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凤哲教授从湿论治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2020-03-05顾红岩

广西中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肝病机

顾红岩

(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卫生院,北京 101100)

指导 苏凤哲

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是以舌及口腔黏膜疼痛、烧灼感或其他感觉异常为特征的一种非病理性损伤疾病[1]。临床表现为舌痛、舌麻、舌痒、舌涩、舌灼等主观症状,以舌部灼烧样疼痛最为常见,尤其是舌尖及舌前2/3 最为常见,其次是硬腭、唇(黏膜部分)、牙槽嵴(义齿修复患者),症状可出现于颊黏膜、口咽及口底黏膜,常不伴有明显的临床损害特征,并无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变化[2]439。

中医学虽然没有BMS的病名,但早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疾舌”的记载,《黄帝内经》也有“舌本强”“舌痛”“舌干”等病的记述。BMS 以有舌痛、舌麻、舌辣等临床症状,而无局部病理表现为典型特征,当属中医舌痛病。舌痛病的病位在心脾,以“痰”“瘀”“虚”为主要病机特点,历代医家多注重从心脾两脏(经)治疗,兼顾肾脏,以“化痰瘀、清心热、降虚火、益气血”为治法,疗效卓然[3-4]。苏凤哲教授从医30余年,为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其传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湿病理论,从湿论治杂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学习,现将其从湿论治BMS 的独特经验与同道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1 病因病机

苏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上热下寒,痰湿为患。在生理上,舌为多个经络循行所过之处。因此,在病理上舌痛病也与多个脏腑相关。如《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经脉》云:“心手少阴之别……循经于心中,系舌本。”《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也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上均说明舌痛病与心有密切的关系。再如《灵枢·经脉》中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论述了舌痛病与脾的关系,何况中医学又认为舌为脾之外候。另外,尚有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是主紧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其经别“直者,系舌本”,足厥阴肝经“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记述,提示舌痛病与肝肾也有一定联系。可见,舌痛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曰:“病之无形说是火,但痛不肿是也。”《素问吴注·卷二十二》云:“热甚则痛。”可见,舌痛病多与“火”相关。清代《疡医大全》亦云:“舌痹者,强而麻也。乃心绪烦扰,忧思暴怒,气凝痰火而成。”明确指出舌痛病与情志不遂引起的心肝火旺有关,而痰湿为患则是重要病因。《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病因。五脏功能失调,其正常的水液代谢功能受到影响,气血津液等不能正常输布,遂停滞体内变生痰湿之邪,痰湿阻络则生瘀血;情志失常引起肝气郁结、肝火上炎,遂夹痰瘀、湿浊之邪上攻舌体而致舌痛。痰湿为患是发生舌痛病的前提;心肝火旺是痰湿上攻于舌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脾肾为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脾肾阳虚,温化水饮之力不足则易生痰湿之邪。由此可见,舌痛病应为上有心肝火旺,下有脾肾虚寒的上热下寒、虚实夹杂之证。

2 治法方药

2.1治法以清上温下、化湿为主 苏凤哲教授认为郁、火、虚、湿、瘀是舌痛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五者常常同时出现,互相纠结致病,而临证往往脾肾虚寒、心肝火旺、寒热虚实夹杂并现。脾肾虚寒,内生寒湿;寒湿日久酿生湿热;寒湿(湿热)之邪循经上升于舌,阻滞舌体经络,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故舌痛。又情志郁结,心肝火旺,火热之邪扰于舌体,则引发舌麻、舌辣、舌痛等异常感觉。此时若滋阴则易加重脾肾虚寒,若温补则又易助心肝之火。《素问·五常政大论》云:“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今“上下俱病”当如何?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虚劳》云:“上下交损,当治其中。”遵叶天士“治中”之法,苏凤哲教授认为舌痛病为上热下寒之证,上热为标,下寒为本,治当清上温下;上清心肝之热,下补虚寒之肾,重在调脾胃以化湿;坚持以中焦为中心、上下同调的原则,主张温散苦泄并用以化湿清热,补虚泻实从湿论治舌痛病。

