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城区传统街区的复兴之路
——以崇德里为例
2020-03-05潘巍,傅红
潘 巍,傅 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伴随城市不断的发展,高楼大厦,立交穿行是现代化人们生活的常态,在这些鳞次栉比的大型建筑包围中,仍然遗存着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城市中原来喧嚣的老街、厂房、小区等因为年代的久远、城市格局尺度的不适宜、基础设施陈旧、房屋质量差等原因成为了旧城区,亟需实行新一轮的改造。但同时旧城区是城市的文化遗存,是城市传统风貌的展现,是城市历史格局的见证者。所以,旧城区不应该是城市的遗弃品;旧城的改造不单单是建筑的修复,基础设施的完善。旧城区改造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该如何尊重城市历史变迁,保留城市文化脉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以成都崇德里商业街区为例,探究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寻找新的思路。
1 老城区改造
老城区,即旧城,在我国,旧城是指城市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进行各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居民集聚区。老城区改造通过部分或整体、逐步地改造和更新旧城的整个物质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
目前老城区改造方式包括政府型、开发商主导型、政府主导下开发商参与型。分别是政府型保障住宅功能,所改建的房屋全部用于居民;开发商主导型即将土地交给开发商去进行改造,根据自身利益去进行房地产开发;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商参与型即是政府主导由开发商投资的土地,并独立承担补偿、安置、搬迁和商品房建设。
2 项目概况
2.1 历史背景
“里”的称谓在成都旧街巷中属少数另类,以城东南居多,如邻近一带的兴业里、章华里、崇德里等。据袁庭栋《成都街巷志》记载,崇德里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原是无名小巷。崇德里两头入口处分别筑有结实的骑楼,并建有陡而高的梯子,以通上下,供人居停。
崇德里建于1925年,在《成都城区街名通览》中记载:“南起镗钯街、红石柱横街交会口接红石柱正街,北止东大街,长239m、宽2m,泥石路面,平房院落民居”。该地为清代协台衙门故址。1925年,有商人王崇德买大部分住地取名崇德里。抗战期间,崇德里中最著名的院落便是崇德里3 号——著名作家李劼人创办的嘉乐纸厂成都办事处。
图1 1995年的崇德里(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2 区位环境
图2 崇德区位环境(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崇德里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石柱横街,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北侧紧邻太古里商圈,属大慈寺文商区南片区核心保护范围。
2.3 改造前概况
崇德里改造前建筑面积539m2,为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其中大部分建筑于21 世纪初被拆除。曾为著名作家、原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于抗战时期在乐山开办的嘉乐纸厂设在成都的办事处所在地。
2011年初,棚户区住户在政府出资的情况下进行了搬迁。2012年,政府实行BOT 模式,投资商兼建筑设计师的王亥对其进行“有机更新”式的改造,采用中西结合的设计方案,形成“崇德故里”。
2.4 改造后概况
改造后的崇德里集“谈茶”“吃过”“驻下”3个不同业态为一体,精心打造咖啡工作室、无色画廊、茶馆和餐饮场所等,以普通方式参与成都的传统生活,是成都最有浓厚历史感的慢生活小巷之一,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图3 崇德里旧照(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图4 崇德里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 复兴的4 大要素
崇德里改造而成的3个城市文化体验馆:“谈茶”“吃过”“驻下”,俨然成为了一条充满文化与生活的商业街区,使其增添活力,重获新生。
3.1 建筑的保留
崇德里在原址上修复,没有采用拆光做旧的方式,保留了90%的老建筑以及每一根柱子。每一处留下的残片和痕迹,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其中的一片风景。崇德里保留了川西建筑原有的风格青砖外墙、石板路、斜坡顶。
3.2 现代的结合
崇德里的室内整体上为德意系风格,在设计上体现了“有机建筑”的理念,即“建筑内外的局部和细节不断重复。”崇德里招牌的左边是一间大型的公共厕所,会让第一次来的人误以为那里才是入口,相比崇德里的入口并无特别标识,仅仅是一条街巷小口,让自己被街坊包围,体现出有机生长的理念,使其贯穿到设计与日常之中。
