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浮雕艺术:在寿山石上创作传统国画

2020-03-04林智鹏

名家名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寿山石国画雕刻

林智鹏

《步步高升》

一、寿山石创作传统国画的艺术意境分析

寿山石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四大印章石”之一,其石材多质地晶莹、脂润,色彩更是绚丽斑斓、浑然天成,其色界分明、清透泽亮,并且具有“柔而易改”的优势,为其与高浮雕艺术的联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寿山石具有十分显著的稀有性、人文性以及价值性,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寿山石因为色泽与纹理之间的差异所呈现出的姿态也各具特色,雕刻艺术工作者在实际雕刻过程中更是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历史、宗教、书法、绘画等,其中传统国画可以说是较为多见的一种创作,其通过创作者的个人体验与境界,为寿山石雕刻赋予了深刻悠远的知识及艺术审美,使其用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状态为人们呈现出更直观、更震撼的艺术盛宴。除此之外,艺术技法与文化渊源的联动,更使得寿山石雕刻艺术品承载着泱泱大气、一脉相承的博大精深,以及涓涓细流、自成风格的独特韵味,为这一艺术品灌输了生命力,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其收藏价值[1]。

笔者所擅长的寿山石创作主要包括山水浮雕与透雕,其需要结合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并充分利用材料的纹理、俏色等特点来创作作品,用毛笔在石面上描绘出图画,其雕刻所注重的是艺术在心、技术在意,吸收了中国画的艺术精髓,作品宛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国画,取材广泛,内容包含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瓜果等,因材施其艺、因色构其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做到了简而有致、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这是艺人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自以刀笔相容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对于作品能诗能画,巧琢善雕,刻当相石,宜山水,相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作品意境空间布局,游刃有余地表现了峰峦叠嶂、层次奇崛。其刀法圆润、浑厚,构图别开生面,观其作品令人产生“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之感叹,以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寿山石高浮雕创作心得,简单探讨高浮雕艺术中在寿山石上创作传统国画这一问题,以飨寿山石爱好者。

二、寿山石创作中传统国画的审美价值

对于寿山石的雕刻来说,其实际的雕刻技法多种多样,而针对其进行传统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最为相融且呈现效果最优良的雕刻方式则要属高浮雕了,其创作本质就是以刀代笔,实现传统国画在寿山石上的呈现[2]。

传统国画在我国的艺术发展史上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体系,其发展历史悠久,并具有自身的独特艺术特点,国画艺术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因自身的感悟体验、审美品位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寿山石高浮雕艺术创作过程中,传统国画较为注重的是写意以及对意境的构建,其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等景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凌驾于其本身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其所展现的是寿山石创作者自身的精神追求与对传统国画审美认识的融会贯通,其核心状态就表现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并且要注意,寿山石对于传统国画的创作,还需要遵循国画“主次分明”的原则,以此使各项因素能够在主次辩证统一的基础为人们传递画面的完整性,更好地促进观赏者对其的思考及感悟,不断丰富艺术作品的意境。

三、寿山石创作中传统国画的技法及元素分析

传统国画的创作讲究意境、构图以及线条等因素,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寿山石雕刻中传统国画的创作也需要着重优化这几项因素,从而更好地提升寿山石雕刻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以下就立足于这三个切入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虚实相生,用意境传递艺术美

意境是寿山石创作传统国画的一个重点内容,这里的意境可以拆开来看,所谓“意”可归纳为主观思想,而“境”则体现的是客观范畴。意境,简单来说,是用简单有限的艺术手法表达宏大深邃的审美空间,以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高妙境地[3]。

寿山石雕刻对于传统国画的创作,本质上是一种造型艺术,其所实际刻画出的画面效果能够体现出国画艺术的神韵,是其创作的核心,这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画稿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完善处理形似以及神似之间的关联,并在“以神统形,以意融形”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实现对自身审美感悟与生命境界的传递。与此同时,寿山石材纹理以及色界分布等的不确定性,也要作为考虑重点,从而实现对其整体轮廓与主题的巧妙呈现,以此使观赏者对于“意”有着更丰富且惊喜的体验,为整体的设计与雕刻创作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由此,形神相辅相成,虚实相生,使得最终呈现出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品能够达到对于形式及内容的预期。

(二)巧妙构图,呈现视觉冲击体验

构图是寿山石雕刻创作传统国画的另一要点,适当合理、恰到好处的构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寿山石雕刻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及审美品位,而寿山石雕刻的构图,简单来说就是传统国画韵律美、含蓄美以及朦胧美等各种艺术美的载体,对这一系列艺术美在雕刻中的呈现,则需要合理巧妙的章法、布局来进行实现,并在传统国画“散点透视”“留白”等处理技法辅助下,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画面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体验,为观赏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就需要寿山石雕刻创作者突破传统国画中景物、时间以及空间所带来的局限,并在“高远法、平远法、深远法”等技法精髓的引导下实现对于国画各项事物的合理重构,从而实现其在同一空间同一画面中不同事物的共存,更好地展现出创作者的时空境界感悟,这一形式的有效落实,能够促使作品更加趋近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让观赏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美以及自然美能够有更深刻的体验[4]。

《太平盛世》

(三)线条韵律,综合刻画自然之物

寿山石雕刻创作国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线条运用做好把握,传统国画的创作十分讲究对于不同类型线条的运用,长短粗细、曲直方圆、浓淡疏密等的变化组合能够实现对于不同艺术韵律美感的传递。寿山石创作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线条的恰当组构能够凸显出创作者的构思、气势、布局等因素;另一方面,基于此利用精雕细琢的技法实现对于线稿的具象转化,使其承载更深刻的文化底蕴,赋予其生命力,能够更好地使作品具有意蕴美、结构感与韵律感,使艺术创作者的整体审美品质得以呈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寿山石创作传统国画的高浮雕艺术,极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好地提升了艺术作品的意境,将寿山石肌理与传统国画中的线条与结构实现了淋漓尽致的融合,大大提升了寿山石雕刻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层次。

猜你喜欢

寿山石国画雕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国画欣赏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寿山石 文化支撑市场
雕刻时光
拍卖会成为寿山石市场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