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扶贫的成效、问题与思考
——基于贵州省思南县训家坝村扶贫实践的考察
2020-03-05郭振
郭 振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10)(第一版):27-28.的七大战略之一,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可以说,让“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定位,也是根本方向。“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目标更加具体。
本文通过对铜仁市思南县训家坝村长达一年的精准扶贫定点调研,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对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针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式开发提出建议。围绕训家坝村这一中心观察样本,同时对铜仁市镇村联动示范点所在村作为对比样本进行定性研究(2)镇村联动示范点是铜仁市2016年落实城乡一体化项目的试点工作,试验成效分析参见铜仁市社科联课题《探索镇村联动,助推农村社区全面发展》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建设与探——基于贵州省铜仁市镇村联动实践的调研与思考》.。立足于一年的工作参与与观察,自2016年11月以来,前后14次到该村调研指导精准扶贫工作,每次到村里参与工作1至3天,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参与精准对象识别、扶贫产业规划、村规民约制定、春晖社的建立等工作并进行田野调查。文中未明确注明出处的材料,均是这些时间田野调研所收集记录所得,同时也使用了部分公开出版或未出版的文献资料。在记录乡村变化的同时思考乡土中国民族文化和民间民俗传承的价值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意义。
二、训家坝村情概述
(一)资源及人口分布
训家坝村位于思南县鹦鹉溪镇西北部,距镇所在地10公里,由8个村民小组构成。据老人回忆,现已散失的族谱记载,最迟在明朝以前田氏祖先迁移至此即有人居住,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边远落后村寨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种一成不变的发展,可以从村两边山上的坟茔分布看出来,家族坟茔都分布在村里后山上,这一时期的祖辈没有走出过村寨,生于斯长于斯,最后有个象征意义的坟茔庇佑着家族的长幼平安。解放后,作为农村新政策的行政区划农村公社大队小队的设立,这里新设行政管辖地仙坝乡公所,隶属鹦鹉溪区,下辖青龙村、训家坝村等7个村。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后,成立训家坝村(包括现青龙村在内),人口3400多人。目前训家坝村是2004年与青龙村分村后的最后建制,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54亩,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人畜饮水困难,自然条件较差,属三类贫困村。全村共有285户1089人,以田姓为主的土家族世居村落,285户人中,有237户是田姓或其姻亲。劳动力人口736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432人,残疾人数46人,妇女人口数352人,少数民族人口数980人(3)该村主体民族为土家族,汉族和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为后期迁入或外娶媳妇.。留守儿童47人,留守妇女62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16年11月16日至19日,课题组第一次进入训家坝村,通过召集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了解村情,核对情况,对训家坝前期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该村2016年初有贫困户59户191人,2016年底已脱贫9户41人,还有贫困户50户150人,2017年脱贫33户96人,剩余33户96人(4)该数据为2017年12月22日第十四次进村入户调研核实统计数据,与上报贵州省扶贫云数据符合.(见表1)。在进村入户的调查摸底阶段,对训家坝村资源禀赋、人口结构、村民群体分布和受教育等概况进行了解(见表2),从总体思路上把握了村情、自然资源和可利用的人力资源状况。在扶贫工作的思路上有了初步认识并形成了与村支两委和人民群众沟通的基础村情储备。和镇政府主要领导面对面沟通,与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会同村支两委制定产业发展方案,通过院坝会、党员代表会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最后制定了山上山下、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
表1 训家坝村精准扶贫动态人口信息
通过入户调研走访,我们感觉到该村整体受教育情况不平衡,家庭收入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见表2)。进入精准扶贫的低保户、外出务工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完成义务教育的。在田野调研中发现,进入精准扶贫的初高中生,主要是目前父母无力承担接受教育费用的学生。通过对全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进行走访慰问,深入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照政策分析扶贫工作推进情况(见表3),知晓了三年多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一个千余人的村,截至2017年底有148人通过各项政策予以保障,与前面田野调查发现的最初普遍贫困形成鲜明对比,扶贫成效非常明显。同时,三年来在精准扶贫的六项措施上,基本上做到了符合条件的群众都享受到了相应的扶贫政策。通过不断地更新田野调查数据和资料,让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农村。
表2 村民分布及受教育程度
