环评报告从编制到评审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 任课教师的能力提升
《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仍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环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是环评的相关导则、标准与技术方法,都处于持续修订和更新的过程中。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不断的强化自我学习,及时的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环评工程师培训,并通过参与一些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项目,不断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以满足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应用型骨干技术人才的需求。
5 结 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工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行业适应性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对相关专业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优化设计,是各高校工科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以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以培养能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应用型骨干技术人才为目标,从推行工程教育认证的角度分析和探索了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与模式的策略,相关经验可为其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