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铁一样倔强,像纱一样柔软

2020-03-03宋立君

当代工人 2020年24期
关键词:英华线头纱线

宋立君

李艳杰,阜新福绵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细纱挡车工,曾獲“全国棉纺织业细纱机操作能手”“辽宁工匠”“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一双巧手

大家都说,李艳杰长了双不可思议的巧手。

一个人的双手,可以灵活到什么程度?在细纱车间,李艳杰从飞速运转的细纱机里,抽出如头发丝般细的纱线,拔管、找头、引纱、套钢丝圈、提纱、掐头、接头,7个动作一气呵成,仅需3秒。

远观这一双令人赞叹的巧手,舞动如蝶。仔细端详,又让人震惊——手心,三块大茧格外突兀,塑料般坚硬;手背,细小的划痕新旧交错,深浅不一,颜色斑驳。单看这双手,就足以判定,李艳杰是个相当出色的纺织女工。

在阜新纺织行业,除了李艳杰,全国劳模、中国纺织大工匠张敬辉的名字也十分响亮。翻看张敬辉的微信朋友圈,有这样一条:“看到徒弟获奖,我比自己获奖还兴奋。”配图是李艳杰在首届阜新工匠表彰大会领奖的照片。李艳杰、张敬辉这对“纺织双姝”,亦师亦友的情义,在阜新纺织行业是一段佳话。

2016年,全国纺织行业细纱机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在山东魏桥集团举行,张敬辉作为教练,带领李艳杰和另外两名辽宁的细纱工参赛。

8月是细纱车间最难熬的时候。高温高湿的车间,汗水浸透的工作服湿溻溻地粘在皮肤上,痱子像长了无数爪子的怪虫在皮肤上蜿蜒爬行。选手一练就是一整天,每次脱工作服,都像扒一层皮,身上的痂总是掉了一层又长一层。

比赛开始前的半个小时,主办方允许参赛选手进入现场熟悉机型。这时,张敬辉和3名辽宁选手看到别的选手将5个粗纱锭换好后再一次性穿喇叭口,顿时傻了眼:“这怎么和咱们平时练的不一样呢?”李艳杰赶忙走到细纱机前,同样试着将5个粗纱锭换好再一次性穿喇叭口,果真比她们练的方法省时省力。

临场换动作,无异于临阵换将。比赛开始后,张敬辉汗唰地下来了,“还是像在家练的那么操作吧,熟悉也熟练啊!”现在回想起那次比赛,张敬辉仍十分感慨:“我们的成绩真是她犟出来的。”那场比赛,李艳杰硬是犟着改了动作,节省出四五秒时间,也因此打败了很多纺织大省的选手,以全国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为辽宁争了光。

“没什么窍门,就是苦练。”谈起这些荣耀时刻,李艳杰显得很淡然。29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数不清的“3秒一次”,李艳杰在挡车前,每天来回走上12小时、3万多步,用一双布满伤痕的巧手,让出产的纱线优一品率始终保持100%。

1991年,19岁的李艳杰初中毕业来到了阜新市纺织厂细纱车间,眼前的一幕让她大呼“没想到”——机器有节奏的“哐哐”声,低沉且刺耳,空气中飘浮着的棉絮和丝线时而钻进眼里、时而钻进嘴里,车间37℃的高温形成了股股烫人的热浪。

李艳杰蒙了,“咋和想象中一点儿都不一样?”

“李艳杰跟李英华。”车间领导给这批新学员分了师傅,李艳杰的师傅是李英华——一位老师傅,技术好、干练。

李英华把她带到工段,开始演示拔管、引线等技术动作。机器上的锭子每分钟的转速有上万转,摸上去像摸在烧红的铁块上一样。李艳杰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又快速地抽回,尝试了很多次仍是害怕,更别说做细纱工要迈出的第一步——把套在锭子上的纱穗瞬间拔出,她觉得那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先定好心神,看准了,动作要稳、要快,快点儿拔就不烫手了。”李英华鼓励着她,因为这一关必须过。

李艳杰怯怯伸出了手,手掌瞬间被纱管烫得通红,纱管一口吃了她左手食指内侧一块皮。“啊!”李艳杰下意识地把手弹开,不料手背又碰到旁边的另一个纱锭,又是一阵刺痛。掐线头的右手手指被纱线勒出一道道血口子,血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一股股直刺心肺的疼痛席卷而来,但倔强的李艳杰还是坚持着第二次、第三次伸出了手。

“做细纱工,这伤是家常便饭。”李英华看了眼李艳杰的伤口,面无表情,让她继续。就这样,进厂第一天,李艳杰就接上了3个线头。

临下班时,几个新人凑在一起讨论:“你接上线头了吗,你接上几个?”