表3 社会化扶贫项目支持情况
目前,训家坝村集体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一个空壳村转变为一个有集体经济、有致富带头人、有奔头有希望的村庄。目前基础设施提升迅速,为产业发展和村庄美化打下扎实基础,完成大墙角、西山、老林沟、桃子坝、猴子圈、水泉等6个组入户便道的整修,“四改一维一化”正在分农户实施,建成通组硬化路1.32公里。产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成熟的育苗基地60亩70余万株,经果林木香柚、李子、黄桃200余亩,长势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看好。花菇基地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2017年底发展规模近5万棒菌棒,已正式进入超市上市销售,不仅解决了精准扶贫户的就业,还为精准扶贫户下一步分红收益脱贫出列做好了物质准备。依托山水优势推动农村致富带头人规模化养殖肉牛50头,鱼塘10余亩2万多尾鱼。通过帮扶指导组的带动,训家坝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形成了产业规模,看到了脱贫出列,与其他地方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希望。
三、扶贫产业选择及实施成效
(一)重视规划,精细对接,有效融入精准扶贫的政策盘子
1.突出规划指导,形成了“山上+山下”联片发展产业形态
探索创建了“山下种养结合发展当下,山上项目谋划长远”的发展思路,把闲置的田地用于发展苗圃基地和淡水养殖,实现村内土地无闲置、山上山下协同发展态势。一是做好项目编制。镇、村两级把村级经济发展融入全镇乃至全县的产业发展布局中,规划精细化,使全村产业与镇、县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带。二是指导组建专业合作社,在做好做实产业上下功夫。指导训家坝村对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养成多思考、多研究,多开群众会,多开院坝会,多听群众意见的习惯,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际进行适时整改。侧重依托西山组新建水库及连片田坝重点搞好渔业养殖,把精准扶贫户脱贫与产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互利共赢;重点谋划好村级集体经济“广子槽”的区位优势种植好天麻、刺梨、黑麦草、三叶草等和养牛、羊、鸡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山下山上养殖的格局。三是在做好品牌形象设计上下好功夫。镇、村两级想方设法将鹦鹉溪镇的农产品做出鹦鹉溪地方产品独特风格并纳入梵净山生态农产品系列参与市场竞争。
2.建立机制,形成了“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为推进全村群众脱贫致富,驻村帮扶工作组、第一书记和镇里驻村工作组共同谋划,精心实施,在村里成立了思南县恒润农业发展公司,主要负责经营苗圃和经果林;成立了训家坝村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花菇项目及相关项目,全村按“5:3:2”利益联结、“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模式创新产业发展,实现了贫困农户从打工挣钱到股东分红、进园挣薪的转变。
同时建立良好协同机制,助推产业发展。一是建立四级联扶机制。市、县、镇、村四级齐抓共管,形成了市级指导、县级统筹、乡级调度、村级落实的扶贫机制,真扶贫、扶真贫。二是建立了扶贫联席机制。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定期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召开调度会、听取汇报、深入走访等形式进行认真研判,弄清症结,对症下药,及时解决。三是建立了包村联动机制。上级联系扶贫工作指导组本着“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结合该村工作实际,主动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坚持把包村扶贫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及时了解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千方百计帮助解决。
(二)借力引智,激活潜能,春晖助力产业扶贫走出新未来
1.合作增信心,团结力量大
在产业发展之初,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光凭一腔热血是无法真正摆脱贫困的。如何增强发展信心,经过反复论证与群众商量,参考上级部门提出的发展方向(5)根据贵州省对扶贫产业发展的要求,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总体原则,在政策框架范围内选择有政策支持的产业发展。,最后确定了选择从借力合作开始。
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白屋场村主任,是通过自己努力种植致富的,曾在湖南等地有着近20年的务工经验,长期从事水果栽培和育种,有着丰富的育苗和种苗营销经验。2013年作为特色技能人才应政府邀请回乡创业并在次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带领家乡一班人种果树搞养殖做贸易,经过几年的努力,其所在村由贫穷落后村跃为经济总量名列前茅的特色小康村。因为工作关系,我们联系并邀请他参加了训家坝村特色产业发展指导。一年下来,荒坡变果园,荒地成苗圃。
2.春晖架起发展桥,反哺家乡情更浓
