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交城卦山天宁寺珍贵的明代大铁碑
2020-03-04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夏县 044402)
卦山,因山形如卦象而得名,卦山天宁寺是山西省交城县的地标名胜,位于交城县城西北。天宁寺创建于唐贞观元年(627 年),座北朝南,由天宁寺、石佛堂、书院、朱公祠、圣母庙、文昌宫等六组建筑组成,另外还有环翠亭、戏台、华严塔、墓塔林等附属建筑。共有殿堂楼阁200 多间,建筑面积4 000多平方米。天宁寺最先开凿石佛堂石佛,相传有印度僧人“华严法师”在此讲经说法。贞元二年(786年),河东节度使李说夫妇捐赠巨资,由道融禅师主持修筑天宁寺,使其成为华严宗名刹。
天宁寺留存有许多珍贵文物,特别是其中一些古代铸造文物,是我国古代铸造文物的宝贵遗产。天宁寺千佛阁,高二层,阁内是元朝铸造的三尊铁佛,高6 m,每尊佛像旁又有六尊铁铸和尚相侍,高约2 m.在千佛阁四壁上可以看到有两层木阁,原来在每阁中都有风格迥异、做工精巧的大小坐佛各一尊,大者如成人,小者不盈尺,可惜早巳毁坏了。天宁寺千佛阁前明代铸造大铁碑《铸成铁佛之记》碑,碑身和碑座是一体的。这种碑身与碑座用铁一起浇铸而成的碑刻,在中国的碑记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其碑文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是碑刻中的稀世珍品。
1 《铸成铁佛之记》碑介绍
据碑铭所知,大铁碑铸于明代正德十年(1518年),高1.83 m,如图1 所示。铁碑上的碑文由当时交城县知县崔志仁撰文,记载了明正德七、八两年(1512-1513 年)当地百姓因祈雨之应而捐助天宁寺南殿铸造铁佛始末,再由山西匠人翻铸而成,铸出的字迹至今仍然非常清晰。对于研究了解当时的历史和宗教情况,很有参考价值。至于碑文所记述的明代3 尊大铁佛,曾一直供奉于天宁寺的千佛阁中,在1965 年时被人为砸毁,但庆幸的是铁碑保存了下来。铁碑上共有碑文500 多字,在碑文四周铸有精美的纹饰。碑额铸有二龙戏珠浮雕图案。碑座上铸有柳树和吉祥花卉图案。铁碑上所铸各种纹饰图案,造型美观,工艺精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铁碑的铸成,反映了明代山西在生铁冶炼和铸造技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铁碑的碑身和碑座,是用传统的陶范(泥型)法,分块造型整体铸成。是当时山西平遥想的金火匠人张公义、张明皋、张增等人所铸,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但铭文和纹饰图案,仍然清晰如新,毫无锈迹,是中国古代一件珍贵的铸造文物,在古代留存的金属碑刻中更是罕见。
2 《铸成铁佛之记》碑背后的山西铸造:平遥砂院张氏
天宁寺《铸成铁佛之记》铁碑上铸文字“时正德戊寅岁(明正德13 年)仲夏朔五月初三日造”,“平遥县在城文会坊金火匠人张公义、张朋皋、张增、张贤,莫问里刘怀”铸造,如图2 所示。这有明确纪年及铸造匠人的铭记是研究山西古代铸造珍贵的史料。铸造大铁碑的平遥砂院张氏,在明清时代铸造了众多精品,业绩郝郝。众多典籍及留存的文物见证了山西铸造的辉煌。《山西通志》(明成化版)卷六物产记载:铁,平定、吉、朔、潞、泽州、太原、交城、榆次、繁峙、五台、临汾、洪洞、乡宁、怀仁、孝义、平遥、壶关、高平、阳城倶有冶坑。平遥最著名的当属砂院的张氏。
图1 天宁寺《铸成铁佛之记》大铁碑
图2 天宁寺《铸成铁佛之记》大铁碑金火匠铭文
砂院(平遥古城东有砂院三巷)的张氏家族,是平遥延续了五百余年的铁器制造业家族,据其后人讲,该家族在明朝初年,奉旨迁居平遥,居于城内东北部,入文会坊一甲,是兵部和工部给予执照的匠户家族,专门给官府制造兵器和民用铁制用品,他们家族是平遥唯一从事这一职业的家族,并在城内建有专门祭火的家庙—火神庙和家族祠堂。入清后,由于户籍制度的调整,该家族才将自家技艺传给徒弟,但铁器制造业仍以其家族为主,现今保留下的很多铁制宗教用品和冶铁用具,便是有力的证据。
根据有关记载,砂院张氏有许多有名的铸件。
2.1 明代铸件
汾州东岳庙铁磬:明弘治七年铸造,上铸文字有“请到平遥县金火匠人张爱铸造”。
