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州河流水系人文历史
——历史转折的见证者

2020-03-06陈得阳

工程与建设 2020年5期
关键词:宿州

陈得阳, 陈 艳

(1.宿州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安徽 宿州 234000;2.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安徽 蚌埠 233001)

0 引 言

河流是大地的脉络,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河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文明植根于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古巴比伦文明兴起于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地,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平原,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本文试将宿州市的河流水系与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几次转折放在一起进行梳理,分析原因,为水利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宿州市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国土布局呈西北-东南走向,依次分布砀山县、萧县、埇桥区、灵璧县、泗县等四县一区,国土面积9 787 km2,人口656万人(至2018年末)。

宿州市位于黄河故道和淮河之间,远古时期,人类即在此逐水而居。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天然河流有汴水、泗水、濉水、洨水、涣水等,人工河道有隋炀帝时期所开的通济渠。黄河南泛,夺汴、夺泗,淤废濉水浍沟以下河道,涣水(浍河)、洨水(沱河)影响较小,黄泛之后,北部地势淤高,境内水系呈扇状分布,自西北讫东南,汇入淮河。

2 历史见证

宿州地域内,发生了多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走向的事件,根据历史脉络,本文将其分成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现代时期五个阶段进行梳理。

2.1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宿州地域先属宋国,后归于楚国,当地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沿着河流两岸形成较大规模的城镇,比如汴水(今之黄河故道)岸边的砀、萧,濉水岸边的符离、涣水岸边的蕲(蕲县)、铚(临涣)等,还有大量的湖泊洼地,比较有名气的如符离北部的陴湖(洼地),大店的车家湖(淤废)、解集的青州湖(老汪湖)等。

(1)子贡说吴。成周代殷,分封天下,立国七十一。到春秋时期,土地兼并日趋激烈,礼乐崩坏,混战不休。边界上鲁国的战马跑到了吴国的军营里被士兵宰杀,两国互不退让,陈兵边界,战争一触即发,孔子派子贡斡旋,最终和平解决,吴国割让一个村子赔给鲁国,村名下鲁吴,隔壁的青山称为贡山。青州湖畔,旌旗蔽空,子贡凭借三寸不烂之舌,驱车说服两国国君,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

(2)王翦灭楚。到战国时期,互相攻伐,剩下七个大国,秦国地处西垂,荒远闭塞,但是经过商鞅变法,政行郡县,民行耕战,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国力迅速增强,到秦王嬴政即位之时,决定“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六国之中,楚国最大,实力最强,因此灭楚之战是秦朝统一的关键一役。秦将李信率军20万伐楚,被楚将项燕击败于棠溪(今河南驻马店境内),秦王以王翦代李信,率军60万再次伐楚,楚亦以倾国之兵迎战,鉴于楚兵轻锐的特点,王翦利用秦国强大的后勤保障优势,采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略,深沟高垒,结寨避战,待楚军粮尽东退之时,纵兵追击,大破于蕲南(蕲县镇),楚将项燕自杀,不久寿春陷落,楚王负刍被俘。落叶飘零的秋季,古老的浍河岸边,见证了800年楚国的落幕,也见证了秦朝的兴起。秦统一之后,全国设36郡,对内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对外南取百越,北逐匈奴,兴建秦直道…秦朝作为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国家基本版图,它的治国思想、行政架构等,沿用至今,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毛主席诗云,百代都行秦政法……莫从子厚返文王。

2.2 秦汉时期

(1)陈胜起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依靠强大的武力征服关东六国,将自己的法制施于天下,秦律严酷,六国故民不堪其刑。11年后(公元前210年),始皇崩,二世立,900渔阳戍卒行至蕲县大泽乡,遇雨路断,按秦律失期当斩,绝境之下,陈胜吴广鱼腹丹书篝火狐鸣,利用迷信手段统一了思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苦秦久矣,伐无道诛暴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振臂一呼,从者云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宿州境内留下了众多关于陈胜的景点,涉故台,又称射鹿台,是陈胜筑坛盟誓所筑的土台,在大泽乡境内;紫芦湖,据说是陈胜所射之鹿倒毙之处,古称死鹿湖,在沱河岸边,今为一片洼地。