2016年8月,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同志在深入调研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的农村综合改革新模式,经过试点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农村发展新路径。“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模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高度契合,是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深度整合,是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的有机结合,是组织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有效融合(6)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2017年7月9日在由贵州省委政研室、贵州省农委、贵州省供销社、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农信社、中共铜仁市委和铜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贵州·铜仁“三社”融合促“三变”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认为铜仁结合实际探索的“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新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生态,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山地高效农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生态,构建起了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广大乡友搭建了一个反哺故土亲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努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7)叶兴庆在2017年7月9日在由贵州省委政研室、贵州省农委、贵州省供销社、共青团贵州省委、贵州省农信社、中共铜仁市委和铜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贵州·铜仁“三社”融合促“三变”改革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地方发展典型案例。
在完善“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模式过程中,重点推进春晖社的发展,延揽更多的人力资源和资金支持地方发展。很多出门在外的企业家和包工头们,都是训家坝走出来的家乡骄傲,他们也想参与春晖社的成立并积极投资和反哺家乡。春晖社在训家坝村的成立,不仅架起了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更打通了市场与产品的连接渠道。
3.产业落地,开启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在合作发展基础上,训家坝村采取群众土地入股分红、支付土地租金、参与劳动获取报酬等方式集中连片规划荒山、荒地已种植桃树苗木4000株、李子苗木4000株、柚子苗木6500株200余亩的经果林;建成苗圃基地30余亩,培育李子、桃子、柚子等经济苗木60余万株;利用西山水库水资源优势,在其下游开挖建设了4口15亩的鱼塘进行水产养殖,年产量将达5000斤;建成花菇基地5亩,厂房200平方米,解决就业20余人,年底花菇上市销售,预计收入可达70余万元。
四、产业扶贫实施中的成效偏移及原因分析
在推进训家坝村产业扶贫工作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预计中的要多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从调研情况看,不仅是训家坝村,还有那些依然处于贫困状态的村寨,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发展什么产业,即使参与扶贫的干部和技术人员做了充分的工作,项目依然很难推进,根子就在于村民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除了对专业技术不熟悉以外,还有从来没有过牵头做事或者参与做成一件事情的经验积累。专业和经验同等重要,从苗圃的种植与果园的护理漏洞这两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群众盼望勤能致富,但是没有技术规范和种植经验导致成本增加和利润下降,这使得村民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训家坝村早期实施项目的失败,给镇村两级干部心中留下阴影:以前在广子漕上种了几百亩的茶叶,但直到目前,草比茶叶高,茶树还没有杂草长得好,既没有管理好,也没有任何发展前景;有积极性的致富带头人资本不雄厚,村支两委成员也会遇到有能力做但是不愿意合作只想自己做主发展产业的村民的挑战,这种情况在农村不是少数。
(二)融资渠道不畅通
项目资金是产业发展关键的约束条件。无论是项目资金支持发展起来的专业合作社,还是致富带头人牵头办起来的产业项目,资金投入都会或多或少影响产业的发展。融资渠道单一,银行有针对精准扶贫的“精扶贷”(也称“特惠贷”),但是各地对资金分配和处置方案不统一,有些地方将精准扶贫户名下的“特惠贷”统一打包由县一级龙头企业统一承贷,然后按照比例进行年底分红,就是所谓的产业分红,很多地方都是采用精准扶贫户入股大企业分红,而这种模式不能成为稳定的保障。有些地方是将精准扶贫户“精扶贷”资金注入村级集体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规模后,群众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锻炼,逐步形成自己的产业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另外,专项扶贫资金从申报到最后落地落实,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需要补贴的项目往往容易因为等资金而流产。到村里调研,村干部反映,因为资金原因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甚至怀疑产业做不起来。驻村干部也反映,现在有资金,但是需要包装项目去申报,而要找到懂项目包装的人,对村里来说非常困难。
(三)部分基层干部工作浮在表面不深入
