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定位”明方向,有滋有味学古诗
——部编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2020-03-04戴文佳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部编本范读古诗

戴文佳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小学,杭州萧山,311217)

一、了解古诗新变化

杭州市萧山区于2016年9月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该教材较原人教版发生了很多变化,删、改、增、换,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就低年级段而言,部编本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古诗教学上。对比了这两套教材,笔者发现部编本教材在古诗教学上有以下三个变化。

第一,古诗篇目大幅增加。部编本一、二年级共选入古诗27首,较人教版多8首,增幅达42%。第二,阅读积累要求提升。部编本教材多出的几首古诗基本出现在“日积月累”板块中,这些内容是对课文的有益补充,旨在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文化积累,提高语言文字素养。第三,课后练习更加丰富。部编本对课文中的古诗,除了要求读、背、写之外,还分别增加了“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以及“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两题。这与课程标准中提的对古诗学习的要求相吻合。

二、设计教学新策略

经过多次实践尝试,笔者认为,低年级段古诗教学应有三大定位:有滋有味,读出诗味;多元方法,读懂诗意;举一反三,丰厚积累。

(一)有滋有味,读出诗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中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如何具体操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1.范读引路,感受韵律

低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对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发挥范读的引导作用。对于范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但最好是由教师本人范读。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范读,往往能给学生传递一种真实存在于身边的美感,促使学生萌生喜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范读以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在学生自主朗读时,教师应重点关注他们生字词的发音和朗读的节奏。必要时,教师可以采用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整体感受古诗的意境。

3.朗读展示,入情入境

朗读展示可以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设置在自主练读以后。这是学生初读后的反馈,重在检查字音、停顿、基本的节奏。第二环节设置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后。这时的朗读展示就要求学生读出诗歌的味道,包括情感。

(二)多元方法,读懂诗意

学生掌握了正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就要进入低年级段古诗教学的第二个定位——多元方法,读懂诗意。

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读好古诗。对于低年级段学生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整体意思,大概的诗情、诗境、诗意,但对精准分析不要明确要求,也不需要做到字字清晰,句句明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实现读悟结合。

1.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古诗,可谓惜字如金,个别字词在诗歌的表情达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词,并把这些词悟实、悟透,教学就能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如在《村居》前两句话的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关键字“醉”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如诗如画的春景。教师让学生从字面理解“醉”到猜测“醉”,再到想象体会“醉”。通过一个关键字“醉”,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醉”字的意思,理解了诗意,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春天迷人、醉人的景色,关照到了学生对作者愉悦心情的感同身受。

2.借助插图,理解大意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插图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作为文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插图能对文本内容进行形象的补充说明。如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里面个别字词实在太难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的插图理解诗意。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古诗内容和插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和想象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低年级段学生。

3.补充资料,丰富诗意

低年级段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心理、态度、情感的变化,适时采取播放视频、观看图片、聆听音乐等多媒体方式,唤醒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不仅能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如《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瀑布的雄伟壮观时,教师可以采取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先通过观看静态远景,产生直观的感受,进而品味“挂前川”的意思,再通过观看动态近景,进一步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情景。

4.联系生活,入情入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情景,从而调动情感想象画面,将诗歌中的情趣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到古诗的学习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这时,学生不再是读别人的情感,而是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教学《村居》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一句时,笔者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场景以及当时的心情,体会诗意和诗情。此时,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古诗,深刻理解了诗中传达的那种童真童趣。

(三)举一反三,丰厚积累

学生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境,再回归到诗歌朗读,肯定能读出不一样的韵味。在拓展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融入课堂的拓展,另一部分是走出课堂的拓展。

古诗的语言精练、意境深远、韵律优美,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品读,多积累。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但是选入教材的古诗毕竟有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古诗的特点进行相关拓展。

1.结合语文园地中的古诗进行积累拓展

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篇目虽然增加了不少,但大部分都出现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所以,教师可以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将园地中的古诗融入课文,进行积累拓展。如笔者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的教学时就插入了语文园地一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因为这三首古诗描写的景色都与春天有关,具有相似性,所以笔者将它们融合在一起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纵向拓展,对该诗人的其他诗作进行拓展

通过纵向的拓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读读诗人后来的诗作,一篇带多篇,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追踪,丰富学生对诗的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读读诗人其他类型的诗作,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诗人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养成主动读诗的好习惯。如,在学完杜甫的《绝句》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欣赏杜甫的另外三首《绝句》,特别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一首,然后分析这几首诗在描写景色时的相同之处,让学生自主延伸对古诗的学习。

3.横向拓展,积累相同题材的古诗

通过横向的拓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和积累同一题材的古诗,感受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所表达情感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一带多,学生诵读更多的古诗,品味古诗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赠汪伦》是一首送别诗,在学完这首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和阅读更多的送别诗,体悟和理解不同诗人在说明送别意向、表达送别情感、传达送别文化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恩格斯说:“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古诗的品读也是如此。如果古诗的品读仅局限在课堂里,就会形成封闭、有限的教学空间。所以,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将古诗品读延伸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寻找、感受、思考古诗品读的乐趣。

4.实地探寻,感受情谊

人们出于对某位诗人的敬仰、喜爱,往往会在当地建造一些有诗人印记的建筑物,比如纪念馆、某座桥等,或写一些关于诗人事迹的著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探寻,感受当地对某诗人的情谊,增进对诗人的认识。

5.收集资料,加深了解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诗人的故事、作品等,增进对诗人的了解。

三、思索教学之效果

(一)学生的诗歌朗读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古诗的特点,掌握了读诗的技巧,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能较好地读出诗歌的内容美、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了解诗中所表达的一些纯真、美好的愿望。

(二)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经过近一年的古诗教学实践,班里爱读诗的学生越来越多。早读、午读时,笔者常常看到学生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某首古诗。学生时而微笑,时而伤心,沉浸在诗歌的美感中不能自拔。

(三)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经过一年的诵读、学习,不仅能欣赏原文的形象美、意境美以及韵律美,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陶冶了情操,也丰富了思想。另外,学生在与作品、诗人对话时,也汲取了较丰富的精神营养。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

猜你喜欢

部编本范读古诗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比较视野下“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识字板块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