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问题对策探讨
2020-03-04周娅琳胡忠伦
周娅琳 胡忠伦 陈 臻
(兴义市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站,贵州 兴义 562400)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是为了及时准确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情况和趋势,预测预报发生危害情况,为科学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治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1-2]。因此,做好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充分发挥监测预报工作的准确性,是实现本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监测区基本情况
1.1 监测区林业气候条件
兴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104°32'~105°11'E,24°38'~25°23'N),地形复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总面积2915km2,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东与安龙县接壤,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隆林两县隔江相望,西与云南省罗平、富源两县毗邻,北与兴仁县、普安县、盘县连接,南盘江横贯市境,历史上是三省毗邻地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
兴义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1℃,1月份平均气温4.5℃,7月份平均气温26.8℃,年均降水量1531.6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温暖湿润,无霜期达300d左右。
1.2 监测区森林资源现状
兴义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面积为16.80万hm2,森林覆盖率57.71%。森林呈林分种类多、森林结构复杂等特点,其中经果林、生态林、天然保护林及人工林均有分布,多系纯林和混交林。主要针叶树种有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经果林树种有核桃(Juglansregia)、板栗(Castaneamollissima)等。
2 兴义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及检测现状
2.1 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及发生现状
根据调查,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有近两百种, 包括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等,且分布存在多样性、复杂化等特征。发生危害的主要病虫害有10余种,主要有白蚁(termite,white ant)、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ferrugineus)、板栗剪枝象(Cyllorhynchitescumulatus)、栗摩夜蛾(Mauriliaiconica)、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houi)、文山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enshanensis)等。其中,列为国家级测报对象的为松褐天牛和文山松毛虫,省级测报对象为板栗剪枝象。
2.2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
马尾松和云南松是兴义市森林资源的主要树种之一,其中云南松资源1.79万hm2,在全市乡镇均有分布。而作为国家测报对象的松褐天牛和文山松毛虫是这两种树的主要害虫,特别是松材线虫病如有发生,将对全市松林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尽管松褐天牛和文山松毛虫在全市仅有少量发生,但是,两者的监测一直是全市的有害生物监测重点和每年的常规监测工作之一。全市共设监测点20个固定样地,设置临时样地40个,每月一次样地调查,同时,每年不少于2次的春秋季节的普查,指导护林员人工踏查松树是否枯死和蓝变。为了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在丰都国营林场还设置了一套智能监测系统进行监测。
作为省级测报对象的板栗枝剪象,主要对经果林板栗树产生影响。板栗是兴义市沧江、洛万、仓更等乡镇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其产量直接影响到几个乡镇农民的稳定收入。栗摩夜蛾和板栗剪枝象两种虫害对板栗产量的影响非常大,2015年,在上述地区大面积出现这几种虫害,虽然通过多方努力经过治理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年板栗产量还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当地农民的创收和增收,两种虫害被纳入全市重要防治监测范围。在沧江、洛万和仓更三个乡镇设置监测区,主要在冬季和春季监测,蛹的监测是个难题,为避免羽化后成灾,每年的3月份是重点监测期,主要以人工踏查为主。
白蚁是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群之一,全市均有分布,但主要在兴义市沿南盘江一带,该区域不仅是兴义市的重要林业产区,当地大量的经济林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证,该区域一直是兴义市有害生物主要监测区。2011年,白蚁在该地区大面积爆发,不仅严重威胁到兴义市林业生产安全,甚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房屋等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年的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现在,白蚁在该地区依然存在,但总体平稳呈下降趋势。为防止再次成灾,每年夏秋两季均在重点区域采取市、乡镇、村组联防联控机制进行监测防控,经过几年的实践,效果很好。
红火蚁和红棕象甲作为外来物种,在兴义市城区绿化带均有发生,程度为轻度,因其危害性大,也作为重要监测对象,其中,红火蚁的监测在全市共设置5个重点监测区,根据发生特点,在3月~9月份对监测区蚁巢数量、大小进行监测。作为外来有害生物中植物类的紫茎泽兰,在全市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地方还较为严重,近年也被纳入治理和监测的主要对象之一。
2.3 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主要措施
随着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逐步重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在体系建设、管理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长足的进步[4-5]。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病虫害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进行监测防治。
2.3.1林业有害生物分类、分区、定点布控监测
近年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对兴义市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采取了分类、分区、定点监测的监控策略。对危害程度不同的有害生物种类均设置了重点监测区和一般监测区,在相关区域内根据受灾情况设置监测点进行跟踪监测,确保监测的稳定性和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重点监测区是检疫专业技术人员重点跟踪和重点踏查的地方,在重点监测区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害生物按树种、有害生物种类等设置固定样地进行监测,每个固定样地由专人负责按虫态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对监测区内所有林木进行定期踏查,并做好监测点的标记和监测记录,确保监测固定样地不遗漏。一般监测区主要由兼职检疫员或乡镇林业技术人员负责跟踪监测,并负责监测数据上报,检疫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踏查监测和抽查核实情况。
2.3.2 人工踏查与技防监测相结合
