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扶贫结合的治理模式探讨
2020-03-06苏英
苏 英
(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3)
1 项目实施背景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1]。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政策的出台和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加大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的投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投资机遇。广西各地坚持治理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式,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水土流失防治与当地特色产业开发等有效结合起来,加强后续产业的培植,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更大的效益。特别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以来,为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广西各地积极创新治理模式,将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水保文化宣传等相结合,依托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打造水土保持与精准扶贫产业相结合的示范基地,逐步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平。
平南县新隆河(新隆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寺面镇。根据《寺面镇志》记载,寺面镇境内森林用材以松木居多,杉木不足,解放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全镇共实现人工造林、飞播造林413 hm2,其中新隆、岑凤、两木、罗苏一带实现飞播造林133 hm2,造林保存率50%[2]。结合现场情况,新隆小流域内乔木植被以松木、桉树、杉木为主,大部分林木生长良好,植被覆盖率44.51%,水土保持现状较好,但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较多的疏林地和荒草地(占小流域面积27.5%),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需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另外,新隆村作为广西贫困村,地处平南县、容县、藤县三县交界,历来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收入普遍不高。近年来,贵港市积极推进新隆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贫,建立新隆村产业基地,依托“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多种产业,种植了近500 亩砂糖桔、陈皮柑、油茶等多种经济作物,基本实现了整村脱贫,但由于新隆村刚刚实现整村脱贫,产业扶持起步不久,人均收入仍偏低,经济及社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因此,实施平南县新隆河(新隆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平南县创新水土流失治理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的一项综合治理模式,旨在发挥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小流域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小流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的作用。
2 措施配置
2.1 生态自然修复区
生态自然修复区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封禁,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全年封禁的办法,对规划实施封育治理生长缓慢的林木、天然更新困难的疏林地、荒草地实行封禁,严禁人畜进入,以利于植被恢复;在项目区内河州村、新隆村、罗苏村、两木村及富田村封育面积较大的地块山脚较为明显的地方各修建1座标志碑,介绍项目封育的基本情况;在封育区内周界明显处,如主要山口、沟口、河流交叉点、主要交通道路路口等树立封育治理宣传牌。
2.2 河道综合整治区
河道综合整治区主要对新隆桥附近常年受洪水冲刷,岸坡局部已出现崩塌,危及到岸坡稳定的河岸布设护岸工程。护岸布置与原有河道流向保持一致,防护范围为新隆桥上游40 m~粮所间长约143 m 的河段,护岸总长为214.23 m,分左、右岸进行防护。护岸工程按5 年一遇设计标准进行防护,型式采用仰斜式混凝土挡墙,墙顶以上按1∶1.5 放坡,坡面喷播草籽,墙后设Φ100PVC 排水管,孔距1.5 m,梅花形布设。
2.3 综合治理区
2.3.1 经果林及配套措施
根据实地调查,在项目区范围内选择地形较平缓、附近有村镇公路经过、土质肥沃、可种植条件好的地块营造经果林。工程共布设6 个地块,现状主要为疏林地和荒草地。项目实施时对松木、桉树进行砍伐后,选择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油茶营造经果林,配置面积26.39 hm2。各经果林实施地块采用水平阶梯整地方式,施工时自坡下沿等高线布设第一阶,然后向上修第二阶,以此类推,最后一阶就近取表土覆盖阶面。水平阶面宽1.5 m,相邻阶距1.5 m,阶长不限。整地时间为造林前3 个月左右进行,一般为第一年秋、冬季节,要求不能边整地边造林。油茶的种植密度为1666 株/hm2,油茶栽植穴坑深0.5 m,宽0.5 m,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形错开排列。根据流域实际情况,在区域内按图斑现状、土壤厚度等实际情况,尽可能整齐布置林木株距和行距。
经果林地块配套措施主要包括设置截排水沟、蓄水池、田间道路等。
