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材料质量检测及质量控制之我见
2020-03-06叶璐
叶璐
(厦门原正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0 前言
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及质量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的质量。我国当前的建筑业发展迅猛,工程质量检测成为建筑行业的关键环节,旨在出具公正、科学以及准确的检测结果,为判断工程质量给予参考,是管理工程质量的不可忽视的手段之一,在监督工程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检测技术及方法层出不穷,也使得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加强对工程材料检测的重视程度以及完善相应的检测措施和质量控制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筑材料检测流程及方法
建筑材料的检验检测对于建筑材料质量的控制是最后一道关卡,也是重中之重的一步,它直接决定建筑材料是否可以用在建筑上。在进行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时,务必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则,检测结果实现过程的输出为:人员、设备、试剂、样品以及消耗性材料、抽样、环境。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检测数据失真。
1.1 建筑材料检测流程
⑴见证取样送检
母体的质量需要由试样来准确替代的先决条件是要保证试样的真实性。施工单位在进行质量检测时,需要由监理人员的见证,然后取样、将试样送往有资质和经验的检测机构中检测。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可以保证取样和检测环节的公正性、真实性。
⑵样品管理流程
样品接收→样品传递→样品试验→样品贮存→样品处理。
检测结果是否准确与样品完整和有效与否息息相关,因此监理人员需要牢牢控制接收、处置、流转、标识以及保密安全等环节的质量。同时业务受理员需要在抽样、委托以及接受环节中,对样品的包装、数量、规格、型号、等级等质量进行认真地检查,并登记信息,保证高质量的样品性质,为检测环节提供完整有效的样品。
建立公司样品台帐,由样品管理员负责将样品及其资料传递到检测室。样品传递到检测室后,由指定专人完成交接验收工作,检查样品状态是否符合委托检验协议书以及业务流转卡,对那些已经被封装好的样品,要对封装是否完整进行检查。并按相应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进行试验操作。样品需要分类放好,做到标识明晰,将账和物品落实清楚。对于储存样品的环境也应当保持通风与干燥,并检查没有腐蚀因子。对环境条件要严格控制,并记录好,隔离易燃易爆易腐蚀以及有毒材料,并标记清楚。样品处理均由样品管理员负责,留样期以检验结果异议期满后算起,留样时间遵从监督机构发布为准。
1.2 加强建筑材料检测场所环境控制
⑴场所环境条件控制
建筑材料最终是要进行实际的运用,并且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建筑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因此,要想保证其准确性,就必须规定满足检测环境的条件,以此来降低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所有检测过程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完成,防止环境因素对检测工作质量的不利影响。特别对样品贮藏间、标准物质存放间、水泥物理检验过程中用的养护间、混凝土试块养护室等对工作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应特别予以关注。应定期进行监测验证,以保证工作区域的环境条件符合标准或规范要求,并做好相应的环境与设施监控记录。
⑵设备设施满足要求配备
公司应依据检验检测标准或技术规范配备满足要求的设备和设施,制订运输、安全处置、使用、存放、维护测量的控制程序。通过对测量设备及标准物质的控制,确保测量设备及标准物质的技术指标和功能满足规定要求,保证检验检测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1.3 确保检测结果有效性
对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应确保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检验检测报告是公司检验检测工作的最终“产品”,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检验检测报告是公司的终极目标。应按照有关标准规范和程序要求,在检验检测报告中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表述检验检测结果。
2 建筑材料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检测手段来看,针对我国建筑材料的检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2.1 建筑材料检测抽样代表性不强、质量意识差
在施工中,部分建筑工程单位并没有做到以“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指导思想为核心的检测工作,因此无法有效处理效益与控制的关系,不重视质量工程。还有一些企业对材料的质量检测不重视,只将检测报告做合格资料输出,而不去检查送检材料的真实性。更有甚者送报作假的取样材料,这就使得检测机构接收的来样并不具有代表性,就算检测样品合格,也无法保证工程材料的真实状况。
2.2 建筑材料检测存在误差
任何的检测结果都存在着不确定度,建筑材料也不例外。其中部分误差是可控的,当通过仪器设备检测出需要修正的信息时,检测人员应当按照信息及时修正,降低误差率,使得存在于允许范围内。一旦因为技术和操作的失误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就失去检测的意义了。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差较大,可能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检测时不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取样时没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检测误差较大的人为因素,都可通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技术减少或避免。同样,检测设备的质量也是可能造成检测误差因素之一,固设备应满足计量溯源要求。