平遥长则村普明寺铁钟:上铸文字有“大明正德六年三月二十日吉时造”。
铁菩萨像:现藏山西省博物院,明正德十三年铸造,上有铁铸文字“平遥县造”。
平遥双林寺铁佛:明代造。
平遥双林寺铁钟:明嘉靖四十三年造。
平遥西胡村柏仙观铁钟:明万历十二年造。
平遥庞庄村铁佛、铁钟:明万历十五年造。
五台山万佛阁铁钟:上铸文字有“大明万历拾伍年十二月廿四日”,“汾州平遥县在城金火匠张大臣、妻刘氏、男张仲元,张迁、李氏”。
2.2 清代铸件
《平遥县志》(康熙十二年版)上卷赋役志,土产之货属中,共有十六种,铁器为其中之一。
沁源灵空山东钟楼铁钟:上铸文字有“大清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九月戊戌重阳日造”,“平遥县金火匠张克义、张克礼、男张廷交,京灵城郝玉章、郝文都”。
《平遥县志》(康熙四十六年版)卷之三田赋,土产之货属中,共有十七种,铁器为其中之一。
平遥金庄村观音堂铁钟:上铸文字有“大清乾隆六年七月吉日敬造”,“在城金火匠人张增孝”。
平遥《市楼碑记》(乾隆二十三年)捐资名单中有永兴铁铺、永盛铁铺、茂盛铁铺、义成铁铺。
平遥《重修清虚观碑记》(乾隆四十二年)捐资名单中有永兴铁铺、三合铁铺。
《平遥县志》(1999 年版),第二十二编文物、第五节铁器记载:磬:大清乾隆五十七年造,收集自民间。
平遥《重修关帝庙碑记》(乾隆六十年)捐资名单中有永兴铁铺、兴隆铁铺。
太原晋祠昊天神祠关帝殿磬:上铸文字有“嘉庆六年岁次辛酉三月吉日成造”,“平遥县金火匠张大龙、大虎、大豹、一富”。
铁凤凰:原在汾阳北城墙上,建国后移至太原迎泽公园,像上铸有“大清嘉庆二十一年六月吉日铸造,平遥县合张家砂院金火匠人净揽到汾府新铸铁凤凰一对,言定价钱五百千整。”
平遥南政村观音堂铁钟:上铸文字有“大清道光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吉造”,“ 平邑金火匠人张福旺、张可政”。
平遥文庙铁钟:上铸文字有“大清道光二十六年吏房、户一房、户二房、户总科、礼房、兵房、兵驿房、承发科、库房敬献,大吉大利,在城匠人张可吉、张学颜,八月仲秋吉日铸造”。
《平遥县志》(光绪八年版)卷之三食货志,土产之货属中,共有十七种,铁器为其中之一。
《补修清虚观新建纯阳宫碑记》(光绪二十四年)捐资名单中有天盛铁铺。
平遥梁村积福寺铁钟:上铸文字有“大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敬造”,“匠人张景秀造铸”。
3 中国古代大铁碑、铜碑介绍
在中国古代金属铸造的碑非常罕见,在极少数的寺庙、道观中保存有少量的古代铜碎、铁碑。
3.1 铜碑
在现存的古代铜碑中,以明代制作的为多,其中辽宁省辽阳广佑寺白塔,留存有五通明代铜碑。辽阳白塔高70.4 m,是我国古代六大高塔之一,始建于辽代,金、元、明代均有重修。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隆庆五年(1571 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 年)五次重修,而且将修塔时间、过程等铸刻于铜碑上,共五通铜碑,高0.61 m,宽0.315 m 或高0.59 m,宽0.33 m,不等,属小型铜碑。
据有关统计资料,明代的大型铜碑现共留存6块:武当山张三丰铜碑(通高1.9 m,明天顺三年,即1459 年铸)、武当山致祭真武大帝碑(通高1.87 m,明嘉靖三十年,即1552 年铸)、武当山雷坛神像铜碑(铜碑身石座,高1.68 m,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即1560 年铸)、峨眉山普贤金殿铜碑(通高2.1 m,明万历三十一年,即1603 年铸)、泰山碧霞祠正殿前的天仙金阙铜碑(通高4.02 m,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 年铸)、泰山灵佑宫铜碑(高4.08 m,明代天启五年,即1625 年)铸,形体大,制作精。清代留存下来的有武陟嘉应观铁镶铜碑,但其形制很大,制作精湛,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碑,铸造于清雍正二年(1723 年),通高4.3 m.
