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2020-03-03王海玲
王海玲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结合“一带一路”背景,分析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隐患,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一带一路;西南民族地区;安全策略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Maintaining the Ideological Secur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Southwest Ethnic Reg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NG Hai-ling
Lijiang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GuiLin 541006
Abstract:Ideological secur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ethnic region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work.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hidden dangers of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outhwest ethnic region and to propose coping strategies in light of the "Belt and Road" background.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y;Belt and Road;Southwestern Ethnic Area;Security strategy
意识形态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所在,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起着重要作用。自从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以来,西南民族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枢纽。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结合“一带一路”背景,分析和研究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隐患,提出应对策略,从而降低风险,消除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西南民族地区宗教的复杂多样性
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广西五省区(直辖市)。西藏和广西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省区。滇黔川渝是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整个西南地区,居住着藏族、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34个少数民族。西南地区是多民族区域,各民族交错杂居,政治关系盘根错节,社会经济文化也有很大差异。西南民族地区也是多宗教区域,信仰的宗教多,有较强的文化宗教认同,宗教活动活跃。宗教活动与少数民族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与多国接壤,又与境外的宗教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和破坏活动,使得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政治局面相对复杂。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和冲突的重要领域,在这里各种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都可能得以接触、研究和传播。西方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国高校鼓吹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企图逐步取而代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坚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分析事物,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抵御西方和平演变。
(三)大学生群体现状对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学生群体是国内外意识形态争夺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对象。据广西、云南、重庆等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多年的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的状态,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理想信念的多元、迷茫和动摇,甚至一些学生党员也有政治信念功利性的倾向;部分大学生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认识不正确或不到位;少数大学生混淆宗教与信仰,出现盲目信教的问题,等等。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开放与发展的背景使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交汇地,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斗争也表现得更加分明。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角力
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社会集团的利益及价值诉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西南民族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成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大通道,跨国经济、文化、民间社会往来的增多,為西方国家巧立名目的价值观输入提供了便利性。西方消极的价值观持续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通过经济优势、霸权传播以及文化渗透,鼓吹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主义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价值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集体主义,利用网络媒体散布历史虚无主义等。具体到高校层面,一部分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文献出版物,举办讲座论坛,通过各种学会、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讨论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向高校师生灌输反动思想。内在表现为极易造成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进而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斗争史;外在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崇尚与推许,乃至全部接受,却对党的路线政策方针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或者错误、偏激地批判中华文化。
(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西南民族地区一直是境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一带一路”建设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成为事关国防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西南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的多宗教信仰、“自我管理”意识状态和强烈的本民族认同心理,通过互联网、电话宣传推广、短信平台推送活动信息、经济诱导参与相关活动等,把西方价值理念渗透到宗教和民族生活中,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或是民族分裂主义,混淆宗教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造成意识形态渗透预警管控的困难。高校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境外敌对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对象。中国社科院关于“当代大学生信教群体状况调查”的结果表明,曾经遇到校园传教的大学生高达60%,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但却参与过宗教活动的超过40%。除此之外,境外敌对势力还在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文化观念渗透、普世价值推广、意识形态诱导,高校建立抵御宗教渗透长效机制已经十分迫切。
(三)对文化安全的挑战
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方式的“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其影响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西南民族地区地域辽阔,积淀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们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多国相邻,边防线长,“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价值理念、传统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的传入,恐怖主义、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渗透,敌对势力借助“一带一路”文化通道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的图谋等,给西南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文化安全带来挑战。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一些反动势力以学术研究、访学、学术论坛等方式,在高校隐蔽传播“西化”、“分化”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单纯、理论基础薄弱、社会经验匮乏、好奇心强的高校大学生,冲击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甚至不同程度地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维护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
“一带一路”建设牵涉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点工程、长远工程,也直接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开展与落实,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应对挑战的清醒认识。
(一)守好思政理论课主阵地,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形式
列宁的灌输理论强调科学的理论不会自发成为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必须经由外部的科学灌输,才能为无产阶级掌握并成为指导无产阶级获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对大学生而言,意识形态安全同样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比其他学科目的性、系统性更强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加强理论武装,牢牢掌握话语权和领导权,抵御敌对势力渗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同时,以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形式,讲清严峻形势,使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发展大势,树立正确的形势政策观,紧绷意识形态安全之弦。开展启发式教育与讨论式教育,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同时为他们答疑解惑,培养大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立场和方法,使之能够较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方针。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方式,如情景教育模式、隐性教育模式等,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微信、微博、视频、虚拟社区、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教师可以向大学生传播各类图片、文字、语言、视频、音频,把教育的内容直接传递给受教育者,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防范境内外利用宗教渗透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虽然以宗教为主题,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却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文化知识教育。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要结合该地区宗教活动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宗教,提高防范境内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一是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等,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的本质、功能、宗教现象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等基本问题。二是必须让大学生明白党处理同宗教界人士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党和政府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包容、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三是要揭露西方反华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本质,了解境外宗教势力、邪教势力和恐怖主义的危害,加强宗教安全观教育。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变成了民族问题的一部分,因此防范境内外利用宗教渗透,除了要在高校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识破国际各种势力所进行的颠覆、演变伎俩,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增强文化自信,筑牢文化安全底线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精神支撑,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文化安全的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渗透也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及其成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具备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文化底气和文化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需要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本国又充分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
筑牢文化安全底线,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树立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责任感,进而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持久力量。第二,通过民俗活动、民族节目和民族文化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看待、分析问题,尤其是对于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能够理性对待,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提升。第三,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要在战略层面重视文化安全建设,加强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的警惕性。让大学生深刻认识“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强化西南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借助學校教育和网络媒体加强引导。
四、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面广,对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开展与落实产生直接影响。 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大问题,尤其对于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希望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研究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力求用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头脑,使他们能够自觉防范和抵御各种“花朵革命”的侵蚀,不被西方的和平演变所蛊惑,使大学生能够认同——信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从而确保社会主义中国道路不变,红旗不倒,颜色不改。
参考文献:
[1]魏寒冰.论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之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04期: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