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

2020-03-03何义珠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丽水西南革命

何义珠

(丽水学院图书与信息服务中心,浙江丽水323000)

丽水是浙江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革命资源丰富。目前,全市革命遗址数量有429 处,5 个县入选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一[1]。周恩来、刘英、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辈先烈缔造形成的“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新成员[2]。作为一个地域性的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 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文化与精神遗存,集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多领域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对今天丽水地区的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运用,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和精神层面,应在探索开展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3]、国情党史教育、典型宣传等实践中扩大运用,推动作为“两山”理念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的丽水红绿融合发展。

一、“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形成与提出

“浙西南革命精神” 是伴随着各种地方党组织、工农革命军、群众组织和革命政党组织的成立与革命活动的开展而形成的,是在1926 年冬至1949 年5 月的丽水革命战争阶段,革命历史人物从事革命活动,丽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共产党精神进行创造发展的革命精神。1927 年1 月浙西南地区最早的中共地方组织——中共遂昌支部建立,次年4 月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建立的第一支革命武装也在遂昌建立,称为遂昌工农革命军[4]。这些党的地方组织和革命武装队伍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在宣传革命主张、建立进步团体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的高涨。1930 年3 月,中共中央指派的胡公冕召集了浙南举行暴动的农民建立了红军游击总指挥部,缙云县南部和青田县的农民武装编入了该部,并在同年5 月列入红十三军,在浙西南开展的革命战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并引发了周边更多地区的农民武装起义[5]。1935 年,粟裕和刘英率领的浙西南挺进师在浙西南建立的革命根据地,由革命武装、革命政权、革命群众组织和革命政党组成[6]。挺进师在浙西南的活动,让浙西南成为了浙江抗战的大后方,又使作为中共浙江省委机关驻地的浙西南成为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新四军军部在浙江的一个重要工作地区。特别是通过抗日救亡工作,浙西南的中共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员人数从1937 年的1 219 人发展到了1940 年的4 888 人,中共处属特委下辖的7 个县委有6 个在浙西南的丽水。1949 年5 月浙西南全境解放。

浙西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长达23年之久的革命战争,覆盖了丽水九县(市、区)的城区和乡镇。为革命而牺牲的麻植、卢子敬、陈丹山、潘香凤、陈奕兰等革命英雄和宗孟平、黄富武、许信焜、张麒麟、杨干凡等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

“浙西南革命精神”虽然提出时间很短,但是它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国家层面的革命精神一样都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沂蒙精神、吕梁精神、红岩精神等以地域为载体的革命精神有同源性、同核性、同质性、同向性;比以人物为载体衍生而来的雷锋精神、刘胡兰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更立体、更全面。

二、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论维度

(一)理论取向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的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浙西南革命精神” 的理论取向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它的社会性、科学性、可行性、超越性的特征;二是它的中国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山理念、传统文化观等理论内容。

“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社会性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人民性。“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植根人民”内涵揭示了它的人民性。浙西南革命历程中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让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又显现了人民性。二是区域性。“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依据这个区域发生的革命事件、涉及的人物及相关的活动提炼而形成的,它与沂蒙精神、吕梁精神、红岩精神等其他区域形成的革命精神不能完全等同处理。三是文化性。“浙西南革命精神”是在被压迫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并以革命为主要方式进行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

从继承与发展的视角看,“浙西南革命精神”可以归纳成中国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精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传统文化观等理论内容。从内容线来看,“浙西南革命精神”完善丰富了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为以地域为载体的革命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与文化遗产,它无疑是丽水生态价值实现的指导理念;从时间线上看,“浙西南革命精神”先是在1926 年冬至1949 年5 月的丽水革命战争阶段成形,然后进入到改造与发展丽水地区的实践中去,决定了丽水红绿融合发展的生态价值转化的发展方向。

