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学模式下语文教与学不良现状反思

2020-03-04顾燕丽河南省濮阳市开德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30期
关键词:语文课学案环节

顾燕丽(河南省濮阳市开德中学)

一、导学案是课堂的全部,以做代读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堂最突出的特征是阅读,是朗朗的书声,没有书声的课定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导学案只是课堂教学的抓手,但有的老师直接把导学案当成了课堂的全部,以做代读,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寡淡如水。下面是听某老师的一节课:

上课铃响,教师准时踏进教室,走上讲台,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昨天我们发的导学案做完了吗?没做完的同学抓紧时间做。”一节课学生有三十分钟都在埋头奋笔疾书,初见之人定会诧异至极,这哪里是什么语文课,还以为在开卷考试。虽然开门见山是一种导课模式,但该老师这样进入正课的方式过于突兀和单调。

整整三十分钟,老师一直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没有再说一句话。听课的我却看得心急如焚,如坐针毡。

最后十五分钟,老师终于开口了:“我看大部分同学已经做完了,现在我们来讲一下这张导学案。第一题……”这位教师直接把导学案当成了习题集,把导学案当成了本堂课的全部,还片面地把“自学”理解为学习导学案。

好好的一节语文课,硬是上出了试卷讲评课的味道。这样的课堂顶着课改的帽子,却做着践踏语文圣地的勾当,让人痛心不已。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还能从语文课上体会到人情美吗?还能感受到汉语的文字魅力吗?

二、拘泥课堂流程,忽视课堂需要

“五步导学”是目前基本的课堂流程,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堂教学时必须体现出每一个环节。这就导致很多老师的课在设计时为了环节而环节。

听某老师讲《敬业与乐业》。上课伊始,老师引经据典,用简单的话语完成了精彩的新课导入,然后开始对导学案“发功”:“请大家根据导学案上的提示先自学十分钟,不准相互讨论,一会儿到讨论环节大家再讨论,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做到!”在这恩威并存的言辞下,刚才还沉浸在精彩课堂导入情景中的同学们迅速收敛了笑容,把头埋进了导学案,而老师则开始在班里积极认真地巡视起学生的自学情况。导学案时间预设上,这个环节是“10分钟”,所以这10分钟班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教师在装模作样巡查,学生在装模作样学习。

三、课堂教学如搭台唱戏、走马观花

听某老师一节《寓言两则》,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得很合理,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也很自然。老师借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就转移到了本课需要关注的重点上。但在紧锣密鼓地自学、讨论、展示、提升、反馈之后,作为听课人,我脑中只记得了学生们在讲台上来回穿梭的身影。课堂展示如搭台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同学们赶场似的语速如过电一般,脚跟甚至还没有站稳就已经展示完毕。听课者只听得到最后一句话的尾音。其他的同学都在准备着自己出场时的“表演”而摩拳擦掌,对于台上展示者展示的问题充耳不闻。

四、为了展示而展示,为参与度而参与

课堂上应该展示什么?我觉得除了展示文字的知识,还需要展示个人独到的见解、行为举止、口才、思辨能力,反应能力、交流能力、现场控制力等综合能力。老师在教授展示者正确的文字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一次听课,可能是因为突然来了很多老师的缘故,学生们看上去都很紧张。这是一节展示课,但由于一开始课堂气氛就没有活跃起来,所以展示时,学生越发手足无措,而老师可能怕拖堂,于是一直在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催促学生抓紧展示。我听完课却没有记住任何一个人的有效展示。在这节课里,讲课老师和学生们对自己展示的理解只局限在了文本知识层面。学生只是为了展示自己完成某一个问题而去展示,没有想方设法让其他人随自己的思路思考,因此听者也无法和展示者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本节课教师一直在提醒小组长注意本小组参与度,分配任务时,每个人都要照顾到。于是所有的小组在展示时,都有几个同学是“打酱油”的,为了本小组的参与度,站起来展示只说几个字“我组展示的是第……题”“下面让我们组……展示”“我组展示完毕”……这样的展示不要也罢。教师把“全班参与”片面地理解为“每个人参与展示”,殊不知学生认真的自学、积极的讨论也是一种参与。

五、教师评点需要语文味

同样是《行路难》,在听课时,两位老师在同一问题上的点评给学生带来的体验就不一样。《行路难》中有引典之句“闲来垂钓碧溪上”,从此句出发导学案上设计了一个问题:垂钓之主人翁钓的是什么?作者引此典意欲何为?两个班在讨论展示时都有学生开玩笑地说:“钓的不是鱼是寂寞”,同学们都在别有意味地等着看老师的反应。一老师是这样处理的:按你的意思,咱们早晨跑的不是步是肉吧?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但细想来却幽默有余,韵味不足。另一个老师听后很认真地说:你说得太对了,他钓的不是鱼是寂寞。教师继续引导:李白《将进酒》里说“古来圣贤皆寂寞”。试想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寂寞到以耄耋的高龄独坐江边垂钓,这无边的寂寞是怎么来的?他为什么寂寞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明白了垂钓之人的用心。接下来老师又适时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迁移,引出有相似情怀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孟浩然,“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朱庆馀。

六、无效拓展,曲径难通幽

听两位老师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拓展环节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引起了你什么思考?一个老师在此环节为学生播放了两分钟短片,内容是战争、洪涝、瘟疫中的人类经受的苦难,特写镜头有怀抱哭闹婴儿的年轻妈妈、老人满是皱纹的脸、天真孩子的泪眼和难以遮体的寒衣……接下来,学生们就开始各抒己见:控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吁和平;洪水是因为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现在努力学习,长大成为医生帮助人类对抗疾病……整个过程同学们积极发言,表现得很活跃,但我总觉得这和文本要表达的主旨不符。整个拓展倒像是画蛇添足,不能和文本融为一体。

老师在引导时设计新颖,偏离了语文授课的重心,很难让人对语文产生过多的思考,剑走偏锋,有时难免出现失误,曲径不一定通幽啊!

猜你喜欢

语文课学案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可怕的语文课
乡愁导学案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语文课上做游戏
“比例尺(一)”导学案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