2.2药用苦寒清之,温药和之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苏凤哲教授筛选出许多对舌痛病有良效的苦寒药。如木蝴蝶、夏枯草、连翘、炒栀子等品。木蝴蝶性味苦甘寒凉,具有清肺热、利咽喉之功效,为治咽喉肿痛之常用药。《中药大辞典》云木蝴蝶:“清肺热,利咽喉,治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岭南采药录》云其“清痰火,除眼热”。可见,木蝴蝶不仅可清肺热以化痰;尚可入肝经,活血解郁破积、清肝热以明目;又可入脾胃经,行气健脾化湿,实为清肺疏肝健脾之良药。夏枯草味辛、苦,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之功效。《滇南本草》曰:“祛肝风,行经络……疏肝气,开肝郁。”《本草纲目》亦云“能解内热,缓肝火”。苏师认为夏枯草善宣泄肝胆之郁火,又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对清除舌痛病之郁热有良效。连翘味苦,微寒,具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云其:“具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经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凡头疼、目疼、齿疼、鼻渊或流浊涕成脑漏证,皆能主之。”因连翘被前人称为“疮家圣药”,又有升浮之性,善解头目之热毒,故苏师常将其与木蝴蝶、夏枯草等配伍用于热毒炽盛之舌痛病,每每能获良效。炒栀子味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炒栀子能清泄心、肺、胃、三焦之火热而除烦,对伴有心烦急躁、心肝火旺之舌痛病尤其适宜。对于湿热较重者可佐以虎杖荡涤胃肠湿热。诸药配伍应用可清除心、肝、肺、胃之热。

苏凤哲教授治疗舌痛病善用温药化湿。舌痛病的病因病机在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年老体虚等引起脏腑气机升降失调,脏腑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则内生湿浊、水饮、瘀血;诸邪阻滞或郁结舌体经络,舌体局部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气血受阻不能上荣于舌,不荣则麻痛;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不足,心血不足,心气虚弱,无力推动气血上荣于舌,致舌部失养而麻痛。张景岳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则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因此,脾肾阳虚,痰湿为患是舌痛病的关键病机。苏凤哲教授遵从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湿理念,擅长运用理中汤加减温化寒湿。《金匮要略本义》云:“温药者,补肾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既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个字,其法尽矣。”《医钞类编》卷十二亦云:“舌无故常自痹者,名舌痹,由心血不足,不可作风治,理中汤加当归,或归脾汤加炮姜服之。”理中汤治疗舌痛病虽然能取得很好的疗效[5],但从湿论治舌痛病,单纯温脾是不够的。在温脾化湿的同时,亦不能忘记益肾利湿。苏师主张以温脾益肾化湿祛除湿邪,在理中汤温化寒湿、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祛湿的基础上,配伍山药、补骨脂、益智仁等益肾之品以祛湿。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9 岁,2019 年10 月9 日因“舌尖火辣感半年余”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尖火辣感,平素急躁易怒,多汗,动则汗出,凌晨3~4 点易醒,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血压(Bp):120/70 mmHg(1 mmHg=0.133 kPa)。中医诊断为舌辣病,为脾肾两虚湿重,心肝火旺证,治以清肝泻火、温脾益肾化湿之法。处方:木蝴蝶12 g,炒栀子12 g,夏枯草15 g,赤芍12 g,淡豆豉12,法半夏10 g,砂仁(后下)6 g,炒苍术15 g,炒白术15 g,干姜6 g,生山药15 g,补骨脂12 g,合欢皮20 g,炒酸枣仁30 g,茯神30 g,娑罗子12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9年10月23日患者复诊,自诉仍有舌尖火辣感,伴上颚辛辣肿胀感,寐可,不自觉流口水较多,大便仍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淡豆豉、赤芍、茯神、法半夏,加连翘15 g、蒲公英15 g、益智仁20 g,干姜改为8 g。继服7剂。

三诊:2019 年10 月30 日自诉舌头及上颚辛辣肿胀感稍减,急躁易怒、睡眠稍有好转,流口水减轻,有时易醒,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细。继用二诊方去连翘,加荷叶12 g、佛手12 g。继服7剂。

