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宣蔗区第一代甘蔗螟虫防控难点及应对措施

2020-03-04李旭林

广西植保 2020年3期
关键词:蔗区螟虫甘蔗

李旭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植保站 武宣县 545900)

武宣县位于广西中部,是我国糖料甘蔗主要种植区和国家糖料蔗生产基地县,常年糖料甘蔗种植面积超过2.7×104ha,年总产量达2×106t以上,产值10 亿多元。近年来,受蔗区长期种植结构单一影响,以甘蔗螟虫为代表的甘蔗病虫害为害日趋严重,对甘蔗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抓好甘蔗病虫害防控已成为糖料甘蔗产业安全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在甘蔗螟虫防治方面,受螟虫种类多、世代重叠等因素影响,防控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第一代甘蔗螟虫的防控工作,还受到混合种群发生期长、气候多变、苗情复杂等因素的影响,防控难度更大。笔者结合多年来在甘蔗螟虫监测和防控工作方面的实践,对武宣蔗区第一代甘蔗螟虫防控工作难点进行了探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旨在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发生概况和发生特点

武宣县糖料甘蔗种植历史可追塑到20 世纪70年代,规模种植达40 多年,受甘蔗耕种方式(如牛力耕作上升为机械耕作、小马力机械耕作提升为大马力机械耕作等)、耕地条件(大量的蔗地灌溉条件得到改善)、水肥水平、品种更叠和频繁引种等诸多因素影响,甘蔗螟虫种类由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二点螟、条螟2个螟种,增加到二点螟、条螟、黄螟、白螟、大螟等至少5个螟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混合种群。

1.1 混合种群中的螟种结构

2014 年以前,武宣蔗区甘蔗螟虫以二点螟和条螟所占比例最大,白螟、黄螟、大螟亦有发生,根据武宣县植保站每年1月上中旬越冬虫源虫口调查结果,2014 年各螟种间种群数量比例分别为二点螟41%、条螟35%、白螟11%、大螟7%、黄螟6%。2015年以来,各螟种比例变化较大;从2017年开始,条螟上升为首要螟种,二点螟发生数量则有较大幅度下降,黄螟种群数量在各蔗区所点比例上升迅速,白螟、大螟种群数量亦有所增加,2019 年各螟种发生比例分别为条螟40%、二点螟20%、黄螟19%、白螟13%、大螟8%。

1.2 混合种群中的各螟种发生及为害情况

1.2.1 发生期

据武宣县植保部门监测结果,武宣蔗区第一代甘蔗螟虫各螟种的发生期一般在3月上、中、下旬相继出现、混合发生,3月下旬至4月中旬,田间5种螟虫的各种虫态(成虫、卵、幼虫、蛹)均有存在。其中,黄螟是最早出现的螟种,监测记录显示,其螟蛾始见期多出现在3月上旬初,其后一直延续至4月上、中旬,田间在3月中旬初可见其螟卵,3月中旬末通常能查获由黄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继黄螟之后,二点螟和条螟多数年份在3月中旬初始见,也有部分年份推迟至中旬中后期(如2016、2018年)出现,两个螟种间始见期基本一致,一般相差不超过3 d,且各有先后,在正常天气条件下,3月下旬可进入螟蛾盛期,发生期一般持续至4 月中旬;白螟始见期多在3 月20 日以后,但螟蛾在田间终结时间则较早,一般在4月中旬初结束;大螟的发生则没有明显的规律,3月初至4月中旬,田间均诱获到成虫,3月中下旬田间发现的枯心苗中,部分由大螟为害引起。通常情况下,上述各螟种发生期间常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发生期会相应延后3~5 d。整个混合种群发生期历时40多天。

1.2.2 入侵为害特点

据观察和资料显示,混合种群中各螟种间,侵入蔗苗和为害特点差异较大,二点螟、大螟由初孵幼虫从叶鞘处侵入,1 龄幼虫在叶鞘内侧取食,2龄后蛀入蔗茎为害;条螟初孵蚁螟群集于心叶咬食为害,3龄后再分散蛀入蔗茎;黄螟初孵幼虫下爬潜入叶鞘后,逐渐下移从蔗芽或根带侵入蔗茎为害;白螟初孵蚁螟则是从尚未展开的心叶基部蛀入,向下蛀食至生长点、通常不造成枯心。

1.2.3 为害隐蔽

各螟种均以蚁螟或低龄幼虫侵入蔗苗为害,暴露在外时间短,受到植株庇护,为害都十分隐蔽,外部因素难以对其生存造成威胁,药剂难以在蔗螟幼虫蛀入蔗茎前将其杀灭,为害程度将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2 防控难点

2.1 防治时间难以把控

超长的发生期给防治方案的制定造成困难,如选用化学农药叶面施药防治或释放赤眼蜂防治的蔗农,在如何把握施药时间、施药次数或放蜂时间和放蜂次数方面难度较大。增加施药或放蜂次数无疑可有效提高防控效果,但防控成本将大幅度增加。化学防治方面控制农药使用量的压力也将随之增大,出于对防治成本(人工和用药)的考虑,蔗农在对于连续多次施药也多持反对态度。如何平衡确保防控效果与控制防控成本及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之间的关系成了一大难题。