(1)截排水沟。大部分地块经果林基本沿荒坡坡顶布置水平阶梯,坡面径流拦截变缓,为了防止雨水进一步冲刷坡面增加水土流失,在坡地中下部各设置一道截水沟拦截坡面径流,并通过排水沟引走。排水沟设在截水沟末端,与天然排水道连通。截排水沟底宽0.5 m,深0.5 m,坡比采用1∶0.5。
(2)蓄水池。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已能满足油茶正常生长需求,但降雨保证率仅为40%~60%,为满足油茶在少雨天气时期的需水要求,在山顶布置蓄水池,实现自流灌溉。蓄水池采用容量为50 m3圆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无顶盖,半地下安装,池顶四周设置栏杆进行维护。
(3)田间道路。各地块布设田间道路(场内道路),方便后期经果林维护管理。各地块田间道路尽量结合利用现有道路,原有道路狭窄处宜进行改扩建,未有道路通达的需要新建道路。新建道路一般因坡就势采用挖掘机开挖,道路纵向坡比控制在8%以内。田间道路路面均采用泥结石路面,宽2.5 m,两侧各设宽0.5 m的夯实土路肩。
2.3.2 人居环境整治
针对新隆村公共服务设施薄弱情况,在新隆街现有主干路边安装太阳能路灯,设置娱乐设施小广场和沿河休闲步道,改善与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1)娱乐广场。结合现有场地条件,在村委东南方向大榕树底下设置户外健身设施,打造村民娱乐场所。户外健身器材包括三人转腰器、双人漫步机、跷跷板、三位蹬力器各一套,每套器材间隔3 m安装,立柱埋深0.5 m,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固定。
(2)休闲步道。为满足人们沿河休闲观光的需求及护岸管理维护的需要,结合当地道路分布、可利用土地情况、树种成活率以及景观需求,对新隆桥下游左岸长104 m 的岸顶土路进行硬化,并在新隆桥上游设置280 m 人行步道,与现有混凝土道路衔接,形成沿河休闲步道。硬化道路采用C25 混凝土路面,路面宽2.5 m,道路靠河岸侧间隔0.5 m种植金叶女贞绿篱。人行步道同样采用C25 混凝土路面,宽1.5 m,道路两侧种植金叶女贞绿篱,靠河侧间隔6 m种植柳树,并在沿途每隔30 m设置一座休闲椅,与治理后的河道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沿河景观带。为开阔视野及便于柳树栽植,对人行步道临河侧植被进行修整,清除多余杂木、竹子、杂草等。
(3)太阳能路灯安装。为满足新隆圩街现有道路及休闲步道夜间照明要求,在现有主干、支干道路及新建休闲步道一侧安装高6 m、光源30W 太阳能路灯,安装间隔30 m。由于新隆圩街主干道路两侧分布有较多民房,太阳能路灯安装时宜根据现场情况,采用单侧布灯或两侧交叉布灯的方式。路灯设置要求不得设在易于被机动车刮碰的位置,周边无建筑或树木遮挡,注意避让输电线路。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按直接经济效益计算,主要计算种植业、林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3]。计算方法根据各措施新增实物效益,按照市场价格折算成现金。根据本流域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区内已建相似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木材单位面积实物增产量一般为1.5 m3/hm2,项目区木材总增产量700 m3;岑软2 号、3 号油茶每亩产鲜果450~947 kg,最高可达1158 kg,按平均产鲜果700 kg/亩计算,油茶(鲜果)总增产量23.55 万kg。按当地现行价格木材450元/m3、油茶鲜果11元/kg计算,项目各项措施全部发挥作用后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90.55 万元,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00.25元。
3.2 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新隆小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生产结构得到调整,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水土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居民生活环境和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得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走向良性循环。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年蓄水11.92万m3,保土0.28万t;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4.67 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74.6%,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18 t/(km2·a)降为416 t/(km2·a),治理后土壤侵蚀量减少0.59 万t,保土减蚀率为32.15%;林草覆盖率达62.0%,比治理前提高了19.55%。
3.3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工程区内的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得到有效利用,劳动生产率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经济收入有所增长,使得小流域内农民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产业扶贫结合的治理模式,在继承传统小流域治理基础上,采取封禁治理、河道治理、岸坡美化绿化、营造经果林、修建村屯路灯等措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珍贵的水土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在充分保障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治理措施的经济效益,加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当地特色扶贫产业相结合的力度,对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