2019年11月6日患者因感冒就诊,自诉舌头及上颚辛辣肿胀感消失。1个月后随访,舌辣未见复发。

按:本病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平素心烦急躁,肝火旺盛,肝木克伐脾土太过,则脾虚运化水湿无力,水湿停聚日久易酿生湿热之邪;患者年事已高,肝肾渐亏,肾阴虚不足以滋养肝木则肝阳上亢,甚者生热化火;湿与热结随肝火上炎,灼烁口舌则自觉舌辣。其平素多汗,动则汗出,早醒,大便不成形即为脾肾两虚夹湿之征。故辨证为脾肾两虚夹湿、肝火上炎。方中木蝴蝶苦甘寒凉,具有清肺热、利咽喉之功效,为治咽喉肿痛之常用药,且可入肝、胃二经,能疏肝和胃、敛疮生肌,为君药。夏枯草清肝泻火;炒栀子清三焦郁热;赤芍入肝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泻肝火;淡豆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与炒栀子配伍寓有栀子豉汤之意,可清除肺胃之郁热。三者共为臣药,辅助甘、凉之木蝴蝶,荡涤肝、肺、胃三经之热。炒苍术平胃运脾,燥湿力胜,炒白术补脾益气,健脾之力强,二者配伍疏肝和胃之娑罗子、温中散寒之干姜、行气化湿之砂仁、燥湿化痰之法半夏共为佐药,温脾和胃则中焦得健,纳运如常,水湿痰饮得以运化。生山药健脾益肾、涩肠止泻,补骨脂温补脾肾,祛湿止泻,二者共为使药,温脾益肾化湿。最后伍以解郁安神之合欢皮、养心安神之炒酸枣仁、宁心安神之茯神,则神安志定,失眠自止。全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清肝泻火以清热,温脾益肾以化湿;湿与热分离,湿邪不能随热上炎,则舌辣自止。二诊患者失眠减轻,而舌辣感未消,复出现流口水的脾虚典型症状,应减清肝安神之品,加重温脾益肾清热之力,故减淡豆豉、赤芍、茯神、法半夏,加连翘15 g、蒲公英15 g、益智仁20 g,干姜亦加重至8 g。三诊患者诸症减轻,考虑患者仍以脾肾两虚湿重证为主,恐过用苦寒伤脾,故减连翘加荷叶12 g、佛手12 g,以加大疏肝健脾化湿之力。本病案全程清肝泻火治其标,温脾益肾化湿治其本,补虚泻实,标本兼治。终可湿去热解,诸邪尽去而药到病除。

4 小 结

西医认为BMS的病因主要包括局部因素、系统性因素、精神因素、神经系统病变、其他因素等五个方面[6]。例如,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焦虑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等医源性因素,及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各种病因导致口腔黏膜微循环障碍引起唾液量及成分改变是BMS 发生的主要机制[2]439-440。而更年期综合征和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则为本病的易发人群。针对以上病因,现代医学主要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补充B 族维生素、增加营养、心理干预、药物对症止痛、激素替代疗法、治疗诱发疾病等方法治疗。

BMS 属中医舌痛病范畴,为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病种。苏凤哲教授认为舌痛病为上热下寒之证,主张以清上温下法治之。所谓清上即清心泄肝以祛火热,所谓温下即温脾益肾以除寒湿。苏教授主张从湿论治舌痛病,认为温脾益肾清肝利湿法是治疗舌痛病的根本大法。有研究显示舌病以热盛或夹湿者最为多见[7]。这也与苏凤哲教授从湿论治舌痛的观点不谋而合。

采用清上温下法从湿论治舌痛病,关键在于对舌痛病寒热虚实的轻重缓急有正确的判断。唯有如此方能准确把握用药的寒热比例,从而避免药物过寒过热之虞,达到药到病除的良效。

猜你喜欢

心肝病机
如何呵护你的“心肝”宝贝
同谋
爱称
鸟与树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