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VID-19疫情背景下在校大学生就业风险感知调查

2020-03-05

时代人物 2020年36期
关键词:问卷毕业生因素

陈 晟 郭 歌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调查背景

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如此庞大的待就业规模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公务员、事业编制等行业,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态势。大学生就业难成了普遍情况,但是不同就业倾向、不同风险感知水平的大学生可能会有着不同的就业决策,从而尽可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然而更加特殊的是,2020年春节,一场严重的新型疫情在我国横行,面对疫情放肆蔓延的严重形势,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与此同时,这一届的毕业生也将面临不同寻常的就业季。由于疫情严重,诸多高校联合当地就业协会实现毕业生网络双选会以帮助学生就业,政府相应出台扶持就业的政策。本文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下,研究高校毕业生的风险感知及就业倾向,可以让高校进行大学生就业活动培育的过程中,更明白就业活动所需的特性,更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培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为2020年4月15日至5月1日,调查范围为江苏省某高校部分学生,学历层次涵盖本科和硕士,调查对象包含了在校学生与应届毕业生。由于疫情缘故问卷以抽样调查形式网上发放,学生通过点击网站链接进入问卷界面,答题并提交。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23个题目,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倾向、疫情对就业环境与就业倾向的影响、学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国家基于疫情的就业政策了解与倾向五个方面。共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其中本科生提交问卷124份,研究生提交问卷56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风险感知影响因素

以本次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出大学生就业风险感知影响因素有四点即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新冠疫情因素。

社会因素对就业风险感知的影响比较广泛,就业的过程即从求职到从业都会受到各类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毕业生人数多竞争压力大、用人单位招聘标准提高、专业与所从事工作不对口等。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就业者的就业目标不清、自我定位不准、社交能力欠缺、对就业政策法律不了解等。家庭因素影响包含了学生来源地属于何种城市,以及家庭对于学生就业是否有帮助等。新冠疫情属于突发性灾害,是一种无法预料的风险因素,对于这种风险因素的影响,公众对于其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体现了公众在该风险因素下的风险感知水平。

大学生就业风险感知特征

(1)专业差异。填写调查问卷的学生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12个不同的专业,问卷结果显示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学生占比较多,其次是法学。笔者调查全国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所属各专业人数发现,财经商贸、信息技术专业毕业人数占4成,如此比例的专业人数分配与大学生入学选择专业倾向有关,大多倾向于选择就业前景比较好或热门专业。

(2)年级差异。大学生在就业风险认知整体上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本次调查对象中大一大二的学生占调查比例的28.33%,其中70.59%的学生认为通过自身努力个人的就业前景是可观的,缺乏对社会因素的考虑。应届毕业生占调查人数29.44%,所有应届毕业生考虑影响就业因素普遍更多,除了自身因素还包括了工作时间、地点、薪酬、休息日等因素,可见年级较低的学生就业风险认知水平低,年级较高的学生就业风险认知水平较高,总体上随年级升高而增加。

(3)学生来源地差异。在收到的180分问卷中,居住地为一线城市的学生比例占14.44%,二线城市的占25%,三线城市及其他占60.56%。76.92%的一二线城市学生在考虑就业时,选择居住地附近或是居住城市周边相对生活更为方便;73.39%的三四线城市的学生会更慎重考虑就业地如何选择,考虑因素包括租房,日常开销等。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学生的就业风险感知也有所影响。

疫情对宏观就业形势的影响

本次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因素

表1 疫情导致的就业不利影响因素(多选)

调查结果显示,在给出的七个常规影响因素中,占比最高的是“就业岗位减少”,占比达到76.6%,其次是“就业地区范围缩小”,选择该选项的人占比达到总人数的68.33%。有一半多的同学认为“就业选择方向变窄”“ 缺少实习机会,导致自身能力不足”“企业需要的就业者能力标准更高”也是新冠疫情对就业产生的影响,这部分选择分别占比57.22%、54.44%、51.11%。不足一半的同学选择了“线上招聘面试增多,无法实地考察,难确定是否选择该单位”选项,占比为45.56%。可以看出,疫情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重要原因仍然是就业岗位削减以及因岗位削减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因素。在整体就业岗位减少的宏观环境下,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和方向也因此受到不利限制。

本次疫情对大学生求职心理预期的影响

表2 大学生求职心理预期表

如上表所示,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有56.11%的大学生认为疫情严重影响就业形势,有26.11%的大学生认为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程度仅为一般,另外认为疫情的影响特别严重的大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4.44%,余下3.33%的大学生认为疫情带来的影响不严重。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疫情会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疫情前后大学生就业倾向的变化

疫情前后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变化比较显著,由于疫情爆发突然,为了解大学生疫情前后的就业倾向变化,笔者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疫情前后期望的就业方向变化的题目,统计数据如下:

表3 疫情前就业方向

表4 疫情后就业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有无疫情对于求学深造的学生影响不大,影响比较大的是选择自主就业与考公务员方向的学生,选择自主就业的人数比例从34.44%下降到21.11%,而考公务员的人数比例大幅上升。调查问卷详细数据表明,发生就业方向转变的这一部分学生中86.3%是应届毕业生,疫情的突发使得公务员这种稳定性比较高的就业选择更受青睐。

相对于改变选项的学生,仍有多数在校大学生依然坚持自主就业。一方面是国内疫情得到很好地控制,自主就业仍不失为一种实现自身理想抱负的好途径;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已开始了自己的求职生涯,所具备的就业风险感知能力相对较高,对于疫情这类不确定影响因素,多数学生考虑的是类似公务员岗位这种较为稳定的行业。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在COVID-19疫情对大学生就业风险感知影响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了较为敏感的风险感知能力。多数大学生认为新冠疫情的爆发会给学生就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明显更加关注就业形势。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也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竞争水平以期能应对愈加紧张的就业压力;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疫情后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倾向于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这类“较为稳定”的工作,这也反映出疫情后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方向时更加注重如新冠疫情这种不确定影响因素,侧面反映学生的就业风险感知能力相对更为敏感。

建议

(1)国家政策层面。国家应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关注度,完善就业政策,在特殊情况下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降低企业与求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202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国有企业今明两年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大型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历年来解决大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力军,国家应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效仿国企合理扩大招聘规模,并对企业及就业大学生提供政策补贴。

(2)高校建设层面。高校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平台,承担着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责任。首先,高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高校大学生专业培养方案,及时更新教学新技术、新知识。其次,高校应该积极举办校园实习招聘会,并为异地招聘企业建立互联网双选会等形式的招聘渠道。高校建设应从长远考虑,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协作,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3)学生自身层面。从根本上讲,学生自身是就业的主体。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职业,不应随大流挤上考公务员的“独木桥”,也不应有狭隘的职业偏见,任何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另外,学生在择业时也不应“眼高于顶”,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从基层开始做起,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树立良好的择业观。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民族的栋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本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突发背景下,大学生对就业的风险感知更为敏感,大多数学生也对未来就业表现得更为担忧。就业压力始终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不可解决的。社会、高校、国家都应该积极应对,学生应努力学习、增强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国家应形成全面具体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扶持体系。总而言之,疫情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未来大学生就业将会面临不同的压力,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家和高校是一次考验,同时也是应对未来种种突发事件的经验,我们要正确认识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通过多方努力合作,尽可能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问卷毕业生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问卷大调查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问卷你做主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