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笛”古今说(一)
2020-03-04王鋐湸
文/王鋐湸
一、古代横笛溯源
关于笛子,一般人都会认为是横笛,其实古代人对笛的认识与我们并不相同。从考古发现来看,最早的笛子是一种竖吹的形式。比如:河南舞阳骨笛。
1986~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墓葬群中,共出土了25支骨笛。该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骨笛出土时多置于墓主人股骨两侧,同出器物还有契刻原始文字的龟甲及大量陶、石、骨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宗教用品等。其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距今近约7920(±150)年。
骨笛用猛禽骨制成,表面磨光。斜吹管口边棱发音。骨笛大多为7孔,在管壁一侧钻有一纵列的圆形指孔,其中的M282:20号骨笛在第一指孔左上方还钻有—个直径1.58毫米的圆形小指孔。有的骨笛七个指孔都位于一条垂直虚刻线与七条短横刻线的交点上,可见它们都是事先设定的,并非随意安排。①
史前骨笛基本属于管端、管尾均开口,指按孔和吹孔呈直线形开设的,其只有一种演奏方法,那就是竖吹。例如舞阳骨笛即是如此。以气流激发管端边棱发音。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墓葬出土的骨笛表明,在距今约8000年前我国中原地区已有竖吹孔管乐器。由于骨笛在早、中、晚三期地层中均有出土,且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图1)。
图1 河南舞阳出土的古笛
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竖笛,而不是横笛。
古代人还错误的认为横吹就是横笛。横吹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崔豹《古今注》。《古今注·音乐第三》曰“横吹,胡乐也。博望侯张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河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和帝时万人将军得川之”’。②《摩河兜勒》一曲应是西域各国“马上”军乐的组合曲。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以西域乐曲《摩河兜勒》为素材,加以改编,填上新词,创作了《新声而十八解》。这就是汉横吹曲的由来。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其后分为二部,有箫茄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皆给鼓吹是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晋书·乐志》曰:“横吹有鼓角,又有胡角”。③
中国传统音乐中《清商乐》是不用横笛的;只有《天竺乐》《龟兹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使用横笛:龟兹化汉乐的《西凉乐》也采用横笛。这说明横笛是从西域引进的。
二、横笛源流与东渐
关于横笛的发源地,周菁葆教授已经有论证,指出横笛发源于印度。根据《乐舞论》的记述,最重要的气鸣乐器是一种竹制横笛瓦姆沙(vamsa)。它也被称作维努(venu),意为竹管。在吠陀文献中,在所有被列入吹奏乐器的名称中(图2、3)。
图2 印度阿马拉蒂石雕中的吹奏笛,公元1世纪
图3 印度阿马拉瓦蒂石雕中佛传故事中的横笛,公元2世纪
我们发现有横笛雕刻的最早图像在第二期过渡时期,约在公元100年或更早时间。印度的横笛随着佛教的东渐而传入西域,首先传入和阗地区,之后在西域广为流传。
我们来看西域石窟壁画和出土文物中的乐器图像。现存新疆克孜尔第38窟为龟兹石窟中典型的中心柱式洞窟,该窟绘画精美,内容丰富,券顶菱格构图内,交叉绘有本生故事与因缘故事图,颇具特色。最引入注目的是主室两壁上的“天宮伎乐”(图4)。
图4 新疆克孜尔38窟中的吹笛壁画,公元3~4世纪
该窟两壁的壁画由“说法图”和“天宮伎乐图”共同构成。天宫伎乐图位于说法图上方,每壁7组14人,两壁合计14组28人。佛右壁第一组天宫伎乐图中,男伎戴二珠冠,耳饰大耳环,手执一弹拨乐器,其形制很特殊,琴身很短,琴杆在上部。女伎头戴花鬂,上身裸露,丰乳突显,双手执横笛吹奏,中指与无名指按音孔,食指跷起,横笛长约30厘米(图5)。
图5 新疆和阗约特干遗址出土的吹笛陶片,公元4世纪
