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方公立美术馆发展路径探析

2020-03-03马婧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公共服务

马婧

摘 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地掀起了一股建立公立美术馆的热潮,由此我国的美术馆事业也从复苏过渡到快速发展阶段。近30年来,美术馆已经成为很多地、县级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一座地方公立美术馆的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其典藏、研究、展览、教育等方面。文章试从典藏、运作模式、人才机制、公共服务这四点出发探析我国地方公立美术馆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公立美术馆;发展路径;公共服务

20世纪90年代起,各地掀起了一拨建立公立美术馆的热潮,国内的美术馆事业也从复苏过渡到快速发展阶段。近30年来,美术馆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城市重要且必需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美术馆559个,从业人员5016人①。作为所在地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公立美术馆②,在典藏、研究、展览、教育等方面一直在不断探索前行。本文试从典藏、运作模式、人才机制、公共服务这四点出发探析我国地方公立美术馆的发展路径。

一、在典藏标准下形成特色收藏体系

典藏是一座美术馆的立馆之本,是美术馆开展学术研究、展览策划、公共服务、宣传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2013年至201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美术馆藏品普查,普查结果暴露出了我国美术馆典藏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一是藏品登记著录不完善。在本次参加普查的328家美术馆中,仅有49%的美术馆对藏品同时建立了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有47家美术馆的18905件藏品尚未建立纸质档案,占全国美术馆总量的14.33%。二是藏品登记缺乏统一标准。三是藏品管理专业人员匮乏。在本次参加普查的328家美术馆中,共有藏品管理专业人员829人,平均每馆仅2.5人,有些美术馆甚至没有专职藏品管理人员。

上述美术馆典藏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另一方面也可说明我国很多新兴的中小型地方公立美术馆在建立之初收藏家底很薄或根本没有。此种情况之下,美术馆在开展收藏工作前需要建立符合本馆发展规划的典藏标准(包括库房建设)。如果脱离一定的标准,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势必会给美术馆将来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阻碍。当然,中小型的地方公立美术馆在各方面都无法与国家级、省级美术馆相比较。收藏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缺乏等都决定了地方公立美术馆没有能力去系统收藏古代及近现代中外艺术史上的重要美术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地方公立美术馆在典藏标准下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收藏体系,可针对以下四点开展收藏与研究梳理工作:一是收藏反映本地美术史发展的见证物;二是重点收藏从本地走出去的有一定影响力或成就的艺术家的作品;三是收藏当代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四是一些地方专题性或名人美术馆应在做好专题或名人收藏的基础上,再推进深化完成前三点。艺术家创作完成的美术作品,以及他们创作过程中的手稿、书信、影像等文献信息资料都应该包括在收藏范畴里。同时对于藏品信息的登记要尽可能完善,除了作者、年代、尺寸、材质等最基本的信息外,还应包含藏品来源,入藏美术馆年代和方式,与藏品有关的展览、教育、出版、研究等内容。这些都有助于后续研究、展览等工作的开展。对于地方公立美术馆来说,做好典藏,也有利于重塑美术馆的博物馆性质。

二、转变“画院+书画展览馆”运作模式

1986年,原文化部颁布了《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把美术馆定义为“造型艺术博物馆”。我国在对博物馆的分类中,主要将其划分为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和综合类博物馆这四类。从字面来看,我国的美术馆似乎应该属于艺术类博物馆范畴,但从文化机构管理体制及实践层面看却不难发现,在我国,博物馆归属于文物局管理,而美术馆的归属情况比较复杂,有艺术司(处)、画院、文联等,再加上很多美术馆本身不具备一定质和量的藏品,没有专门针对美术馆的人才评价机制③,工作人员又多以书画艺术创作人员为主,便逐步脱离了博物馆性质。这一现象在地方公立美术馆尤为突出,甚至演变成了“画院+书画展览馆”的运作模式④,容易误导普通观众,以为艺术就是书画。

笔者认为,地方公立美术馆在发展初期,由于处在经费、藏品、人才等都十分欠缺的情况,以“画院+书画展览馆”模式运作无可厚非,而且对地方公立美术馆的展览、收藏、经费、人才等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此种运作模式只适合在发展初期运用,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前,就必须慢慢转变过来,否则势必会制约后续发展。地方公立美术馆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典藏、研究、展览、教育等几大职能上,告别过去“蜻蜓点水”的工作方式。当然,这一过程非一蹴而就,需要内外共同施力。

