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策群力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0-03-05潘慧琳

决策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河南黄河

潘慧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这首《将进酒》人们耳熟能详。

劈山川,穿峡谷,跃壶口,出龙门,九曲十八弯,奔腾入海。千百年来,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进入新时代,黄河开启新征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河南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成为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

“抓住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立足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区位,重点围绕全面加强沿黄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领域,主动对接国家规划纲要,加强战略统筹、问题研究、组织推进,高起点谋划黄河流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减灾、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谋划实施引黄灌溉及调蓄、沿黄生态廊道、河道和滩区安全综合提升、重要支流治理等重大项目,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河南篇章。”2020年1月10日,河南省省长尹弘在“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起台上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谋划长远、干在当下。黄河文化传承成为河南省“两会”期间的热词,业内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为如何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积极建言献策。

打响“黄河牌”,建设沿黄生态文化产业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基和命脉。

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经过讨论达成共识:河南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紧盯水沙关系调节,严守黄河水资源保护红线,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河南沿途有9个地级市和21个县是在黄河流域,希望这9个地级市打造自己的与黄河有关的景观,宣讲自己与黄河有关的故事,21个县也应该在文化旅游局主导之下,开发自己的文化景观和自然资源。”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志和说,“比如水的利用,要由政府主导做工作,有了小浪底水库之后,最大的功劳就是把小浪底以下的泥沙冲进大海,这个水存量是巨大的。淡水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小浪底水库既有冲沙的功能,同时在完成这个功能之后,把水留下来。可以在黄河两岸多修建一些水库或者水系,把水留下来,一是能起到灌溉的作用,二是改善人畜的用水,三是提高地下水位,这个好处是巨大的。”他表示,河南作为一个大省,处在中国之中,应当把“黄河故事”讲好,造福河南人民,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无论是退林还湿、退耕还湿,还是退渔还湿,都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方面人员方面的投入、科研的投入,加强政策配套。”省政協委员、郑州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张强认为,目前河南省存在黄河湿地开发利用过度等情况,应利用科技的力量,推进黄河生态文化带建设。

“铜头铁尾豆腐腰”,河南区域历来是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重中之重。在省政协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清义看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给河南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对接长治久安、生态保护、集约用水、弘扬挖掘黄河文化去开展研究。”

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河南省已有一些好的探索。比如,用法治的力量加强黄河生态环境治理,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顾雪飞说,河南探索“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合力破解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难题。

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河南711公里,贯穿洛阳、郑州、开封三大古都,这里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最密集的区域。

从峡谷型、过渡型、悬河型等河道景观到高山、峡谷、平原、滩涂湿地等自然景观,依托这份天然优势,河南省内黄河沿线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黄河已然是河南手里的一张“王牌”。

黄河沿线的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龙门石窟、少林寺、陈家沟、郑州黄河游览区、清明上河园等已开发为旅游景点,但这些景观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大多数都各自为营,缺乏有效整合,对此,不少政协委员纷纷发声:要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可以整合现有沿黄湿地保护区,打造统一的黄河生态长廊;省政府协调各沿黄地市立足本地自然文化资源,统一打造沿黄旅游精品路线,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形成旅游协同发展局面。”王清义建议,“沿黄各地市要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建设各有特色的黄河文化博物馆体系,发掘黄河故事建设黄河文化景观公园,打造河南段黄河文化长廊。此外,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明晰郑州作为黄河流域核心示范区在历史文化上的定位,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体验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场所。”

作为土生土长的原阳人,省人大代表、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海认为,打造沿黄文化旅游带,博物馆是重要的展示载体。他说,原阳是河南省稻米主产区,农业发展受惠于黄河。这里的稻米口感软筋香甜,畅销全国,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原阳大米既是河南的农业名片,也是黄河流域极具代表性的农产品之一。他建议,组织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在稻米主产区设立“黄河农耕文化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从农耕文化的挖掘、展示、教育、实践角度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黄河文明寻根处、黄河文化传承地。

民进河南省委建议,以河南为主体,会同沿黄省(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打造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带。在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黄河文化和旅游业高度融合,推动一批重点项目,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和独特价值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凝聚争先进位谋出彩的强大正能量。

黄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着数不清的黄河儿女的奋斗故事,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省人大代表、北京燕京啤酒集团送货员李守禄是一名常年在北京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曾三度见义勇为英勇救人,被评为2012“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称为“河南好人”。在他看来,淳朴的中原文化如滔滔的黄河水滋养着河南人民,“从大禹治水到‘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黄河文化始终彰显着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他建议将传承“黄河精神”与弘揚“好人文化”相结合,积极挖掘宣传“河南好人”故事,用榜样的力量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油鼓劲。

省政协常委、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主任毛德富说:“我们要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机遇,培育‘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主地标地位。”当前,首要任务是从国家的高度和全局来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打破区域文化之间的界限和鸿沟,深入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突出黄河文化中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的思想。

