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0-03-04佟晓彤
佟晓彤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引言
《增广贤文》(又称《古今贤文》),其书名最初为《昔时贤文》。此书名的始见用例是《牡丹亭》第七出中的“《昔时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由于《牡丹亭》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并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付梓出版,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昔时贤文》最晚应成书于明代中期。后来,因此书曾被明末清初民间的一些学者进行过多次的修改与增补,故而人们习惯将其称之为《增广昔时贤文》,进而简称为《增广贤文》。学界亦有学者将其书名缩略为《增广》。
《增广贤文》全书都以韵文的形式来进行编排,且皆按平韵、上韵、去韵和入韵而分类,但句式长短不一,有三言成句、有四言成句、亦有五言和七言成句的情况,这与被称之为“传统蒙学三大读物”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在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三字经》全文每句皆三个字、《百家姓》和《千字文》全文每句皆四个字)。《增广贤文》中包含了诸多的名言警句与至理格言,其内容涵盖我国古代所流传至今的典章制度、礼仪道德和风物典故,以及先贤智者在为人处世、读书修身和人生命运等方面的感悟。
一、选择《增广贤文》作为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蓝本的缘由
(一)《增广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立基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劳动实践,历经先秦诸子思想争鸣、汉唐宋明承续发展及近代以来的开放交融,(而)形成的蕴含中国人民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与伦理规范的文化体系。”〔1〕将古代先贤的处世格言、名言警句以及农谚俚语等汇编在一起的《增广贤文》,是一部以宣传儒家文化为主的戒训类蒙学作品;因此,书中的很多内容代表了儒家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包含着释、道两家的经典理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增广贤文》一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五千多年来华夏文明发展史所流传下来的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的汇编。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曾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还曾说道:“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公选课上推介《增广贤文》这样的优秀古文典籍,既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也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努力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而奋斗。
(二)《增广贤文》适合高职学生的接受水平
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将成为未来中国社会一支重要的建设力量,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理应越来越重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短视地认为未来的自己将仅是一个只需要依靠某项技术而能在社会上得以生存的底层工作者。李克强总理就曾在《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2〕由此可知,在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十分必要且具有长远意义。
但一直以来,高职学生在古文学习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抵触和畏难情绪。这是因为在现行的高考模式下,考生最终选择就读于高职院校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他们大多是因为在高考中成绩无法达到普通高等院校的分数线,所以才肯来高职院校读书。另外,与本科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有较强的专业目的性,他们实际上仅是为了掌握某一项专业技术而入校学习的,所以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一般不会特别重视,更不太愿意投入较多的精力去研习。因此,想要在高职学生中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他们不只文言功力有限,而且大多非常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动力与热情。综上,在高职大学语文公选课上所要推介的古文典籍不应特别艰涩难懂,否则高职学生将不愿或无法理解与接受。
《增广贤文》作为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读物,其内容自然较为通俗易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合于古时孩童的接受能力。不仅如此,书中的大部分文句都出自儒释道各家的经典,以及古圣先贤的言论,此部分的内容一般皆出自史籍典故、诗文歌赋及戏曲小说,可谓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雅言”(例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等),但同时《增广贤文》中还有一部分内容直接来自乡间俚语,属于生动而直观的“鄙语(粗话)”(例如,“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和“久住令人嫌,频来亲也疏”等)。由此可见,《增广贤文》中的内容并不艰涩生僻、佶屈聱牙,而是较为耳熟能详、浅显直白,它很适合作为蓝本来让文言文功力尚浅且对文言文学习有较大畏难情绪的高职学生来学习和掌握,也非常契合他们的接受水平。
(三)《增广贤文》可以通过碎片化学习方式来学习和研读
当今的高职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离不开智能手机、iPad和笔记本电脑等现代通讯设备,因此,“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便捷,死记硬背、烂熟于心似乎已不再是学习的最佳模式。”换言之,也就是“当代大学生对传统的识记模式已经丧失了敬畏感”。〔3〕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如果高职大学语文课再继续以熟读、背记这样最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引导现今00后的高职学生学习文言文,那么,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必然会被高职学生所厌弃和拒绝,很可能导致上课时学生元神出窍,只会带个“仙体”来课堂的情况,而最终的教学效果我们也可想而知。这表明“大数据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人们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在线学习的行为和习惯”〔4〕。
于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设备,运用碎片化学习思维,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海量碎片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再加工”〔5〕的碎片化学习方式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所谓“碎片化学习”,就是指“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利用零碎时间和海量信息资源,使用可携带式的智能移动终端进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碎片学习”。〔6〕由此可知,要想实现碎片化学习,必须要具备“移动终端设备(包括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零散的时间”和“零碎的知识内容”这三项基本要素。
那么,《增广贤文》一书是否适合采用碎片化学习的方式来展开学习呢?也就是说,碎片化学习的三项基本要素是否能在高职学生对《增广贤文》的学习中同时得到满足呢?笔者认为,在运用碎片化学习方式来引导高职学生学习《增广贤文》一书时,其中“移动终端设备”和“零散的时间”这两个基本要素会很容易做到。那么,我们只须考证一下“零碎的知识内容”这一要素是否可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得到满足,即《增广贤文》一书是否能够被“切分”成较为零碎的知识内容,并且被“切分”后其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是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否割裂原著的体系分类?
