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履职提质效 厉行法治谱新篇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审议人大、“两院”工作报告侧记
2020-03-04□王晶
□王 晶
春风浩荡满目新,砥砺奋进正当时。1月22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济南胜利闭幕。会议期间,来自全省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省人大代表肩负着全省人民的重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代表们一致认为,这三个报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求真务实,总结成绩全面客观、简明精炼,查找问题不遮不掩、切中要害,分析形势立足全局、把握大势,安排工作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审议中,代表们围绕如何服务大局依法履职,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保驾护航,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上篇:人大工作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围绕中心依法履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代表们一致认为,常委会报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对今年工作的安排紧扣大局、重点突出,为推动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任务发挥了人大力量。
提高立法质量 以良法保障善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法治建设是最有效的制度供给。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更加需要坚持立法先行、立法为民,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水平,充分发挥“良法”对各项事业的引领保障作用。代表们认为,过去一年,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发挥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坚持将省委有要求、现实有需要、群众有期盼的事项作为立法重点,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重大专项立法取得新进展,开门立法实现新突破,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显著增强,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代表们建议,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立法。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是立法工作的重大政治原则,也是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坚持立法决策与党委决策相统一,通过立法推动和保障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努力提高立法工作与改革决策衔接的速度、准度和精度。二是推进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立法。善于依靠代表、发动群众、借助外脑,积极召开座谈会和论证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深入基层调研,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立法听证、立法协商形成制度安排,推动立法更好体现民情、汇聚民意、集中民智。三是加大对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的指导。通过举办专题培训、上挂下派、加强地市间交流等形式,健全机构设置,增加人员编制,选拔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加强省市立法工作的联动,不断提高地方立法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立足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细化上位法。解决法治通达群众、通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聚焦社会治理、民生保障领域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小切口”特色立法;发挥“试验田”作用,为国家层面立法提供先行经验。五是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加强法规制定实施后的评估,重视跟踪监督清理,确保所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做好立改废工作。
增强监督实效 以有效监督助力大局
厉行法治,重在法之必行。只有不断强化监督职能、提升监督效果、擦亮监督“利剑”,才能让法律落地生根,推进更高水平的法治山东建设。代表们表示,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落地见效,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痛点,扩大监督范围,加大监督力度,形成监督合力,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代表们建议,一是围绕重点问题加大监督力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重点领域、重点事项、重点问题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持续加大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监督力度,加强问效监督、精准监督、持续监督,把人大监督与民意民情更好地结合起来。二是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发挥好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手段,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落实,完善专题询问办法,探索开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以监督问效之“威”,倒逼部门落实之“为”。三是加大预算审查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推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实现全口径预算监督全覆盖和预算支出全过程在线监督,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监督。建立和落实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向人大报告制度,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四是加大备案审查工作力度。推动实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探索建立报送督促问责制度,增强备案审查覆盖性,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五是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常态化、专项性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发挥好自身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其他监督的协作配合,推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人大监督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拓展代表工作 以履职尽责不负重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植人民,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履职尽责,是人大工作的永恒主题。代表们认为,省人大常委会在过去一年积极推进代表工作制度机制创新,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尽责,增强代表议案建议工作实效,推动代表工作迈上新台阶。
代表们建议,一是健全深化“双联系”制度。密切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要加强代表联络站点规范化建设,使之真正成为人大代表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的阵地。二是加强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培训。通过集中学习、调研交流等方式,增强代表综合素质能力,抓好代表活动,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水平。三是系统做好代表议案及建议意见提出、交办、落实工作。在提出阶段,加强对代表的培训指导,确保提出事关大局、行得通、真管用的高质量议案建议;在审查阶段,邀请承办单位人员及早参与,更好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办理阶段,加强协调调度和与代表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代表想法、落实代表要求,保证办理质量和效率。四是加强代表履职管理。进一步明确代表履职流程,规范代表履职行为,建立健全代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和规范代表履职档案建设,增强代表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为民意识。