(2)楚汉相争。6个月后,陈胜失败,但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项羽率军在漳水击灭秦军主力,刘邦率军间道武关袭取咸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降轵道旁。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秦失其鹿,刘项共逐之,是为楚汉相争,战争历时4年,前期项羽屡战屡胜,但在主要方向荥阳成皋一线为汉军所阻,后期北翼被韩信所攻掠,南翼为彭越、英布袭扰,协议以鸿沟为界,各自退兵,汉军毁约追击,两军在垓下(今灵璧县南部)进行决战。两军对垒,西楚霸王雄风犹在,亲自领兵冲敌中军,韩信麾军后撤,两翼向前包抄,大败楚军,将其团团围困,是为十面埋伏。公元前202年12月的一个夜晚,寒风凄厉,洨水潇潇,四面楚歌吹散了城中八千江东子弟的军心,项羽知兵已不可战,决意乘夜率800骑兵突围。行前,项羽作《垓下歌》,虞姬作《和项王歌》,演绎了一幕哀怨的霸王别姬。今天的灵璧沱河南岸有一处向北凸出的岗地,三面临水一侧邻濠,当地人称为霸王城,是项羽屯军之处。项羽溃围之后,沿灵泗路向东转进,道路两侧留下霸离村、虞姬村(路南有虞姬墓)、上马铺等地名。

(3)英布反叛。楚汉相争,刘邦胜出,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会团结用人,建立汉朝之后,分封了八个异姓王。随着天下大局的稳定,他又开始逐步剪除这些异姓王,诛梁王彭越,盛其醢遍赐诸侯。九江王英布大恐,遂行反叛。鉴于英布军精锐善战,公元前195年,高祖亲自带兵出征,10月,战于蕲西(蕲县镇)、会甀(大营镇),英布败走,后为人诱杀。此战刘邦也被弓箭所伤,回师途中经过家乡沛县,作《大风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不久病逝。

涣水悠悠,波纹上映见了大泽惊雷、秦灭汉兴的大剧,洨水离离,寒风中夹杂着金戈铁马、流血漂橹的气息,濉水脉脉,时光里飞掠过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的画面…春秋之后,贵族阶层日趋没落,平民阶层逐渐走上舞台,刘邦建立汉朝,成就布衣卿相之局,这是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2.3 隋唐时期

(1)炀帝开渠。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渠广四十步,两岸植柳,5个月完工,“役丁死者什四五”。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通济渠沟通黄淮,沿线码头兴起,埇桥、灵璧、泗县渐成规模,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治虹县(泗县),833年迁治埇桥(今址)。

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享国日浅,但是其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却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隋朝上承魏晋下启盛唐,为唐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李唐动脉。经历南北朝战乱之后,关中残破,经济重心移至江淮,定都长安,关中不足以自养,移驾关东,汴洛可得其便利。通济渠,也称隋唐大运河,实为隋唐王朝经济命脉。594年,关中灾荒,隋文帝被迫到洛阳去就食,成为第一个“逐粮天子”。安史之乱,唐王朝依靠西北军队和东南税赋最终平定。唐朝灭亡原因也在于此。宣宗时期,国力恢复,库藏增多,到懿宗时期,外则构兵南诏,内有庞勋之乱,兵祸连结,及至黄巢纵兵东南,坏其赋仓,加之时溥割据徐州,断其运道,仓储用尽,国亦亡矣。

868年,徐泗官兵800人戍守桂林,因期满不得回,爆发起义,武力回乡,占据徐州、宿州,控制运道,“帝乃拜检校尚书右仆射义成军节度使徐泗行营都招讨使,率魏博……凤翔、沙陀吐浑兵二十万讨之……勋将南趋亳,承训兵循涣而东,贼走蕲县,官兵断桥,不及济,承训乃纵击之,斩首万级,馀皆溺死……”庞勋兵败东退,在蕲县浍河岸边全军覆没。875年,曹州人(今菏泽市曹县)黄巢起义,907年唐朝灭亡。古老的涣水,见证了戍卒起义的失败,刀光剑影里,埋下了唐朝灭亡的种子。

北魏孝文帝主动汉化,鲜卑人的新鲜血液融入,南北统一,东西方交流的加强,造就了繁盛的大唐盛世,在中国历史上达到空前的高度。安史之乱之后,进入藩镇割据时期,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赵宋重新恢复统一,拨乱反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汉族渐渐少了血性,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最终在崖山亡国,历史上汉族第一次被游牧民族全部征服。