(二)理论价值

“浙西南革命精神”明确了浙西南革命历史在新中国成立进程中的地位,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是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念框架可以对丽水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科学解释,更是推动其未来发展的传统精神资源。由此可见,“浙西南革命精神”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时代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探索。从1927 年1 月浙西南第一个地方中共组织建立到1949 年5 月浙西南全境解放[7],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在浙西南地区的探索阶段,其显著特色就是以周恩来、粟裕、刘英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浙西南革命的具体实践,不断探索解决浙西南地区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适应发展问题。二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区域性科学总结。从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到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发展阶段的运用与扩展,“浙西南革命精神” 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完善,能为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在融合丽水红色文化、生态优势等方向上能发挥关键作用。三是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和实现“两山”转化的现实解决方案。地处浙西南的丽水不仅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区域。“浙西南革命精神”,能为“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提供民主化和参与式的区域治理的动力之源,能对实践“两山”转化提供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价值和习近平的美好生活的实践论价值。

三、“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实践维度

实践是“浙西南革命精神”作用于丽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而个体和组织的需要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逻辑起点和内在动因。毫无疑问,如果当下社会没有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需要,这个实践就会缺少动力和参与群体;而如果不发起这个实践,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需求则得不到满足。因此,本研究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这个理论置于实践的维度来进行考察,一方面是为革命精神进入群众日常生活搭建平台,推动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接续传承和融合创新;另一方面是探索“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与宣传的骨干队伍培育渠道,将丽水这个本土的精神财富与华侨文化、畲族文化、摄影文化结合,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学理化与大众化

“浙西南革命精神”既具有理论属性又具有实践属性,因此它在实践维度的探索需要建立在学理化与大众化兼顾的基础上。一是推动学界加强浙西南革命历史意义的研究,揭示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对浙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进步的影响。对浙西南革命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需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5 000 多年的政治史、文化史和思想史领域去把握,不能囿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 多年的斗争史,又不可限于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革命奋斗史[8]。而应该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指导“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学术研究,构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相连接的学术框架,以此去揭示其历史与现代发展趋势。二是学界、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组织机构建立研究与推广联盟。利用研究与推广联盟的集聚效应,发挥来自不同领域与机构的研究队伍、宣传资源的综合力量。一方面去创新“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培养形成一批浙西南革命精神研究、传播、推广运用的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发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宣讲人员的优势和社群媒体的传播渠道,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理论语言转化为地域性的通俗语言体系,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通俗化、大众化传播提供基本素材,以此去解决群众的需求点、疑难点,完成“浙西南革命精神”从外在规范向群众主体的内在化转化。三是全面深入研究和推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一个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的主体,它蕴含的内涵和社会价值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能与社会发展实现价值的发挥与转化。比如 “浙西南革命精神”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和实践。第一层面:国家(区域)竞争力。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竞争力,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文化和经济又是相互作用的方面。作为文化方面的资源,“浙西南革命精神”由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衍生而来的,同时又赋予了丽水践行“两山”理念、建设“丽水之赞”全国经济生态化样板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二层面:“浙西南革命精神” 内在的精神与物化的外延是丽水城市发展需要的信仰。“浙西南革命精神” 蕴含的时代意义、丽水本土元素和红色基因,有利于它多形式、多渠道地进入丽水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真实世界,促进他们在当下丽水绿色发展进程中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二)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1936 年,革命战争时期的毛泽东已经开始关注革命史料的收集与保护[9],习近平则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工作特别重视,并对浙西南革命遗址的挖掘和保护提出了要求[10]。如何将浙西南的革命遗址、革命史料、文物与互联网连接,将实物资源转化为数据资源,以共享的方式扩展其传播与发展空间是本文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社群的爆发式增长[11],单靠传统媒体、校园课堂或者影视作品已经无法完成“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它需要重新被发现,重新被作为一种文化自信的符号进行更广深的传播,而数字化、产业化是让它发挥自身资源禀赋的最佳路径。

1.内容的采集与整理加工

作为中共中央军委直属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重要活动地区的丽水,是浙江省唯一的所辖9个县(市、区)均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截至目前普查出革命遗址620 个,其中上报的革命遗址429 个,形成于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遗址分别占到总数的48.6%和30.5%。这些事实数据一方面说明丽水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的丰富,采集与整理的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丽水革命遗址因形成时间早引发的保护压力和推广利用的问题。由此可见,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重塑与保护推广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依托和保障。