“一个都没有。”

“一个。”

一天8个小时站下来,李艳杰两条腿像两个棒子一样,麻得挪不动道儿,但她心里还是有点儿小高兴,“我是接上线头最多的。”

下班后,李艳杰偷偷揣了一个线穗在兜里,回家继续按照师傅教的,一边在脑海里过要领,一边练习接线头的基本动作。至今李艳杰仍清晰记得,那天晚上她练到后半夜,才恋恋不舍地睡了,梦里全是接线头的画面。

“能慢慢学,她就不叫李艳杰了,那丫头可犟了!”李英华后来总是这样骄傲地跟人炫耀这个徒弟犟得可爱。

“爸,你那儿还有酒精吗?”

“还能喷几天。”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每天早上,爷俩都会有这样简单的通话。然后,各自去给楼道和单元门消毒。

“老党员了,疫情严重,我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李艳杰说。疫情期间,“三班倒”的李艳杰主动申请,协助社区做好网格化管理,挨家挨户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外来返阜人员并询问身体状况,还组建楼群和单元群,随时观察社区动态。为了让大家减少外出,她又牵头组建了买日用品的微信群,让大家不用出小区就能买到生活必需品。

“我们都不敢出门的时候,她就戴着大口罩,在楼道里消毒,帮大伙儿买菜。”邻居眼中李艳杰热心又贴心。工友眼里,李艳杰同样热心又贴心:“她对我们就像家人一样,徒弟吃饭,她帮着看车,徒弟请假,她帮着顶岗。徒弟生活上有困难,她出钱又出力。”

除了暖心,李艳杰更让人敬佩的,是她拼命三郎般的敬业精神。

2015年的一天,细纱车间的女工看见李艳杰时都很纳闷:“清瘦高挑的李师傅今天咋矮了呢?”

画面转到医院手术室。“你刚手术完,必须卧床休息一周。”医生对李艳杰嘱咐道。疼痛撕扯着全身,豆大的汗珠不停渗出额头,李艳杰没听医生的嘱咐,第二天便偷偷上了看机台,这才有了女工看到的佝偻身体的模样。

怀孕期间,李艳杰也出满勤、干满点,大家都以为她是想攒到生完多休些日子,没想到她生完也要干满勤。

“这次你可别犟了,月子里落下毛病那可是一辈子的事儿。”家人也劝她多休几天,可她还是不管不顾把孩子放到母亲家就上班了。

“进厂这么多年,工作认真的我见多了,像李艳杰这么拼的真没见过。”车间领导看着不忍心,想把李艳杰调去当教检员。那可是轻松又不少挣的管理岗位,李艳杰却笑着说:“厂子面临最严重的困难就是各车间各工种人员年龄偏大,还招不上人,我还是留在运转看机台吧。”

俗话说:千人纱、万人布。细纱车间的每一项工作都关系到后续纱、布的质量,纺出最优质的纱线是李艳杰的人生目标。在纺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一个线头都直接影响到成纱质量。

“减少纱线接头容易出硬头,纱芯露白;粗细只有头发丝一半的长丝线断掉后找不到,容易飘散到其相邻纱锭造成疵纱。”李艳杰每天边看车、边实践、边摸索。

在福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李艳杰负责解决本工种岗位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等任务,她又把犟劲儿带到了大师工作站。

纺纱时,接反捻低支纱,卡头勒手,接出的纱线质量不合格还浪费棉纱,始终是一操作技术难题,李艳杰便着了魔似的研究接头的每一个动作。

一天,李艳杰试着左手找头引纱、右手挂钢丝圈插管、左手绕导纱钩,不用卡头,直接左手平接轻挑,“接上啦!”她惊呼。紧接着,她又反复试验,接头动作比传统的接头动作减少两个,且连贯得能一气呵成。又是3个月的努力、研究,李艳杰最终创造出不卡头式“左手平接轻挑法”,动作简单、速度快、质量好,还大大降低消耗。

方法很精妙,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单是“左手找头儿引纱,右手挂钢丝圈插管”这个动作,徒弟葛凤杰就先后练了两个多月。“我进厂30年了,接头都是正手捻,反捻,左手接,根本不习惯。”葛凤杰一脸无奈,“再说那时候上班也没时间练习,就得下班练。师傅就把反手捻的动作拆解开,慢镜头似的教我。”

技术虽复杂,但李艳杰还是鼓励大家每个人都要学,学不会也要学。“光一个人技术好咋行,只有大家的技术水平都提高了,車间的产品质量才能保证,我要让更多的同事都成为技术能手。”李艳杰说。

李艳杰先后带过四五十个徒弟,如今每一个都能独当一面。“现在还干这个活儿的,凤毛麟角了。太苦,能坚持下来的,真不多。”李艳杰说,技艺重在传承,纺纱是极枯燥的工作,却也是一门手艺,大有学问。坚守好、传承好这项技艺,是她正在做,并将追求一生的事业。

猜你喜欢

英华线头纱线
咬不断的线头
巧手制作
一种基于设备系统的故障预测技术
我可爱的小门牙
帮奶奶纫针
人生的纱线
人生的纱线
线头
How to Teach English Reading Effectively
忽如一夜春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