2.4 宋明时期

(1)此一渠水。朱温代唐,建都汴梁,自此之后,后汉、后周均定都于此,赵匡胤建立宋朝,本拟先都汴梁再迁洛阳,终不可行,根本原因就在于汴梁有漕运之利,宋太宗尝云“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隋唐大运河是引黄河水泛舟,黄河水多泥沙,到宋代时,已成地上悬河,行舟不易,屡次溃决。

(2)隆兴北伐。靖康之变,宋室南迁,是为南宋,与金和议,以淮为界。宋孝宗时,为恢复失地,1163年,出兵北伐,收复宿州、灵璧、泗县,后金军反攻,在宿州大败,史称隆兴北伐。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宿州,作《宿州》诗云:“狐鸣鬼啸夜茫茫,原是官军旧战场。”五更出城,鬼火满野。

运河码头、濉水岸边,见证了南宋北伐的失败,此战坐实偏安之局,后虽有开禧北伐,更是草草收场,于事无补。宋虽孱弱,但是经济发达,文化空前繁荣,“中华传统文化至于宋世而通达臻极。”

(3)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孙朱允炆即位,改年号洪武为建文,推行消藩,加强集权,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起兵,是为靖难之役。战争进入第四年,朱棣孤注一掷,绕过济南、徐州,南下袭取南京,政府军在灵璧,依靠濉水、洨水结合坚城防守,被朱棣包了饺子,全军覆没。此战打掉了政府军最后的主力部队,为渡江夺取南京扫清了障碍。朱棣称帝之后,一改建文帝休养生息政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占

领安南,五征漠北;派郑和下西洋,加强海上交流……明朝达到极盛时期。

2.5 现代时期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国民党根据守江必先守淮,守淮必守徐州的思路,采取一点两线的战略布局,以徐州为中心,以陇海、津浦铁路为两线进行机动作战。解放军首先攻占宿州,切断津浦铁路,造成徐州孤悬于外的局面,黄维兵团北进意欲恢复,被阻于南坪,再困于双堆,导致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南下永城,在向濉溪转进救援黄维途中,被包围于陈官庄,最终杜聿明、黄维两个兵团被歼,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这是发生在宿州大地上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浍河两岸又一次经历血与火的搏杀,见证了国民党南线最强悍、最精锐的黄维兵团的覆灭。南坪在浍河南岸、蕲县上游20 km。

3 原因分析

春秋战国以来,在宿州境内,发生了六场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分别是秦楚蕲南之战、楚汉垓下之战、唐末庞勋起义、南宋隆兴北伐、明初靖难之役、现代淮海战役,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可从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地理位置

一方面是宿州自身地理位置。宿州地处江淮之间,是中原与东夷、北陆与南水的交汇地带,平原地区,水系发育,陆路、水路都很便利。“自秦以后,东南多故,起于淮泗间者,往往为天下雄。”开通隋唐大运河之后,依托运道,地理位置更加重要。至于元明之季,定都北京,京杭运河的重要性凸显,近代以降,铁路运输更胜水运,沿线车站的重要性一如古之码头。

另一方面是靠近徐州,徐州有京杭大运河、津浦陇海铁路交汇之利,宿州又称南徐州,是徐州铁路、陆路南下通淮的枢纽,地位因此重要。

3.2 区域经济

宿州地区自古以来经济比较发达。南北朝之后,经济重心移至江淮,“江淮熟,天下足”,宋人云,“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隋唐大运河沟通江淮与汴洛,进而连接关中,成为唐宋命脉。宿州作为运河重镇,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4 时代意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梳理宿州市境内河流水系人文历史的目的是鉴古知今。将河流水系放在历史发展的大局中去观察,找出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延伸含义,希望我们行业在工程规划建设上,植入文化属性,尊重河流、保护河流,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走向生态水利、文化水利,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宿州
上海轻良两台卫生纸机在宿州泰盛顺利投产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优优的旅行
我觉得我很勇敢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两个基于CdⅡ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发光传感中的应用
宿州诗群小记
居· 文化
通信固网软交换跨地市TG互备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