2.2 气候多变打乱防控部署

3—4 月是一年中武宣境内天气状况变化最大的时间段之一,主要特征为气温变化大。据武宣县气象台气象资料记载,3月下旬至4月中旬,境内出现1 次或2 次连续3 d 以上降温、降幅在5℃~7℃的较强冷空气影响过程机率分别为80.7%和42.3%,在冷暖空气交替出现的干扰下,各螟种的发生期均会受到影响,其正常的发生规律被打乱后,对于防控工作的安排无疑又是一大挑战。

2.3 苗情复杂不利于防控措施的统一安排

3—4 月是武宣蔗区苗情存在差异最大的一个阶段,这一时间段内,田间苗情受砍收早迟、缩根更替、地块间新植蔗下种时间不同等因素影响,蔗区内会同时存在待收蔗、秋植蔗、春植蔗、早砍齐苗蔗地、迟收刚出苗蔗地、刚收无苗蔗地等情况,因此,田间苗情普遍复杂。复杂的苗情,为甘蔗螟蛾选择性产卵为害提供了条件,间接造成了地块间发生程度和发生时间的差异,加大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的困难,如大面积统防统治、无人机防控等防控措施的应用均增加了困难程度。

2.4 为害方式增加了防治作业难度

螟虫以多种为害方式入侵蔗苗、蛀茎极大增加了以叶面喷洒防控方法的防治作业难度,如何保证药液喷洒覆盖蔗苗全植株对施药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幼虫一旦蛀入蔗茎后,生产上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

3 对策措施

3.1 优化监测措施,为准确把握防控时机提供保障

准确的发生期预报是科学指导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因甘蔗螟虫多个螟种相继出现、混合发生,通过调查虫源发育进度的监测方法已难以满足对预报工作准确、快速的要求,需要对监测手段措施进行创新和优化。近年来,武宣县植保部门在监测方法上通过成虫性诱监测与田间螟卵调查相结合,在诱测到田间螟蛾出现后,择机定点、定时开展螟卵监测,能较好地掌握田间虫情发生态势,以田间螟虫混合卵密度为依据指导群众适期采取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多措并举,发挥综合防控优势,破解防控难点

3.2.1 大力推行农业防控措施

(1)大力推广低砍收蔗、清洁田园措施[1],达到降低越冬虫源残留,减轻防控压力的目的。(2)统筹安排蔗区种植布局,减小苗情差异。(3)合理安排连片统一砍收,力求避免无序砍收,方便虫源监测。

3.2.2 大力推广性诱、灯诱、生物防治等先进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从源头对成虫的控制角度,克服螟虫发生期超长、螟种间为害方式各异、天气变化大、用药时机把握难的难题。一是应用害虫性诱剂诱杀成虫。目前,二点螟、黄螟、条螟、白螟、大螟等螟种均已有较为成熟的性诱剂可供选择,生产应用示范也证明了其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2015年以来武宣县黄茆根村、尚文蔗区从3月上旬初开始应用性诱剂诱杀技术防控辖区甘蔗螟虫均取得良好效果,至4月下旬末调查,辖区内各螟种混合枯心率均能控制在5%以下。二是利用螟虫的趋光特性,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成虫,以降低虫口基数,达到保护蔗苗的目的[2]。三是应用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近年来广西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较好防治效[3]。武宣蔗区亦于最近2 a 开展了大面积应用示范,2019 年放蜂区第一代甘蔗螟虫平均枯心率仅为3.84%,效果显著。

3.2.3 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科学选用化学农药

(1)大力推广长效颗粒杀虫剂根施,以解决螟虫发生期超长、螟种间为害方式各异、天气变化大、用药时机把握难的矛盾。对12月、1月、2月下种的新植蔗,下种时在植沟内选择撒施5%丁硫克百威、3%辛硫磷、5%毒死蜱、8%毒·辛、5%杀虫双、3.6%杀虫单等长效颗粒剂,对1—2月砍收的蔗地,力争在3月中旬前结合破垄松蔸选择撒施5%丁硫克百威等长效颗粒剂,均能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2)对于没有条件应用长效颗粒杀虫剂根施措施或无条件选择应用性诱、生物放蜂治螟技术的蔗区,则应根据监测预报适时开展叶面化学防治,选用高效对口药剂,掌握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确保防治效果。生产上选用95%杀虫单SPX、18%杀虫双AS、50%杀螟丹SPX、1.8%阿维菌素EC、毒死蜱+阿维菌素、20%氟虫双酰胺WG、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药剂喷雾,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

猜你喜欢

蔗区螟虫甘蔗
来宾市不同蔗区甘蔗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花式卖甘蔗
清明甘蔗“毒过蛇”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水稻螟虫防治与思考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在河池蔗区种植密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