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市政工程监管模式的转型与思考

2020-03-04

工程质量 2020年7期
关键词:监管信息化信息

张 茜

(南京市政公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根据 2017 年我国发改委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将作为较长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蓝图。2020 年 2 月正式实施的《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对当今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要求。作为与建设工程息息相关的质量安全监督部门,也应当按照政务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共识,着力打破传统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实现发展动力、发展机制、发展重心、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政务信息化创新集约高效发展。

随着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施工项目开始应用 BIM 技术、3D 技术、远程服务等。2020 年 1 月,用于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十余天便完成了建设,其中信息系统技术功不可没。作为市政工程建设行业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精准提升监管能力。

大数据管理时代下,市政工程行业的各项管理模式都迎来巨变,其中监督机构的管理模式改革创新,是符合国家推行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趋势,是政务服务机制的体现和升级。

1 市政工程监督管理现状的几种模式和问题

1.1 传统监管模式

传统市政工程监管模式是以开工前资料审查报验、施工过程实体质量抽查抽测、现场施工监理资料检查、竣工验收监督等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管,现场主要依靠监督员的个人经验和专业技能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普遍存在制度执行不规范,执法尺度不准确、审查流程不严谨、无法做到全覆盖全过程监管等弊病。

1.2 监管信息软件系统辅助监管模式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广泛开展,各地城市的市政工程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了监管信息软件系统的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目前应用较多的是通过监管信息系统软件采集监管过程信息和数据,完成监管流程,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体系,充分体现政府行政机关的透明度、公正性和服务性。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监管记录简易化、智能化,这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监督基层人员的重复工作,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今后还应将继续完善监管系统软件,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流程,探索企业端、管理端信息采集的范围,提高监管流程程序化设计的可操作性。

目前开发较多的市政监管信息平台,系统开发程度和整合性较低[3]。本质上更偏向将传统模式下的文书表单编辑过程变成系统软件操作。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监督人员的文书编辑、审批流转等工作,但距离真正的信息化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

1.3 大数据平台下监管模式的转型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治理的理念,探索基于 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等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与机制,加强信息技术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建立完善工程项目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对工程实体质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质量检测单位的质量行为监管信息进行采集,进而实现工程报监、建设过程执法检查、竣工验收备案、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等信息共享,保障数据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水平;建立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对工程现场人员、机械设备、临时设施等安全信息进行采集和汇总分析,实现施工企业、人员、项目等安全监管信息互联共享,提高施工安全监管水平。这是大数据时代对市政监管部门新的要求。

因此,借助政府信息化水平,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市政监管信息平台和相关系统管理数据交互共享,建立健全数据采集、开发利用的相关标准体系,实现市政监管大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应用,是今后市政监管模式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型方向。

2 建设思路和问题思考

2.1 树立专业人才全员参与的意识

从传统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模式向大数据时代的现代化监管模式发展,首先必须将人才培养提上日程。利用国家政策导向,一是对现有监督人员加大宣贯和培训交流,从思想到操作全面提升信息化的操作技能和意识;二是引进技术型人才,逐步优化监督人员的招聘和考核门槛,不但要工程专业技术过硬,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操作技能;三是提高管理要求,促使行业内相关工程、企业和管理人员主动提供相关数据信息,激励企业采取信息化管理措施,例如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等,为今后更大范围内的数据对接做好准备。

作为现代化建设行业的新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工程技术专业水平,还必须具备信息化操作能力,这是市政监督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更是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作为新时代的市政行业监管部门,必须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也应当学习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从思想上逐渐脱离传统监管模式,从技术上提高科技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操作技能,从制度上保障和鼓励行业相关企业、人员对数据填报的积极性,严控信息数据来源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严谨性。

2.2 依托监管制度整合信息化平台

传统的工地现场监督检查,施工资料抽查,材料抽查抽验等手段,无法做到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多覆盖的监管。现代化信息技术已能实现在线监控监测,实时动态管理也有了成熟应用。但信息化管理仅仅是一种手段[4],是科技赋予建设过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具体表现。信息化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监管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是否完善,是否符合信息化操作规则。对于市政工程而言,要建立切实可行且操作便捷的监管信息平台,完善制度流程,建立全面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监管规程,监管部门必须立足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细化系统软件操作细节,弥补系统漏洞,监管流程严谨闭合,使信息化平台与监管制度真正有机融合。

2.3 实现基础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市政工程项目的参建方多,工程建设数据的基本信息重复率高,收集、传递、共享难度大,但建设过程中信息变化快、准确度低,监管部门很难及时掌握。按照传统监管模式,现场发现的问题再整改需要重复花费人力物力,造成极大的浪费。通过建设数字化工程监管系统,可对工程项目从报监到竣工验收、备案全过程的质量、安全进行精细化、差别化的监管,有重要意义。

2.3.1 确定数据采集渠道

信息时代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采集渠道,没有大量的数据信息支撑,再好的系统软件也无法运转。市政工程监管平台基础库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相关其他平台的数据互通,包括省级监管平台、市级监管平台、区级监管平台以及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监测检测系统等;二是基于自身监管系统获取的数据,包括企业服务端的工程项目信息、市场监管信息、行政执法信息、工程现场管理信息(工程动态、人员管理、现场材料、机械设备)。这些信息既有相互交叉重复,又有实时更新变化的问题。

目前常见的监管信息数据获取有三种方式:

1)建设主管部门统一的系统平台数据回流;2)监督过程产生的数据信息;3)历史数据。利用大数据平台,统筹规划,合理分配信息录入来源,确保信息来源合法性、可靠性、唯一性。自动带入数据平台中的既有信息,既保证平台数据唯一性,杜绝误填报误操作,又避免重复录入数据带来的人力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信息数据不断动态变化,如何获取最新的数据状态,对来源和时间要有准确把控,不能简单地将企业上报信息作为数据来源,应以相关机构审核通过或者取得认证的数据为准。

2.3.2 规范数据对接标准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工程项目数据标准》和地方一体化平台数据对接标准和具体要求,统一数据格式,形成数据标准;按照规定的数据标准,将原始数据整理、导入,形成基础数据库;依托监管平台系统,在管理端和企业端制定录入规则,保证系统软件持续运行中的数据补充得以应用。

2.3.3 确保信息交互便捷

市政监管系统作为城市管理中的建设行业的重要一环,仅利用单位自身条件获取的数据始终是片面的。建设系统环环相扣,信息系统具有专业性强、重复率大、变化速度快、证据性要求高的特点。要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最高效快捷的方式就是借助政府统一的数据大平台完成数据交互。

2.3.4 重视数据安全和保密

数据互联互通带来最大的威胁就是信息安全,企业的商业机密和个人的信息安全必须得到重视。加强硬件安全设备,数据备份扩容,系统维护日志,信息加密技术等方式提高系统安全等级。通过第三方网络安全维护单位完善系统漏洞和安全维护,也是平台安全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

除了日常维护,还应做好网络故障和黑客入侵等应急响应方案,预防数据丢失甚至恶意篡改,避免信息数据泄露造成损失。

3 大数据时代未来监管模式的展望

监管系统软件开发初期,软件开发团体和监管机构的重心集中在办公管理、监督管理和市场信用手册办理等对外工作方面,而且同地域行业内的相关系统平台大多也各自为政地进行系统软件开发,彼此对信息交互关联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随着系统软件应用成熟发展一段时间后,一是逐步累积了足够的信息数据,二是系统软件初期问题和漏洞得到修复完善,三是监管人员的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对系统软件本身和工作效能提升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下的系统平台建设,是以信息输入和交互为手段,信息数据开放回流和应用,指导建设生产。具体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目前监管系统软件普遍可以实现的就是系统内数据搜索查找功能,但对多项信息关联还存在一定难度。首先要实现足够的信息输入,理清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既要分清动态数据覆盖更新,又要保证静态数据的历史记录信息,需要具有一定信息化技术的行业内人员与软件开发公司沟通合作。

根据市政工程监管内容,构建项目库、企业库、人员库,并进行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系统中企业、人员与工程信息之间的关联。根据项目库、企业库、材料库、机械设备库等信息交互,实现建材市场、工程现场与检测机构的联动。

优化模糊查询功能。根据业务需求,通过数据关联,进行多方面的信息查询。利用图表功能完成质量安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系统等各类业务事项的数据统计分析,直观高效地为管理层提供指导参考。

3.2 建设工地在线监控

随着 5G 技术、在线监控等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工地在线监控,实时监测技术发展,使得建设工地的全覆盖,透明化监管模式有实现可能。通过在线监控技术,关键工序施工组织安排合理性,施工过程时长和保养时间都有了追溯的证据,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安全事故。工地现场的在线监控检测系统,对环境污染(水、气、声等)超出阈值实时预警,目前也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建材跟踪追溯预警

工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另一大方面是材料质量问题。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势,建材从出厂合格检测、进场检验、监理抽查、监督抽测的各个环节都将通过系统周转,从而留下数据资料。任一环节发现材料质量问题,都可关联推送至使用该不合格材料批次的相关工程项目和监管部门,这可对其他使用企业及时提醒预警,同时也是材料厂家和参建单位的企业信用评价的一项评估反馈。

3.4 企业和个人信息化管理

经过系统平台的数据录入,企业的基本信息、资质等级、奖惩等情况可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得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行业内管理人员教育背景、资质证书、历年参与工程建设成绩和处罚都在系统中留下追踪记录,有助于个人能力等级评定;劳务人员流动性大,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劳务人员信息进行收集统计管理,通过实名制登记系统对行业内劳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这些举措都是为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下一步综合评价,风险预控的有力支持。

3.5 借助评价体系进行风险防控

结合大数据平台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上述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人员信息综合分析以及工程监管动态信息,监管部门可以探索制定合理的评价规则,建立评价模型,进行综合等级评价,指导建设工程项目统一策划,合理配置企业和人力物力资源。

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建立的评价体系,进而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对建设工程的薄弱环节提出风险点,促使管理层提前做好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可根据评价结论,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提高巡查频次和抽测力度,对薄弱环节重点把控,降低质量安全事故。

4 结语

现代城市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城市管理中市政行业监管信息化模式已经逐步研究推行,但从长远来看,市政工程监管模式仍需进一步转型提升。市政工程监管行业信息化建设不但要满足自身管理需求,还应当配合相关业务系统的监管信息化管理,利用 BIM、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统筹构建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推进解决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问题,实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大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改革,建立专业化、集成化、服务型政府机关。

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市政监管系统可进行信息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动态监控、企业和个人评价、材料追踪、风险预判、预警提醒等,传统监管模式必将转型向更高效、更专业、更加集成化的服务型监管机构发展。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螺旋上升的。由于建设行业牵涉的系统平台多,政策变化快,信息传递与安全保密问题矛盾普遍存在,仍要继续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式。

猜你喜欢

监管信息化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订阅信息
监管和扶持并行
展会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