鉴于丽水革命遗址分布范围广,涉及地点、人物、事件众多等特点,可以考虑以《浙江省革命遗址通览(丽水市)》为线索,结合实地调研和与革命根据地所在县史志办合作的方法,深入丽水9 县市区的主要革命根据地收集和整理丽水地区重要革命遗址文献文物资料,尤其是浙西南红军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各个战役和重要战斗资料,牺牲的革命人员的生平或故事,用于宣传革命战争的报纸和文章、宣传品及其内容,革命人员的日记和回忆、奖章,或苏维埃政府颁布的法令或文件、旗帜,烈士墓碑或缴获的纪念品、武器弹药等项目,并按会议文献、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档案资料、人物故事、图片、实物等类型进行分类,参照国家数字化加工规范形成条目清晰、内容齐全、规范的“元数据”,为存储和传递提供基础信息[12]。

2.基于数字化的开放式传播路径

将“浙西南革命精神”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数字化后建成的“元数据库”,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相关数据的集成并提供统一的信息搜索引擎,实现数字化资源平台的跨部门和区域的免费开放访问,尤其是为将这些数字化、分类化的资源引入社群和自媒体提供了基础。这种有统一标准的开放性数据库,让有需要的组织和个人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很大程度上能扩大“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比如对学者来说,研究“浙西南革命精神”能有更多更全面更便捷获取的研究素材,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推出更多有深度和分量的作品来补充完善现有的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又可以借学术成果的丰富与完善去推动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教育” 为主线的丽水红色文化产业化与精神化转化的实现。对社会普通大众而言,进入微信、微博等社群的“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相关文化产品,对他们能产生直接的吸引力,多样化呈现的内容对他们更有说服力,进而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更自觉地践行。

(三)再场景化消费

“浙西南革命精神”实践的实质就是要完成需求主体的参与性问题。换言之,就是通过再场景化,将这一精神理念直接镶嵌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图景中[13],不同地域社会与各种不同阶层和群体,通过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一个全面动态性的图景,而“浙西南革命精神”是这个动态图景中个体和集体表达信仰不可或缺的精神体系。再场景化是让“浙西南革命精神”在形成、传播、流变和发展的过程中,能与当时特定的人文生态环境融合,形成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组织与国家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系统。

只有再场景化“浙西南革命精神”,社会大众才能立体感知更物化和具象化的 “浙西南革命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才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人主动自觉参与。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再场景化有两个做法:一是对革命遗址、烈士故居等建筑空间保护修缮,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貌。让参观的群众能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浙西南革命战争的艰苦与我们当下美好生活的不易,激发他们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行动力。二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革命遗址、烈士故居、革命战役、革命人物、革命故事进行全景式还原。由于浙西南革命遗址数量大、分布点位多、遗址时间久、人地环境复杂、保护经费欠缺等突出问题,保护形势比较严峻,借助技术手段及时还原现场的保护方式就至关重要了。比如可以运用激光遥感、三维测绘、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通过开展无人机载激光遥感与数据测绘工作,完成革命遗址的三维数据、全景数据、视频数据等数字化采集,去形成原始航片、三维模型、全景360 影像等。一方面通过受众面比较广的网络社群媒介及时去发布这些成果,另一方面利用这些素材建设“浙西南革命精神”VR 虚拟现实体验馆,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佩戴各种高科技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革命体验,感受环境艰苦但积极向上的浙西南革命真实场景的虚拟世界。

“浙西南革命精神”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状考察,从理论维度还是实践维度的角度考虑,对学界从事研究和丽水地区开展革命精神践行活动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特别是在丽水谱写 “八八战略”新篇章和“两山”理念转化的现代发展进程中,使命自觉、行动自觉和为民自觉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能激发出更大的潜力。

猜你喜欢

丽水西南革命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丽水发现新物种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Country Driving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一路向西南——然乌湖、米堆冰川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