儒家蒙学读物《增广贤文》是将历代的各种名言警句收集整理汇编在一起,因此,整部书都是由一段一段的独立性文字所组成,每段文字与前后所讲的内容之间并无直接关联,且每段文字最多不超过6句话,最少的仅由1个句子独立构成。这表明《增广贤文》自身先天具有碎片化和微型化的特质,即此文本可以按照书中的“段落”来进行切分,且切分后不影响其自身的内容与结构。这样的文本特点非常符合采用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在当今碎片化学习较为流行和极其实用的情况下,学生便不必在“上课”这一唯一的时间和“课堂”这一唯一的场合下来阅读和学习《增广贤文》的原文文本,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来开展他们的碎片化学习。
这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学生对《增广贤文》一书的陌生感与抗拒感,因为他们在课前、课后、等车、候餐等碎片化的时间里都可以在智能手机上观看一二,甚至可以信手拈来地背诵下其中的一段文字,这无疑将增加他们对文本的亲近感和熟悉度,久而久之便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感悟作品中的深意与内涵。另外,高职学生一般学习注意力不够长,因此,较长时间地在教室或图书馆里背记或者学习理论知识是他们很难做到的,而碎片化学习的随时、随地、随机、片段化等特点却可以较好地避开高职学生在学习上的弱项,因此,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必将被他们所接受和喜爱,将其运用在古文典籍《增广贤文》的学习过程中定会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增广贤文》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与价值
《增广贤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其他儒家蒙学作品相比,是有比较大的不同之处的,主要体现在:其他蒙学经典一般仅较为注重对识字启蒙和常规性知识的讲授,《增广贤文》则特别强调对为人处世的学习与培养。其开篇便写道:“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7〕这对于两年左右以后便将要进入职场的高职学生具有巨大的现实性意义,因为未来当他们进入职场以后不仅要凭借自己所学的技术而在企业或公司立足,更要通过自身由内而外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进而在自己未来的人生和事业上大踏步前行。
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到底是空洞苍白,还是多姿多彩,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自身的人文素质的高低〔8〕。而人文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要使受教育的群体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9〕。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人文素质”,就是指“人文教育、人文科学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体现。(它)不仅包含道德伦理修养、政治素养、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艺术感悟、历史及哲学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还包括开拓创新素养、调适整合素养、心理身体素养、审美鉴赏素养等”〔10〕。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是培育人,培育有学习能力、有工作能力、有高尚情操、有完整人格的人。”〔11〕
(一)可以培养高职学生形成兼具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髓的道德伦理修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德育教育。古语亦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年孔子兴办私学,其所奉行的理念也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概而言之,孔子所强调的也是以德育教育为先,之后才是教弟子们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
《增广贤文》以儒家理念为主,兼涵释、道两家的经典观念,虽然也有少部分封建糟粕性质的内容,但总体而言,对高职学生吸纳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建立正确的道德伦理修养还是有着极大的积极性作用的。在《增广贤文》中,高职学生可以受到儒家精神的洗礼,也可以接受道家思想的熏陶,还可以感受释家理念的引领。
具体来说,高职学生通过对《增广贤文》的学习,可以逐渐地懂得和理解儒家传统的孝悌、仁义、诚信、义利观,以及劝人向善等优秀思想,这对高职学生个人品德和修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职学生还可以从《增广贤文》所宣扬的道家思想中汲取到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以及超然洒脱的理念,便于今后进入职场后,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进而可以对人生以及人的价值等作更深入、透彻的思考。另外,释家思想深信因果,要求人要得正知正见,还要度己度人,高职学生由此可以从《增广贤文》对释家思想的阐释与记录中逐渐学会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并始终心存善念。总之,学习《增广贤文》会对高职学生道德伦理修养的形成有很大的裨益。
一个人只有拥有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才能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高职学生未来在其人生和职业生涯中立足的根本。钱伟长曾说过: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
(二)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养成历史及哲学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一个人最终能够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个人能力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那么,如何使我国的经济开始向创新型经济和品牌经济转型呢?毫无疑问,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要逐渐改变千百年来一直实施的单纯采用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进而应注重对高职学生思辨能力的大力培养。
作为古文典籍,《增广贤文》必定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但也难免保留些许封建思想的糟粕。因此,对于《增广贤文》的学习要带有批判性的眼光,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在学习《增广贤文》时要不断地动脑筋来思考和分析,不仅要能够传承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要能够分辨得出书中个别消极、极端或者非科学的观点。一方面,学生要能够找出书中的腐朽、过时或者禁不起推敲的观点所在,不受其影响;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分析出这些观点错误或者有待商榷的原因为何。这样的批判性的学习与领悟,无疑是对高职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锻炼与提升。
同时,《增广贤文》中的一些内容本身也包含有思辨的色彩,可以为高职学生养成思辨习惯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例如,书中的“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等。这些内容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逐步做到《礼记·中庸》中的“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高职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这使得其自身的思辨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但略显尴尬的情形是,他们未来进入职场后大多会从事技术类工种,而当今时代要求技术人员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如果缺乏思辨能力,高职学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面临极大的危机与挑战。