保留的川西老院的小天井被轻钢与玻璃材质所包裹,纵横街巷上的透明玻璃与铁质栏杆,“无色画廊”的黑白灰都体现着现代的结合。
3.3 生活方式的延续
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最大差别莫过于他的生活方式,崇德里在功能上划分为:茶馆、餐厅、住宿(即“谈茶,吃过,驻下”)。在这里,茶馆的盖碗茶、餐馆里的川菜以及20 世纪90年代民房改建的客舍让人体验成都的文化生活。
“谈茶”茶室:原有房子的大开间和高层距,茶室更为宽敞和通透。与成都常见的茶室不同的是,这里只有21个茶位,不能进行棋牌活动,不能大声地喧哗,不能品尝食物。茶室只是单纯地喝茶,安静平淡。但它又保留了成都的盖碗茶,人们在这里喝茶谈事延续了成都茶馆文化的基因,又营造了工作氛围。
“吃过”食舍:食舍的设计是开放式的,厨房与餐桌紧密相连。所有的食材都是源于本地,菜品也是本地特色。客人也可以与厨师进行厨艺的切磋,使得用餐更为亲近。
“驻下”房间:房间由原来的职工宿舍改建而成,与对面小区之间隔着一条青石板路,可以看到对面晒着的衣裳,使人仿佛置身于平常街巷中,体验地道的成都生活。
3.4 感官的重现
崇德里保留了街区的原有肌理,狭长的石板路、紧凑的房间数、短小的走廊以及紧邻的楼距,都使人感到“狭窄”。但这正是多年前街坊生活的重现,没有高层的房屋和大面积的绿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被钢铁所隔开。20 世纪90年代住宅楼梯间特有的窗户样式,以及在狭长的走道里相遇错肩而行,都使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感官得以重现。
4 传统街区的复兴之路——崇德里与宽窄巷子对比
4.1 宽窄巷子概况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一环内,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3 条平行的老式街道和其之间的院落组合而成,将商业与当地特色结合形成特色商业街区。其前身是清朝时期的军营宿舍,于成都修筑少城,随历史变迁,现只余下宽窄巷子。
4.2 宽窄巷子的复兴
4.2.1 修旧如旧,建筑别具一格。宽窄巷子保留了历史的积淀,在空间上没做太大的改动,充分体现了川西民居的风格。在街巷上延续了“鱼脊骨”的格局。建筑内部庭院基本保留,窗户、廊柱保存完好。整体上统一,每家每户却各具特色。
表3 崇德里与宽窄巷子改造方式对比
4.2.2 景观设计。宽窄巷子因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充满了故事,每个巷子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宽窄巷子的3 条巷子的景观主题各有特点,宽巷子以青石板铺路,两旁小品多出现古灯、石狮、老树等;窄巷子以规则和破碎的青石板路铺筑;井巷子设计较为开放,具有现代化气息。3 条巷子给人不同的感受,宽巷子使人感受历史,窄巷子使人寻找人生,井巷子使人品味生活。
表4 崇德里与宽窄巷子改造景观元素对比
4.2.3 商业林立。宽窄巷子的3 条巷子都设置有餐饮休闲、购物等功能,但每条巷子侧重点不同。整个街区的消费档次偏中高档。商业模式较为广泛。
表5 崇德里与宽窄巷子改造定位与主题对比
4.3 对比小结
崇德里与宽窄巷子都是成都新兴的商业街区,两者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有相同的建筑风格、相同的人文情怀。崇德里与宽窄巷子风格并不一致,黑白灰的主题色大致奠定了其街巷的主体基调,将现代与传统生活结合,感受和体验现代与传统生活之间的新与旧。但两者在复兴的路上,都选择了保留原有基础,进行细节上的修复和改造,保留了文化肌理,并使得其充满活力。又由于两者的历史底蕴的差异,宽窄巷子更为古色古香,历史更为悠久,在怀旧历史的同时,又引入了现代的元素,加入商业的氛围,使得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更好地延续。
5 结论与建议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伴随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被城市进程所遗弃的历史遗物也越来越多,包括废弃的工业建设工厂、淘汰的生活场所、人们日渐改变的生活方式等,这些都应该和城市一起发展的。就现行的老城区改造,其中大多是粗暴地进行改建,城市的肌理和文化并不能完好地得以保存。
通过对崇德里民居的研究,及其对比宽窄巷子街区,总结出如下建议:①改造的同时,保留改造前有益的东西,包括建筑、文化等,改造不等同于改变,历史的东西未必是不好的,现代的东西也未必都是合适的。②改造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结合当地特色的同时,需有创新,寻找一条适合延续和发展的改造方式,赋予老旧街区新的生命力。例如,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历史与旅游的结合。③保留建筑和历史是必然的,更需要去执行的是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例如,品有地方特色的茶,住有当地风情的房屋等。
总之,老城区的改造,传统街区的改造是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需要深刻地发现和挖掘更好的改造方式,如何使得老城区有新生命力还需我们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