3.2 铁碑
有关学者经过调查,认为天宁寺铁碑是我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通大型铁碑,弥足珍贵。这是不确的。据有关记载,全国还有数处大铁碑的记载。
2014 年发现于太白山的祈雨铁碑,高约70 cm,宽约40 cm,厚约15 cm,空心全铸铁,清朝康熙年间铸造,铭文内容记载了临潼县会德乡人在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前来太白山祈雨的过程,碑背文字为捐资铸碑者姓名。
康熙四十六(1707)年,宣汉双河禀生王彦琚赴京控告知县重赋盘剥,民不聊生。朝廷反以“乱民”之罪解押县狱。家人得知知县密谋将其暗害,遂组织族众千余直捣东乡(宣汉),救出彦琚。知县驱兵镇压,彦琚率众据香炉山抗争,并告于四川总督衙门,得以判明是非,减轻赋税。不久,地方官又如狼似虎,赋税横暴。武生王维纲再赴京控告,终获康熙恩准,于1713 年下诏:“滋生人口,永不加赋”,“东乡每两赋银拿制钱一千四百文,永著为令”,铸铁碑于文昌宫(现学坝街南头)。
著名的泸定桥上有九根巨大而沉重的铁索外,还有蜈蚣、犀牛和独角兽。“左冶犀牛右蜈蚣,怪物镇水骇龙宫”。大渡河之水太难驯服,须得这些灵物异兽才能镇压。另外桥头还有铁碑,康熙时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昇龙铸造,据说碑文是康熙御笔亲赐。具体尺寸有待考察。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的京汉铁路告成铁碑,碑文上用中、法两种文字镌刻,中文是:“大清国铁路总公司建造京汉铁路由比国公司助理工成之日朝廷特派太子少保前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二品顶戴署理商部左丞唐绍仪行告成典礼谨镌以志时在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铁碑高139 cm,宽59 cm,厚4 cm,铁碑上用中文、法文两种文字镌刻,上半部两边两条巨龙飞舞,中间中文为“大清国铁路总公司建造京汉铁路由比国公司助理工成之日朝廷特派太子少保前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二品顶戴署理商部左丞唐绍仪行告成典礼谨镌以志时在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下半部法文书写的是同样内容。当然这通铁碑已属近代铸造文物。
当然,天宁寺大铁碑以其罕见的体量、精美的文字和纹饰,以及精到的铸造工艺,堪称我国古代大铁碑的经典巨制。
4 结语
明清时期山西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农业区范围北以长城为界,耕作总面积达5 000 多万亩,传统农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完善,新的农作物种类大量引进,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导致了农业经济中商品性成分不断增加,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封建赋税制度的改革和官营工业的衰落,私营工业开始突破封建制桎梏和自然经济的惯性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时代性趋势。在手工业方面,冶铁、铸铁和制瓷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全国产铁的地区共达一百余处,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广东佛山、福建尤溪等地已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铁炉用盐泥砌成,大部分已用煤炭为原料。这为山西铸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天宁寺大铁碑及众多的铸造文物留存,就是山西明清铸造发达的物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铸造史,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