加强自身建设 以提质增效激发活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自身建设是搞好人大工作的前提。当前人大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新课题,这就要求人大工作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为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奠定坚实基础。
代表们建议,一是加大人大制度探索创新。全面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聚焦人大制度和工作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阐述,结合人大工作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运用。二是不断完善人大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和举措,健全完善符合国家权力机关特点、更好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充满朝气活力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强对市县人大的工作指导。通过联合执法检查、组织专题研讨会、学习培训班等形式,拓展工作协同和交流,做好“传帮带”,形成全省人大工作的整体合力。四是加强人大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健全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从严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及时发现和查处腐败和作风问题,为正确履职提供坚强保证。
下篇:“两院”工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强调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的法治信仰,正是建立在“守法者得利,违法者受罚”的司法、执法过程中,建立在管用有效、已定必行的法制体系上。代表们认为,“两院”报告内容充实,有创新、有亮点,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了担当作为,在执法办案中展现司法水准,在攻坚克难中锤炼了干部队伍。省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执行难、案件多问题,大力推动积案化解,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在全国率先推出网上立案、“24小时法院”等亮点做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省检察院做优做强法律监督主业,把“两个维护”体现到检察履职具体实践,在检察机关公信力测评中蝉联全国第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保障。
立足司法为民 彰显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能否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衡量司法工作好坏与成败的重要标尺。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司法工作才能符合民情、体现民意、赢得民心。
代表们指出,省“两院”在今后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严格公正司法的价值追求,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全省大局、着力推动重点任务攻坚、提升为民司法水平,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把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不断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加强协调联动,加大对下指导,形成大司法格局。二是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加大对企业家的司法保护力度,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指引,针对不同领域的企业印发相应的法律指导服务手册,减少民营企业违法成本,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三是进一步强化审判权力制衡机制。将规范自由裁量权、统一裁量尺度作为重点工作盯住不放,出台相关案例指导,细化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着力解决裁判尺度不统一、类案不同判的问题。四是继续攻坚解决执行难问题。聚焦扫黑除恶、环境保护、企业破产重整、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加大案件办理审结力度,扎实开展各项清理整治,保障好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从源头建立破解现实困局的长效机制,维护好安全稳定发展局面。五是构建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着力推动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诉前调解力度,完善诉前调解机制,将诉前调解与化解信访矛盾紧密结合;完善庭前调解、庭外和解等制度,为基层司法人员减负,不断提升司法效率。六是抓好法治宣传教育。积极营造知法懂法、尊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以案说法,将典型案件与普法教育相结合,降低诉讼门槛,拿出真招实措解决老百姓“信访不信法”问题。七是提高公益诉讼水平。加大对公益诉讼的起诉和审判力度,减少诉讼成本,拓宽公益诉讼案件受理办理范围,加大对公益诉讼诉前办理案件整改落实情况的跟进监督力度,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向公益诉讼工作倾斜,持续提高公益诉讼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公信力。八是促进司法程序有机衔接。推进调解、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特别程序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打通各个程序的转换通道,发挥司法在社会治理中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践行使命担当 打造过硬队伍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司法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打造过硬司法队伍才能进一步夯实法治基础。代表们认为,一年来省“两院”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司法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代表们建议,一是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坚持从严治院治检,树标准、建机制、严要求,防止司法权力滥用,进一步增强维护群众权益、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司法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员额法官检察官数量,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案例指导,倾斜下沉人力、财力资源,保障基层司法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解决基层检查多、督查多、问责多问题,从源头上化解基层法院压力过大的问题。三是加强窗口建设。建立好导诉服务区、立案接待区、执行接待区、多元化解区、信访接待区、便民服务区等功能区,畅通诉求解决渠道,完善诉讼服务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四是加快智慧法院建设。建设网上法庭,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提高网上诉讼水平,在推动精准办案上下功夫、求突破。五是健全完善司法人员学习培训长效机制。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司法服务本领,不断优化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培训力度,完善司法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之年和“重点工作攻坚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苦干实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