横笛传入中原的时间目前尚没有文献可考,但在北凉时期敦煌第275窟的壁画里可见横笛的描绘。在该窟北壁下方绘一供养人行列,均头戴圆形高披帽帻,着交领窄袖长衫,腰束带,下穿裤、乌靴,鱼贯并列,虔诚向佛而立。每身均双手执乐器吹奏,依次为两大角、两排箫、两竖笛、两横笛。前后8身供养人,组成一吹管乐队(图6、7)。
图6 西魏时期敦煌288窟中的横笛
图7 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横笛演奏
横笛的考古证明是在北魏至初唐时期在中原流行,之后延续至今。
横笛传入朝鲜:横笛传入朝鲜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四世纪。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高句丽”与“高句骊”并用;北魏正始时期(504~508)又以“高丽”称呼“高句丽”,后世沿用,因此高句丽时期传入中国的伎乐通称“高丽乐”。根据文献记载,高句丽时期的乐器有36种,其中21种见于中国吉林集安通沟壁画和朝鲜安岳(在今黄海道)的壁画(约4世纪)(图8)④。
图8 朝鲜半岛的
传统的横笛被称作“大笒”,大笒这个名称最早出现是在《三国史记》的《乐志》中,其中有记载三弦和三笒,大笒就是三竹之一。统一新罗王朝时期把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被称为“三弦三笒”,“三竹”指的是大笒、中笒和小笒等三种竹制管乐器,这三种乐器形态相似,都是横笛,其中大笒最大,小笒最小。如今中笒的吹奏方法已经失传,只留下大笒和小笒两种而已。⑤
横笛传入日本:日本的横笛是从朝鲜传入的,根据《日本书记》的记载,是在453年。当时新罗派去80名乐人参加允恭天皇的丧仪,他们边哭泣、边奏乐歌舞。以后又有百济乐(554年)、高丽乐的传入(图9)。
图9 日本雅乐中的横笛
三、当代横笛的流传
关于横笛在当代丝绸之路上的流传,国内还没有学者深入探讨。国外学者的研究也非常少见,我们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出版的《小泉文夫所藏乐器》以及其他方面收集到一些有关横笛在丝绸之路各国流传的形态,钩稽如下:
1.印度的横笛
我们知道,横笛是古代印度发明的一种乐器,对中亚、东亚以及南亚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代印度的横笛叫班苏里。印度传统文化认为牧牛神krishna(即:奎师那、黑天、毗湿奴的主要化身之一)是笛者之王,他的笛子叫作bansuri。
印度竹笛Bansuri(班苏里),印度竹笛不同于中国竹笛,它一根笛子就一根竹节,竹壁很薄,印度笛大都采用印度西北部边境省份阿萨姆邦所产的竹子,人称苇竹。用苇竹这种竹子节很长,可以达到80厘米以上,每支笛都是用一节竹子做成,其最大特点是竹壁非常薄,一根长80厘米,直径3.5厘米的竹,壁薄为0.25厘米,仅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图10)。
图10 印度邮票中的班苏里,1995年发行
印度笛子(班苏里)不设膜孔不贴笛膜。所以低音班苏里的音色类似洞箫。单单那个hari prasad chaurasia就是世界闻名的bansuri(班苏里——印度笛子)大师,有人形容他的演奏犹如空谷足音,意境高远。况且,印度古典音乐旋律体系称为Raga,节奏体系称为Tala,印度音乐的演奏是在一定的体系框架里作自由的即兴演奏,修为高深的演奏者无间断演奏音乐超过一小时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图11)。
图11 印度的长笛
班苏里笛(Bansuri),亦称之为(Bansi/Murali/Venu.)在印度古迹寺庙的刻画,印度古典文学、文献中,班里笛无所不在,其中数奎师那神吹横笛的画像,令人印象深刻。班苏里笛大部份是竹做的,也有用芦苇做的。传统上有二种班苏里笛,横笛和直笛,横笛尺寸小于直笛,竹管长短不一,从28~50公分不等,一般笛有八个笛孔(前段七个后段一个)音高、音程也不同。在印度古典乐出现的均为横笛,直笛仅在某些民歌谣中被使用(图12)。
图11 印度的短笛
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出版的《小泉文夫所藏乐器》一书中收集的印度横笛图版有十六只。
其中六孔横笛有8只,分别为48.5厘米、56.8厘米、49.2厘米、30.8厘米、46厘米、38.2厘米、44.2厘米、46.5厘米等。
七孔横笛有六只,分别为32厘米、47厘米、60.8厘米、47厘米、39.4厘米、53.2厘米等。
八孔横笛有3只,分别为43.8厘米、34.6厘米、40厘米等⑥。
(待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