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及应急保护对策

2020-03-03

技术与市场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温湿度考古

左 威

(西平县文物管理所,河南 驻马店 463900)

0 引言

文物是考古学和文物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是后期文物修护和考古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文物出土后,因环境突变,势必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一定影响,甚至腐蚀或破坏文物。因此,应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最大限度保证文物出土的完整性。

1 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应急保护的重要性

文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和记录,是现代人对中国璀璨历史文化研究的依据,是世界了解中国古文化的窗口。对于考古工作而言,现场发掘的目的不在于寻宝,而在于重视人类过往的珍贵历史。在发掘过程中,应注重文物保护,提高现场发掘的保护力度。文物保护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文物埋藏与保存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条件不同,在如何保存和保护文物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重视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问题,特别是对出土文物的影响。

目前,就技术层面来讲,还无法克服挖掘现场环境突变带来的损失,尤其是长期处于恒定封闭状态的文物,在缺氧条件下,文物埋藏环境中的各项因素也将处于恒定状态,如土壤酸碱度、压力、温湿度等。这种埋藏环境情况中文物受腐蚀的速度也会逐步下降,相当于起到了文物保护的效果。但是,经发掘之后,文物将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之下,此时文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将随之改变,不仅温湿度、光照等会发生改变,还会出现虫害、微生物等变化,若不采取应急措施,将会严重破坏文化。如榆次市猫儿岭古墓葬损毁事件、明代赵简王朱高燧的墓被挖毁等。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来之不易,在发掘过程中,应做好充足准备,做好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变化的准备,提高保护文物的意识,增强保护能力。

2 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主要破坏形式

2.1 环境中含氧量突增对出土文物的破坏

文物长期埋藏在缺氧的地下环境中,当发掘之后,所处环境含氧量将大幅增加,一般会对有机质或无机质类文物产生影响。例如有机类文物破坏中,常见的包括遇氧时,纤维素类文物中植物纤维会产生光催化氧化、光氧化、光敏氧化等现象,进而引发文物纤维断裂或老化。针对无机质类文物,在含氧量增加后,铁器、铜器等文物的腐蚀速率大大加快,将会在短时间内加深腐蚀程度。

2.2 环境温湿度变化对出土文物的破坏

考古发掘当中,温湿度变化是破坏出土文物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物发掘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挖掘,不仅要保证文物的完整性,还要保证文物不受环境变化影响。文物长期埋藏于地下,湿度相对较高,甚至长期浸泡在水中,当出土到达地面之后,空气内的湿度将瞬间减小,湿度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势必会破坏文物所处的环境,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当然,文物埋藏在地下是属于无光环境,在光的作用下,文物可能会产生光氧化、光敏氧化、光催化氧化等反应,常见的破坏形式包括木器漆开裂、起皮,或彩绘壁画颜色改变、或纤维类文物断裂及老化等。

2.3 微生物的存在对出土文物的破坏

文物未出土之前,长期与外界隔绝,处于无氧环境之下。当发掘出土之后,会接触到地面空气,势必会有微生物的产生,对有机质类文物而言,当文物上寄生此类有害微生物后,将会迅速繁殖,严重腐蚀文物,最终破坏文物。

3 应急保护对策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文物得以面世,给了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文明的更多机会,然而,在考古发掘现场由于环境突变,出土文物极易受到影响,甚至被破坏。针对这种问题,在发掘现场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应急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保护我们的历史。

3.1 完善考古发掘管理制度

一件文物的出土,涉及很多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微生物等,当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后,很可能会破坏文物原有的面貌,甚至会腐蚀文物,或造成毁灭性的情况。因此,在整个发掘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要严格把关,完善考古发掘管理制度。做好管理工作,规范发掘流程,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才能注重文物出土的每一个细节,将环境对文物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证文物出土后其原始面貌不会被破坏。只有遵守规定,严于律己,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项工作中,才能保证选择的保护方式最有效、最全面、最科学,才能减少破坏、避免破坏。

3.2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被大量用于考古发掘工作中。在文物发掘中,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准备工作,全面掌握文物的方位、特性,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如文物前期考察中,通过定位技术,如X射线荧光(X-ray fluorescence,XRF)光谱法,在不损坏文物的前提下,掌握文物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等,在整个挖掘中便可避免损坏文物完整性现象的出现。此外,根据文物特性,及时准备好真空的器皿、或氮气等惰性气体,或VO2(二氧化钒)温控智能薄膜等,从而阻碍文物和氧气等直接接触。针对那些长期存放在福尔马林保护下的文物,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好适当的盛放器皿,打造一个和文物未出土前类似的保存环境,尽可能减少出土后对文物的破坏。

3.3 培养专业化的考古人才

人是第一生产力,考古发掘工作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考古工作者坚持不懈,长期钻研。因此,培养一批专业考古人才,建立专业的考古团队事关重要。考古发掘工作长期在野外,工作环境恶劣,甚至还会受到出土文物等影响,因此,要求考古工作者必须掌握各项考古专业知识,专业过硬才能保障文物安全、自身安全,同时,还要培养其不怕苦、敢吃苦、勇担当的责任意识,要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将更多文化遗产完整地保留下来,持续充实人类的精神文明,向世人展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4 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逐步提高,在文化事业繁荣的新形势下,文物保护也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出土文物作为考古发掘的主体,蕴含着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与历史信息,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物质创造与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为了将历史信息进行有效传递,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或阻止出土文物受到现场环境突变的不利影响,尽可能保证出土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最大限度保护好出土文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温湿度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基于AT89C51的数字型蚕用温湿度计的设计
“考古”测一测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基于DSP的多路温湿度监测系统
基于温湿度控制的天气预测装置
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