3 建筑材料检测质量控制策略
在进行检测时,造成检测误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把控,是可以减少这些误差的,并且还能使建筑材料的检测技术更上一个台阶。
3.1 规范建筑材料检测流程
对于建筑材料流程的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规范流程可以减少建筑材料检测结果的误差,有利于进行建筑质量的把控和材料的利用。在进行检测时将检测流程具体化,细致化和科学化。检测人员应严格遵守检测流程,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检测操作。在进行建筑材料使用的模拟环境时,尽量要与材料的实际使用环境达到统一,保证其温湿度选择的合理性,检测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因此,为了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首先是要保证相关的检测人员对相关流程的掌握和操作规范性。这就需要技术人员对于检测的操作流程规范性和重要性加强认识,同时对检测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和技术培训,确保能遵守操作流程和操作规定。
3.2 抽取代表性较强的样品进行检测
抽样程序应对抽取样品的选择、抽样计划、提取和制备进行描述,以提供所需的信息。抽样计划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分析抽样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确保结果的有效性,不可进行盲目抽样。
抽样人员:应是接受培训考核合格,掌握抽样技术,取得上岗证的专业人员,能够熟练应用规定的抽样技术进行抽样。
抽样方法:在实施抽样时,相关标准规范对抽样有明确规定要求的,从其规定;如未明确规定,可选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等。
抽样实施:现场采样时,应对采样时的现场工作环境设施进行检查,确认符合后,才能进行准备工作,并将环境条件记录在现场采样原始记录上。现场采样原始记录填写要求字迹清晰、内容准确、信息量齐全,并在记录中画出位置示意图和环境状况描述。
抽样检测是一种为了优化检测流程,同时能得到具有一定准确性结果的一种检测手段。如果不能保证抽取样品具有代表性,那么与之相应的结果也是无效的,这就失去了检测本身的意义。所以进行抽样前,需要先对本次材料加以分析,并针对他们的实际用途抽取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检测。保证检测数据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减少误差。
3.3 缩小建筑材料检测误差
对建筑材料的检测需要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况且,在进行建筑材料的检测时,导致误差发生的因素非常多,这时就需要专业人员严格把控,并且能对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改进相应的不足。同样,相应的仪器精度也是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进行检测时,相关的操作人员一定要调试好相应的检测仪器,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保证操作的规范性,防止因为不规范的操作造成检测数据的不正确。
综上所述,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⑴技术规范化
技术管理是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实现公正、科学检测的基础。技术管理指的是策划、判断、实施以及反馈评价各项技术的活动,目的在于全面控制技术活动,保证活动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与有效性,提升人员的检测能力。多参加能力比对试验,通过能力比对试验,考核了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验证了检测机构的设备、环境等硬件条件,有效促进了各检测机构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保证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管理系统化
根据“管理的系统方法”原则,以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有效的方法实现检测机构的质量控制目标;对活动特殊目标的确定,比如思想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如何运作活动的特殊目标:采用测量与评估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体系。
⑶人员知识化
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为技术人才,应做好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机构的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4 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改革发展,再加上逐渐和国际化接轨,市场化持续推进,使得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工程质量有了高要求。检测机构应当未雨绸缪,牢固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行业自律行为,通过科学管理和专业的技术水平,出具公正准确的检测报告,实现诚信服务,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检测技术和能力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体系的评价。“科学、准确、公正、有效”的检测数据应成为建筑工程的质保证明,因此这就要求相关的检测措施和质量控制技术要有相应的提高。检测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各地监管部门应重视检测队伍的人才建设,不仅对检测机构要加强技术培训,也要对监管人员加强检测培训。在质量把控阶段,同时提升监管力度,使检测机构与监管部门达成共识,统一标准,避免让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入建筑工程中,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