通过对《增广贤文》中少量封建糟粕性内容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思考,以及对《增广贤文》中部分具有思辨色彩观点的模仿与借鉴,高职学生可以从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大学一年级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和开发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思辨意识,勇于去怀疑和审视周围的一切,以逐渐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改变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在认知外界事物中一直处于被动局面的现状。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增广贤文》主要是一部涵盖历史并涉及哲学的文学典籍,所以通过此部典籍主要培养的是高职学生在历史及哲学方面的思辨能力,而历史及哲学思辨能力恰恰是人文素质的重要表现。
(三)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拥有较好的调适整合素养
人文素质中的“调适整合素养”其实就是指人的为人处世的能力。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这意味着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纯粹独立地生活,那么,“如何与人沟通”“怎样在社会立足”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个人调适整合自己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
《增广贤文》中有很多内容都是讲怎样为人处世的,这些内容可以帮助高职学生确立人生信条、学会与人沟通,以逐渐形成正确的处世立场与做人原则。千百年来讲述处世智慧的作品很多,这并非是《增广贤文》所独有的。但《增广贤文》的独特之处在于,编者刻意地将古典哲学中的很多观念与命题进行适当的更易,力图缩小理论和大众心理之间的距离,使之与大众更为“接近”。〔12〕
现今的00后高职学生,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同时又大多长期迷恋手机,喜欢尽量“屏蔽”现实中人与人的接触,所以,他们不习惯与人沟通和交流,同时也不特别擅长与人沟通和交流。但是,现今的职场,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协同作战,这样一来,如果高职学生没有较强的为人处世能力,不能够很好地与人沟通和相处,那么,其今后的工作就要受到较大的影响,会较难开展。
《增广贤文》记载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处世之道的精华所在,将其传于今人,有利于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高职学生吸纳和借鉴传统文化中有关沟通与交际的精髓,为自己日后的求职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较高的为人处世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将会令高职学生可以在未来的职场上发展得较为顺利,这同时也是良好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四)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
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用人单位和企业管理者极为重视的一项个人才能。但是,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并未在基础教育阶段得到太多文字(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锻炼。同时,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按照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主要接受的也都是有关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即“(现今的高职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只是一味地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学生就成为了拥有独特技能,却忽视个性发展的统一规格的产品”〔13〕。这样“重技能、轻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自然导致高职学生在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为薄弱。而这并不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要利用有限的课时(包括其所开设的关于大学语文方面的公选课中),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最大程度的培养与提升。
《增广贤文》全书近四千字,都采用韵文的形式来表达,读之朗朗上口,且内容浅显直白、通俗明了。不止如此,书中的有些句子意境也很美。这些都可以成为高职学生今后在文字写作中所效仿的“模板”,而且还可以启发高职学生写出更优美、更富含哲理的文字,进而使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
古语有云:“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可见,《增广贤文》对提升口语表达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自秦汉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盛行后,‘重文轻语’的现象日益严重,入学、入仕均以文章取胜”〔14〕,但是,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展现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个人魅力和人文底蕴的重要表现。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说:“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15〕笔者希望通过对《增广贤文》的学习,高职学生可以逐步地提高自己的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感悟力,并不断加强自我的美学创造力。只有这样,他们的人文素质才能够得到切实地丰富与完善。
三、通过《增广贤文》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
由于“《增广贤文》内容几乎覆盖了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6〕,所以,书中的很多内容对现今时代仍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启发性。故而,其可以作为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蓝本,在大学语文公选课上进行推介,以帮助高职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一)通过《增广贤文》加强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与感染
孟子云:“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目卒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孟子·尽心上》)可见,人文素质其实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在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熏陶后会逐渐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这也就是说,“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质的飞跃。”〔17〕由此我们可知,人文素质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如果想借助《增广贤文》的教化导向功能来引导高职学生逐渐提升人文素质,那么,就不能在高职大学语文必修课上进行仅有几节课的浅尝辄止式的讲授(这是因为高职大学语文必修课课时有限,且教学内容较为博杂,不可能仅就一本古文典籍开展教学,故而最多只能“挤”出2~4节课的时间来开展此项教学),而是应该在高职大学语文公选课(30~36学时)上来开展专项教学,以便让学生能够得到较为丰富而深刻的熏陶。