“我建议讲好八个黄河故事。”河南省政协常委、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认为其中之一就是讲好黄河人物的故事,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从历史上的子产、韩愈,一直到现当代的常香玉、二月河、李佩甫等作为“黄河之子”系列推介,要把邓亚萍、朱婷等当代河南文化名人的出彩故事讲好。

“我建议成立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领导小组,组建人才智库,打造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省政协常委、开封市政协副主席刘海潮认为,还要组织专家开展学术论证,以历史文献为依托,以史实研究为基础,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同时,也有代表、委员认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挖掘姓氏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汉字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办好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构筑华夏儿女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以文艺精品力作弘扬黄河文化

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离不开文艺作品、文艺精神的激励和辉映。

“当代文艺工作者要讲好‘黄河故事,要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 省政协委员、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邵丽建议,从省级层面策划、推出一批黄河故事选题进行重点扶持,对表现黄河文化的文艺作品进行精准奖励,使更多的文艺家潜心创作,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反映黄河文化的精品佳作,擦亮黄河文化品牌。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省政协委员、河南豫剧院副院长贾文龙认为,在进行文艺创作、舞台表演时,要以黄河人物为背景创作精品力作。他说,我们应该围绕治理黄河的英模人物是怎么与黄河斗争、怎么让黄河安澜、怎么让黄河更清、怎么让黄河两岸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这样的故事去创作。“目前我们也选择了一个题材,暂时定名为《大河上下》,将围绕黄河艄公、黄河岸上人家,以及治理黄河的这些人物与家庭,通过他们几代人共同治理黄河,去弘扬黄河文化。”

“要推动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创新表现手段,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动画、漫画、游戏、实景演出等艺术手段,让黄河文化及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入千家万户。”省政协委员、河南小樱桃动漫集团董事长张国晓表示,他们将以大禹、中华龙、黄河鲤鱼等卡通形象作为黄河吉祥物,以此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

抓好高质量发展 造福黄河儿女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让黄河所哺育的儿女们,过上更有获得感的幸福生活。

河南沿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3.6%,但发展质量还不高,水资源利用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2019年11月14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强调,河南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索走好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路。

参加河南省“两会”的沿黄地区郑州团、洛阳团、濮阳团代表纷纷建言献策,表示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强核心、新引擎、多联动”中融合,共同探索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龙头舞起来,龙身才能摆起来,带动黄河流域河南段高质量发展。“郑州将坚决扛起‘龙头高高扬起来的使命担当,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上走在前列。”河南省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王新伟说,要突出三个着力:一是着力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四位一体”推进治河、节水、惠民和滩区生态保护;二是着力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突出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外开放、城市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三是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高标准推进沿黄文化带和“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故里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等“一带三核”建设。

河南省人大代表、洛阳市市长刘宛康说,洛阳聚焦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形成了“1135”支撑保障体系,第1个“1”是出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第2个“1”是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3”就是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洛阳都市圈规划、洛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3个规划;“5”就是全面实施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大保护大治理大提升治水兴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5个行动方案。以此为基础,谋划确定了2020年“97183”合理有效投资行动计划,为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濮阳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以建设‘一廊道一枢纽,三区两基地为抓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奋勇争先。”河南省人大代表、濮阳市市长杨青玖说,“‘一廊道即建设黄河生态廊道,‘一枢纽即打造豫东北门户枢纽城市,‘三区即建设北金堤生态涵养发展区、绿色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两基地即建设新型化工基地、陆上风电设备先进制造基地。”

“做好黄河和黄河文化的文章不仅是河南的事情,还是国家的事情、民族的事情。不仅对河南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我们在新的时期怎么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在“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主题协商座谈会上指出,弘扬黄河文化要把握好幾点,“第一,把握好黄河文化体现的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黄河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品格,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我们研究黄河的问题,做黄河和黄河文化的文章,如果只从河南的角度来看,就没有民族的意义,做出来影响不大,价值不大。第二,把握准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地位。站在河南的角度做黄河文化的文章,我们必须把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既是黄河文化的地理中心,也是思想内容中心,所以黄河文化在整个中原文化中以及民族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根和魂。第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主要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怎么做好保护的问题,保护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其二,深化对黄河文化的研究。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研究要进一步聚焦在民族文化的起源这个点上,这种研究才有价值。其三,文艺创作方面。我们要像老一辈艺术家一样深入生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当中,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缺少魂,缺乏感染力。其四,推动文旅融合,要把丰厚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转化成时代发展的优势。”

黄河浩荡,历史沧桑,文化奔腾,华夏发祥。

在中华儿女心目中,黄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的主干。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翻开历史史册,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要将黄河承载的华夏儿女与灾害抗争所蕴含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传承好、弘扬好,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河南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出彩河南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