作为国家发展进程的具体实践者,更需要深入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四个意识”,把新时期“三农”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突出统筹好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城乡地区的均衡发展,全面实现利益共享,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确保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明显发展,力争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进入世界现代化农业强国行列。
对不同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相应的技术监测手段,不仅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监测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准确性,有的技术监测及其效果甚至是人工监测做不到的,比如:设置情虫测报灯监测和挂置引诱剂诱捕等。技术监测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甚至是人为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技术监测防治的观察、观测、统计及防治效果的评估等工作也需要人工完成,因此,人工踏查监测不仅是技术监测的有力补充,而且,人工踏查也是有害生物监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2.3.3 治理监测与预防性监测相结合
林业有害生物及病虫害对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程度不一,我们的工作重在预防,而不是治理。监测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疫情的扩大,因此,预防性监测是林业有害生物病虫害监测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和城市的不断扩展发展以及大面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城市绿化采用的外来植物和大树以及退耕还林使用的外来树苗带来了一些外来有害生物,比如:红火蚁和红棕象甲等有害生物发生后,只能是边治理边防止病虫害进一步扩大,治理的过程更需要监控监测,这时,治理性监测尤为重要,因此,为了有效遏制有害生物发生和扩散,两种监测方式应视病虫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运用。
2.3.4 普查监测与抽样监测相结合
根据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特点,每年安排一次春季普查和秋季普查,全面掌握全市年度林业有害生物基本情况,为防治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普查情况,结合兴义市林业有害生发生的季节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对监测区进行抽样踏查监测。
3 兴义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3.1 有害生物监测存在的问题
3.1.1 监测缺乏有效的整体性指导
科学合理且成体系的监测指导,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高效做好相关工作的有力保障之一,森林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治有规范、有上级指导意见、因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的全面、体系性的指导依然缺乏。
3.1.2专业技术力量不足,部分病虫害特征特性认识不足,监测覆盖不够
兴义市林业局下属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站现有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专业技术人员2名,作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病虫害呈现多样化、复杂性特征的地区,兴义市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治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而且2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检疫检测专业技术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加上检测设备限制,明显感到技术力量的不足。
3.1.3植物检疫力度不够,导致外来有害生物增多扩大
因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植物检疫过程中不时会出现一些该现场检疫的不能现场检疫,本来计划安排去完成植物检疫或病虫害监测工作而不能完成,或是检疫执法检查安排不足等,从而使外来有害生物随外来树木、苗木或其他植物携带而来,造成外来有害生物种群增多或是受害面积增大等情况出现。
3.2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问题对策探讨
3.2.1 加强地方性监测管理和防治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逐步重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在体系建设、管理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3~4]。但地方林业部门针对性的、完整且成体系的监测指导并不多见。经过多年的努力,也梳理和制定了部分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方面规范,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今后仍应继续以上级政策和指导性意见为依据,结合有关地区的经验和地方实践,本着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的原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有害生物监测管理和防治体系。由于监测管理和治理体系建设涉及面非常广,不仅涉及人和物,还涉及到管理和领导支持、技术规范及应用等,因此,该项工作仍需长期努力。
3.2.2 加强检疫专业技术队伍建设
一方面是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全市2人的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管是从全市林业工作整体人员配置,以及森林植物检疫防治专业来说,总体不足,需要增加;另一方面,从专业技术能力上来说,面对有害生物监测种类多、面广且复杂化的监测防疫治理,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3.2.3加强对主要害虫生物的认识和成长规律的研究,完善监测区监测点布局
对害虫生物特征及其在本区域内生长规律的认识和全面掌握,是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也是防治病虫害发生甚至成灾的基本保证,因此,全面掌握本地区主要有害生物和害虫的生物特征和生长规律尤为重要,今后一段时间内,此问题将作为本站的一项主要研究课题。
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和森林覆盖面积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测覆盖率和监测点不足,经实践发现,其合理性也需要再总结再实践。监测区监测点的合理布局,是有效做好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的重要保证,“基层监测点承担地面线路调查、监测的重要工作职责,是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监测预报网络的重要基石,作为监测预报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力量[5]”。因此,监测区、监测点的布局设置仍需根据地区实际进行实践探索。
3.2.4 加强检疫执法,封堵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植物检疫是林业森林检疫防治工作的常规工作,也是封堵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环节,据记载,近20年来,因植物检疫工作不实导致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事例比较多,包括兴义市也不例外。因此,加大植物检疫和执法力度,尽可能地将外来有害生物封堵在外,也是减轻监测工作的重要一环。
3.2.5 做实预防性监测,尽可能避免病虫害成灾
预防有害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是保障林业安全生产的基石。通过普查和抽样检查,全面掌握本地区森林有害生物,特别是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群及其特点,把预防性监测做实,发生大面积虫害甚至成灾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小,大大减少灾害带来的林业经济损失和治理成本,也减轻了治理性监测带来的经济和人力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