干部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因素,乡镇干部尤其是联系干部工作责任心和对群众的感情,直接影响上面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在中国现行制度设计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的自治组织,自身完善各种程序章程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扶贫工作需要乡镇一级主动参与并协助村里完善规章制度。在田野调研中,西山组村民反映:有些项目的手续应该早就办下来了,但是一直没有办下来,是因为精准扶贫指导组在开始做项目的时候,没有给相关领导汇报,没有和镇里面商量过,征得他们的同意,所以他们不管,他们就想瞧一下指导组怎么样去把这些手续办下来。某些基层领导干部在项目工作协调会议后,直接告诉指导组成员,人少事多,落实不了那么多事情。他们有很多会要开,没有时间去给指导组协调这些工作。撇开精准扶贫不谈,单就农村工作中如果没有群众的安居乐业,哪来乡镇干部的工作成效?从事农村工作却对农村没有感情,再多的知识也不会在农村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再多的汇报和浮名都不能让乡土中国成为令人向往的宜居之地。
五、训家坝村扶贫实践的思考
(一)训家坝村发展具有缩影的样本意义
从参与训家坝村扶贫工作并记录和反思这个参与过程,从中看到了西部农村特别是民族村寨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能清楚看到今天农村发展状况的历史根源,同时也透过现象看到了民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若无外界因素参与进去,相对封闭的环境成了传承民族文化民族记忆民族精神的天然场域,男女老少都在这一场域中接受相同文化的洗礼、浸润,最后形成民族文化性格。这或许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能识别地域性的民族性格或区域性格的成因之一。从文化形成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生存之物所展示的看得见的文化,还是内化于心的精神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包容的(居住)文化模式”(8)李忠斌.土家族居住文化及其开发利用[G].民族经济研究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1(第一版):28.,费孝通先生把乡土中国的特征描述如下:“文化本来就是人群的生活,在什么环境里得到的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方式,决定了这人群文化的性质”(9)费孝通.土里长出来的文化[M].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1(第2版):12.。因此,无论是扶贫还是民族文化存在的保护工作,在工作开展中,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乡土现实,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这一显著的根本特点。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扶贫是点燃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实践的效果带领群众真正致富
依靠土地谋生的百姓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扶智扶志,应该是一代人的问题,而不是短暂可化解的问题。政府的作用就是引导群众参与其中,并根据地方发展需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引导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学会用市场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逐步脱离政府包揽的怀抱,让乡村真正靠内生动力振兴起来。
乡镇干部能力建设应置于重中之重来予以关注和提升。从中央到地方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到最后都需要这个群体去理解、分析、实施并调整实施效果,根据实施情况进一步总结和调整政策取向。因此,乡镇干部从对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都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真正打通从政策到群众收益者的最后一公里。
(三)扶贫工作需要逐渐成熟和专业的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才能让扶贫工作走出“干部干、群众看,运动一过就还原”的循环老路
产业要建在村里,让群众积极参与,要想办法把小的精致的农庄和专业合作社经济做成精品,成为沟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桥梁和纽带,让农村粮食和蔬菜基地直接为看得见的市场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筹而非全市场化的调度作用,沟通城市和农村,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农村也要让人们充满向往,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也应该是乡村振兴的目的。
小额度的扶贫贷款要形成基金,可在农业类银行专业指导下直接进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庄乃至农户,而不是将基金放到现在一些非农业类的大企业去让贫困户去分红。一定程度上,拥有土地的农民抵抗自然风险是弱的,但是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应该明显高于社会化的市场企业,关键是要建立健全自己使用的指导机制、产业发展和农业供销合作行业的调节机制。
极致的贫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消失了,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也会随着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结束而永远告别,但是相对贫困一直都会存在。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机制,引导鼓励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政府做好裁判的角色,政府购买服务,让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形成良性的社会评估体系,会在精准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的工作中起到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