三、改善人才管理机制

缺乏专业人员是当下中国很多公立美术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全国美术馆普查中发现从事藏品管理的人员平均每馆2.5人,有些馆甚至没有专职人员。典藏只是美术馆重要职能之一,还有研究、展览、教育、服务等职能也是需要专职人员去负责的,地方公立美术馆自然也是如此。由于编制限制,在编人员数量不足以支撑一个场馆的正常运作(包括典藏、研究、展览、教育、服务),因而以劳务派遣、公益辅助用工等形式聘请编外人员是目前大部分地方公立美术馆解决专业人员短缺的重要手段⑤。

上述幾种解决渠道,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地方公立美术馆人员短缺状况,但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管理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体现在薪酬和岗位晋升上。薪酬方面,由于属于非编制的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与在编人员有着较大的差距,社会保险(五险一金)也基本是按照最低标准缴纳,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局面;岗位晋升方面,在编人员面临僵化的人才管理机制,非在编人员除非特别优秀或技术过硬,否则很难有岗位调整或晋升(转在编)渠道,所做的基本也都是美术馆辅助性工作。长此以往,就造成了现在地方公立美术馆与非在编人员之间的“恶性循环”(图1)。

要打破这种循环,只有从源头,即人才管理机制层面进行改善。短时间内事业单位机构在编、非在编人员体系问题是无法解决的,那么地方公立美术馆就要把人才管理机制改善的关键放在提升非在编人员的待遇和培养上。待遇方面,在合法、合规情况下,地方公立美术馆应尽可能为非在编人员谋福利、提升待遇;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为非在编人员提供岗位培训机会,让优秀的人才有机会负责美术馆的重要项目,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和工作积极性,消除彼此的不信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员流动的频繁性。

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当前在中国,美术馆愈来愈重视公共服务职能,很多国家级、省级美术馆走在了实践前列。比如江苏省美术馆的“现代之维:20世纪初期中国都市的审美风尚”展览,就以展览本身和夜场配套活动将“现代”与“摩登”的含义呈现给公众,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如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粟上海”项目,把美术馆外延到上海社区(上海弄堂)里,为美术馆公共服务注入了“烟火气”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公立美术馆也要认识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并紧跟实践步伐。笔者认为对于地方公立美术馆而言,典藏、展览、研究、教育、环境五核心要素共同决定了其公共服务的能力。地方公立美术馆应通过典藏和研究,策划出展览和教育项目,从而在特定环境中与公众展开互动。然而地方公立美术馆在“典藏”“研究”两项职能上存在的“先天不足”的问题,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且大幅度提升难度很大。因此,笔者认为地方公立美术馆可以将展览、教育、环境功能的改善作为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三个重点:一是要提高临时展览质量,包括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建立相应的展览机制和标准;二是要打造兼具本馆和本地域特色的教育活动,摆脱“公益艺术培训”的活动模式;三是提升美术馆整体环境,从观众预约或现场取票进馆开始一直到离开场馆的整个过程,包括展品(藏品)安全、场馆整洁、展厅氛围等要素都需要考量和建立标准。最终通过“展览”、“教育”和“环境”来反哺“典藏”和“研究”,达到互相促进的双赢效果。

五、展望

地方公立美术馆要在立足地域艺术的基础上开展典藏、展览、研究、教育、服务工作,通过在典藏标准下形成特色收藏体系,转变“画院+书画展览馆”的运作模式,改善非编制人员的管理机制以及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职能作用。除此之外,后疫情时代的数字美术馆建设(藏品、展览、公教、研究等以数字技术分享给公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展览和公教形式的外延等也需要地方公立美术馆在发展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

②我国地方公立美术馆是由政府拨款和支持下运作的非营利机构。本文讨论的对象为地市、县级层面的中小型公立美术馆。

③目前我国尚没有制定美术馆从业人员的人才评价(考评)机制,美术馆一般按艺术创作机构或文博机构的人才评价机制操作,如评定一、二級美术师;文博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等。

④此处“书画”特指书法、国画和油画。

⑤目前公立美术馆还有一种普遍做法,即将对外开放、场馆设备维护、保安保洁等工作进行整体“打包”,与专业物业公司签订相关外包合同。(此类形式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中)

参考文献:

[1]游庆桥.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美术馆,2016(4).

作者单位:

刘海粟美术馆(常州美术馆)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购买公共服务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