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4穆振华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初级中学
穆振华(甘肃省静宁县城关初级中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飞速成长的阶段,而初中的课堂学习也面临着复杂多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时,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初级的数字、几何认识一跃进入到具有一定逻辑思维的初中数学知识,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从而影响学生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或易学难懂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师生体会到应用问题导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笔者积累了多年的农村数学教学经验,深刻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切勿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数学练习题让学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善于联想并应用相关初中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应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当充分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指引作用。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学习初中数学。
2.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刚刚进入初中数学课堂的学生,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数学是一门综合学科,而且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具有相对深奥、富有逻辑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被复杂的逻辑和计算所困惑。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心理。而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把生活问题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与初中数学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多应用数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针对所学内容发起提问
在实施问题导学法时,教师要注重问题要贴近所学相关内容,设计问题切勿过于简单或深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日常生活与初中数学知识的关联才是关键。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答案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在求证过程中应用自己所学的初中数学知识解决。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有理数”时,对于有理数的学习涉及正数与负数、有理数加减。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借贷关系及相关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举例提问:小明想买一本价格为3元的作业本,但是他只有1元。小红把仅有的2元借给他。第二天,小红想买一双5.5元的拖鞋,小明还给了她1元,问小明应该再还小红多少元钱,小红还差多少元钱可以买到拖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列出算式1-3=-2,这是小明欲购买作业本所差金额,也是第一天小明欠小红的钱数,再列出-2+1=-1,2-1=1获得答案,小明应该再还给小红1元钱。而通过列出1-5.5=-4.5,可得小红还差4.5元可以买到拖鞋。教师提醒学生:其中“-1,-4.5,-2”皆是负数,与“3,1,5.5”和“0”同属于有理数,且“0”介于正、负数之间。
以上例题合理地将常见的借贷关系与初中数学有理数及有理数加减相关知识的学习联系起来,体现了教师所提问题必须与所教学内容具有相关性。
2.提出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所学初中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是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认为学习初中数学难度大,失去学习兴趣,常常会有“不知为何而学”的疑问。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教材七年级下册“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结合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王强家和李东家共有1块正方形的田(假设足够大),在王强家和李东家的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田的中心设为点(0 ,0),李东从坐标( - 3,6)到(3 ,6)连续插种秧苗,问王强从哪个坐标到哪个坐标连续插种秧苗可与李东永远互不干扰?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李东所种秧苗的位置,连接点(- 3,6)和点(3 ,6)。教师提示学生:按照平行线及延伸永不相交的原则,不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 - 3,-6)和(3 ,-6 )两点,连接两点,得出王强从(- 3,-6)到(3 ,-6 )连续插种秧苗可以形成与李东所种秧苗平行的情况。由于平行线永不相交,所以得出这样插种秧苗后,王强家与李东家的秧苗永远互不干扰。
以上例题中,教师通过学生常见的插秧事件逐渐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科学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为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文章结合所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等,这些都表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具有很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