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素养下高中生美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讨
2020-03-04孟繁博
孟繁博,吴 丹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21世纪的教育发展是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的基调下进行的,视觉艺术素养作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已成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讨论的热点。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及的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当前“大概念”的发展时代尤为重要。但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定批判性思维目标的意识较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不足,以致教学过程流于表面,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设计批判性思维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出批判性的个人观点,才是当前美术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注重的问题。
一、视觉艺术素养下的批判性思维
当前教育的走向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而美术素养则是在课程学习之后,对学生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的意识与能力,及其所伴随的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的一个定义。[1]因地域的不同,“美术素养”“视觉艺术素养”存在着交叉与关联,相较下,视觉艺术更加强调创造性和接受度。早在1994年,美国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将“视觉艺术”界定为包含传统美术、设计、艺术品等的广义的范畴。钱初熹教授也指出,“视觉素养”是青少年必备的核心素养,包括视觉思维能力、视觉艺术鉴赏能力、视觉现象判断能力等,并且表明未来美术教育需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2021教育战略》的“战略目标一”中提到:“适当和公正地评估双方学习的认知和非认知方面,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持久性……”在“战略目标二”中再次提到:“支持推广参与性和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鼓励核心技能的开发等,例如为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问题。”[2]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批判性思维能力”列为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需的能力。[3]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综上,在信息化的时代,视觉艺术素养是21世纪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也已成为社会生存一项必备的学习与创新技能。因此,美术教育需将视觉图像语言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审美判断能力。
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研究中的现状及问题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作为美术课程的指向标,尽管没有明确指出批判性思维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但对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都有涉及。在课程性质中,新课标将美术列为视觉艺术,注重学生视知觉的发展,以培养学生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着重强调培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4]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学生广泛接受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增强人文内涵,尊重世界多元,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根据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制定出使学生学会评判美术作品及其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课程目标。作为必修的美术鉴赏课程,其内容标准要求学生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和判断,获得审美经验。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鼓励研究型美术教学,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达到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的目的。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下的美术课程不仅以学习优秀美术作品,理解多元文化、提高学生审美为教学要求和目的,增强自我判断意识、倡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也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新课标逐步把批判性思维定为学生重要的发展能力之一。
在高中美术教材中,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有所体现。现以人美版两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2009版和2019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转变。据统计,2009版美术教材设有思考与讨论模块共39个,其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与讨论模块共计12个,占总模块的31%;2019版美术教材设有思考与探究模块共102个,其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思考与讨论模块共计54个,占总模块的53%,比2009版教材提高了21%。可见,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经受到我国教科书编制组的关注和重视。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比重是不同的,在2009版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大多集中在绘画领域,而2019版新教材则分配较为均匀。除此之外,2009版教材以单课式为主,2019版教科书以“单元—主题”式学习为主,“绘画”“雕塑”“建筑”“民间美术”“现代艺术”均以单元的形式分开,每个单元中的课例依据知识技能划分为不同的单课,且每课设计了相应的课题。因此,2019版的教材对文化、风格等作品合理并置,更能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2019版教材增加了中外美术史年表对照,既补充了主题的知识,又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了美术史知识的框架结构。由此可见,随着教材中以批判性思维内容为核心的课例数逐步增多,课堂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也逐步增大,这有利于学生对不同作品进行批判性鉴赏思考,加大课堂批判性思维内容的深度。
三、批判性思维融入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实践
美术鉴赏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获得感知经验,通过学习将美术与自我、生活、社会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美国教育家多尔把思维方式归纳为具有科学逻辑式的分析和隐喻性的描述,一种为说明,一种为诠释,两者互为补充。其中逻辑性能让我们把事物看得更清楚,隐喻性能让我们发觉未知的事物。而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很好地将两种思维结合在一起并转化为批判性思维。例如,在讲解“素养与情操——美术鉴赏的意义”中朱耷一例时,教师可以问题形式为主导环节,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批评性的个人观点,让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对现代鉴赏和美的观念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通过逻辑式的问题方法,教师将“翻白眼”的作品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在简单介绍作品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画家朱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画家要选择动物来进行翻白眼的创作?你喜欢他的绘画风格吗?”这种界定性的问题引导,因没有直接阐述世人对画家的评价,所以充分激发了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在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探讨后,教师需要对朱耷的生平做一个简要的介绍:“朱耷又名八大山人,出身皇室,一辈子反清复明未果,开始全面否定自己后变得疯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隐喻性的描述提出更具开放性和争议的问题:“八大山人的签名有什么特点?有人说‘翻白眼’是朱耷有勇气的表现,你有什么看法?从朱耷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自由’是什么?除了鉴赏一幅作品,我们如何去鉴赏一件事、一个物、一个人?”隐喻性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发现看不到的事物,属于课堂的生产性环节。这种问题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在了解美术作品的同时学会用鉴赏的眼光关注社会,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思考问题。这种探究活动不仅能加大美术课堂的深度,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四、批判性思维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反思
基于批判性思维视野的高中美术教学,其教学方法较为开放包容,无论是直观教授还是实操训练,只要配合以问题启发,就都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以“最近发展区”为教学指导,让学生自由发挥,在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知识建构,因此,教师要设置教学中心线,让教学环节围绕体验探讨式的过程展开,在生活和鉴赏之间建立联系,用“做中学”替代“身心分离”,完成生成性课堂的目的。[5]
为保证教法与学法相辅相成,掌控学情尤为重要。高中生作为个性群体,已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并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此时,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其判断性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意义的观察、体验、认知,教师可以丰富的课程资源、开阔的视野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探索,提出具有批判性的观点。
教师要以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前提,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大方向:基础目标、核心目标、优先目标。基础目标属于习得性的目标,因为美术鉴赏强调鉴赏的重要性,而学生对美术作品及现象批判性思考的过程是个人主观意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基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能把视觉图像传达的信息转化为经主观视角描述和分析后的信息。核心目标则强调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实现批判性思维核心目标的路径,强调在鉴赏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鉴赏中发现美,或是采用知识迁移法,通过对已知问题的探究获取新的感知经验。优先目标则是把培养学生艺术情趣和批判性思维作为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
在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要基调的课程改革中,美术学科的视觉素养处于不可代替的地位。以视觉艺术素养为指导的高中美术鉴赏,应以合理的逻辑性、分析性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思维型”的教学和主观表达结合起来,使批判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落地,构建新型美术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