但是,让高职学生长时间地学习古文典籍,其实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肯定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于是,在《增广贤文》的授课过程中,课文通读、内容讲解(翻译)这些项目不再是授课的重点,因为这些知识学生们可以在课前或者课后等时间里运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来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需要提纲挈领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分类和必要的解读,同时,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作较为深入的讲解与分析即可。
那么,课堂教学主要做些什么呢?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要做的是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例如,当学完一段内容后,请学生上台来谈感想,谈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解读。学生可以赞成书中的观点与见解,也可以有理有据地质疑书中的错漏与谬误。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思考,又可以锻炼学生在人前说话的勇气,并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又如,《增广贤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和一些历史典故或名人事迹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典故和事迹的内容,以便引导其更好地读懂文中的语句。但是,对于这些历史典故和名人事迹,如果教师仅用语言来向学生作讲解,那么,久而久之,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因此,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与下次课所讲内容相关的某一历史典故或者名人事迹的梗概,然后由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出这一历史典故或者名人事迹的主要情节。对于一些表演得比较成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布到抖音等短视频分享平台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而且还通过亲身参加表演或者仔细观看了同学们的表演而真正地了解了一些历史典故的由来和名人事迹的原委。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高职学生可以“化身”为历史人物,于他们而言,这会有强烈的代入感;另一方面,因为还运用到了他们所非常熟悉的抖音、哔哩哔哩等时下流行的网络资源,因此极大地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古文典籍并非非得要枯燥无味地学习和讲授,只要方法得当,一样可以吸引00后的高职学生融入其中,并乐在其中。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在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的前提下,才能够真心地去接受《增广贤文》中所讲的内容,从而才可以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终身学习。高职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古文典籍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摆脱了应试教育以后,让他们去体味、去感悟古文典籍的魅力,尽情地徜徉在历史文化长河之中,而不再品尝硬性背记的艰涩。这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二)通过《增广贤文》加强高职学生对人文素质的重视与提升
高职教育一直都被誉为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但其实,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广大高职院校大都只将注意力放在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对高职学生“高素质”的养成问题。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了“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等理念。这表明,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打破了其一直所奉行的仅重视单一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强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这必将更加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正所谓“欲学做事,先学做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必将影响其在专业素质方面的作为与成就。现今在高职教育中所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手艺的情怀;一种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的执着;一份对自己职业理想的坚守和一份传承此项工艺的责任,也就是说,“工匠精神”,说到底,其实是一种人文素养,而并非是简单的技能素质。
现今的职场竞争,比拼的不仅仅是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而更多比拼的是以人文素质(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世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能力方面的考量与较量。
古文典籍《增广贤文》其在人文素质养成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对高职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可以使高职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和事业中有明确的指引,始终能够坚守信念,保持初心,不断进步。同时,它还可以使高职学生逐渐懂得人情世故,学会为人处世,能够处理好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另外,它还有助于高职学生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让高职学生可以在未来的职场中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现今大多数高职学生或者是全无培养人文素质的想法,或者是即便有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意识,但也不太清楚该从何做起?那么,通过在高职大学语文公选课上学习《增广贤文》这样的古文典籍,广大高职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找到人生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能够开始或者更加注重对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当然,这也将有利于增加高职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能够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并在职场上渐入佳境。
《增广贤文》是一本流传了几百年且雅俗共赏的古代蒙学典籍,其中讲述了很多关于为人处世、孝悌、仁义、读书、惜时的哲理,通过《增广贤文》这样的古文典籍向高职学生宣传民族文化精神,使他们建立起高尚的情操,并借此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与人文情怀,这是高职大学语文(包括公选课在内)的重要职责,也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将有利于高职教育的逐步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