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析

2020-03-03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特色政治发展

尚 爽

(中共方城县委党校,河南 方城 473200)

党和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现实国情、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领导力

政治领导是政党在社会发展中为实现政党特定宗旨和目标,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具体情况而制定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方针政策,谋划并实施战略布局的过程。政治领导力是政治决策力和政治执行力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即是政治领导力的外在集中表现,政治领导力越强,政治决策力和政治执行力越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越现代化。政治领导力受政党性质、政党宗旨以及组织力和号召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二元属性的政党组织。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说,它是领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国家机构;从本质构成来说,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这个二元属性使中国共产党既能通过国家机构这一属性具备很好的政治决策力,创造出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又能通过先锋队组织这一属性获得强大的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并在此二元属性基础上升华出生生不息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政治决策力、政治执行力、影响感召力促使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领导力。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优秀的政治决策力

从国家治理层面来说,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是领导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国家机构。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其决策主要是把方向、谋大局的,是关系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智慧、政治决策力是国家治理体系能否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宏观来说,中国共产党是公党、团结之党、长期执政之党,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站在全局的角度,谋长远,顾大局,通过一届接着一届的努力,把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落到实处。从微观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是贤能治理,治理中国的政治团队始终是中华民族最优秀、最能干的政治家。这些领导人从为政一方到封疆大吏再到政治核心,有着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既能及时洞悉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又能深刻洞察民情、体会民意,既有谋篇布局的能力,也有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确保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契合瞬息万变的世情、始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提供治理体系的支撑。

(二)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优秀的政治决策力必须辅以强大的政治执行力。从本质构成来说,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组织,汇聚了各条战线众多的先进分子。与中国三角形塔式政权结构相反,党和国家宏观蓝图的实施是一个倒三角形架构,所有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都要依赖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数量众多的先进分子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执行力的关键。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9059.4万名,现有基层组织461.0万个,其中基层党委23.9万个,总支部29.9万个,支部407.2万个。这些数目庞大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遍及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机关、事业单位和公有制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蕴含了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和政治执行力,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贯彻执行,为更好发挥国家治理体系效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提供治理能力的保障。

(三)中国共产党具有生生不息的影响感召力

政治领导力除了要具备政治决策力、政治执行力之外,还必须具备有强大的影响感召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再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智慧性的决策,脱离了人民群众便会变成空中楼阁;再强大的执行力,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会变得乏力和不可持续。影响感召力切实反映出一个政党政治领导力的软实力,对政治领导力的发挥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影响感召力这一软实力,政治领导力就缺少了根和魂。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由党的二元属性衍伸而出并且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国家领导机构的性质使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党的初心和使命、宗旨目标和行为使它具有生生不息的向心力、感召力。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政治决策力、政治执行力以及生生不息的影响感召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领导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不只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它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价值目标、价值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引领力。

(一)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具有航向标和发动机双重功效。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九十八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历程证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一方面,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斧正我们前进的方向。东欧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一旦忘却共产主义理想,忘却共产党解放全人类的初心和使命,就必然偏离正确轨道,在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阴谋下不攻自破甚至轰然倒塌,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只有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守共产主义理想,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始终走在正确道路上。另一方面,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机。“两个必然”证明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但是,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的去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2],让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支持。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剥削和奴役现象,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在社会维度上,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人的维度上,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

1.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到那时,“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3],“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于全球第二,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依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沿边地区、贫困山区仍然存在不少贫困人口,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还没有实现,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也还没有改变,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只有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达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人是“完整的、自由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它包括人的能力的发展、个性的丰富、素质的提升以及社会关系的扩大等方面,是人不断超越自身,确证和实现自身本质的过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肯定了人的历史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这个价值目标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具体而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既需要物质财富基础又需要精神文化滋养,既需要政治民主又需要社会和谐,既需要经济发展又需要生态良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因此,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态文明,以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优秀的国家治理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原则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这一价值原则注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引领力。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同志的衡量一切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江泽民同志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再到习近平同志的“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始终一脉相承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原则。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力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力。

(一)科学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前提

立法解决的是有法可依问题,科学立法解决的是有良法可依问题。良法才能善治,立法不科学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立法不科学,不契合实际情况,会造成法律棚架于生活之上;立法不科学,不契合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或者法律工作自身规律,则会导致法律游离于实践之外,两者都会对国家治理体系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有序运行。可以说,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建立在科学立法的基础之上。因此,从国家治理体系层面来说,立法愈科学愈完备,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愈规范、愈完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完善立法体制、规范立法运作、强化立法解释、优化立法环境,摒除经验立法、政绩立法、封闭立法、主观立法,以科学立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序运行提供前提保障。

(二)严格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关键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科学立法解决的是国家治理体系是否优化的问题,而严格执法解决的则是国家治理能力是否强大的问题,法律的执行程度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而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法律的有效执行和实施。执法愈严格化、标准化、规范化、有效化,法律才能愈权威化,人民对于法律才会愈敬畏和信仰,法律的意义才能愈凸显,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才能更好发挥,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得到更好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加健康有序运行。由此,严格执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关键。

(三)公正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防线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司法机关具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等职能,当执法环节出现问题时,必须有相关机关或程序对其进行防控,司法机关就以其特定职能发挥作用。坚持公正司法,筑牢执法公正、行政公正的堤坝,用司法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最后一道防线为执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偏差行为纠偏,以“引领”作用和“保障”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是司法机关的重要职责。因此,公正司法是对司法机关最基本、最底线的要求,只有公正司法,才能够提高司法公信力,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防线。

(四)全民守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基础。卢梭曾经说过,法律最重要的在于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法律对公民的行为具有规范性、引领性、导向性、评价性,可以说,公民对于法律的认可度、敬畏度、信仰度、执行度是法律有效发挥作用的源泉,是法律实施度和生命力的根源,公民对法律愈认可、愈尊崇、愈信仰,法律的执行度就会愈高,法律就愈富于生命力和活力,法治社会的建设就会愈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基础就会愈牢固。由此,全民守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序运行的基础。

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利益推动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方面的,需要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利益推动力。

(一)人民对富裕物质生活的需要是经济建设的推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的基础型消费,而更加注重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更加重视消费的多样性和适配性,追求精致化的生活理念”[5]。富裕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要求有更高更稳定的收入、更为齐全的品类、更为丰富的选择,这就要求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6],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在健全分配方式的基础上提高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性收入,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性产品,以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来满足人民对富裕物质生活的需要。

(二)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推动力

“精神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7],精神文化需求是仅次于物质需求的另一个基础性需求,可以“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增长快、范围广、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6],确保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更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

(三)人民的政治诉求是政治建设的推动力

政治诉求主要体现为对民主、法治、参政、议政等的重视。政治诉求一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后才会迸发和展现出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政治层面的需求。人民要求有更为清廉、高效、透明、亲民的政府,有更为便捷的参政议政路径,有更为民主的政治生态,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以风清气正、廉洁高效、勤政为民、民主亲民的政治生态回应人民的诉求。

(四)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要是社会建设的推动力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的个体就必然离不开社会层面的需求。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重视,对共建、共治、共享的向往以及对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日益提上日程。公平、正义更多体现在民生事业上,共建、共治共享更多体现在社会治理上,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群众民生诉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6],创造出更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更为公正、便捷、可触及的发展平台,以更高质量的社会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健康、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需要。

(五)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已不仅限于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消费,也包括生态宜居的环境,要求有更安全的食物、更优美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6],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化的路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为优美的环境、更为良好的生态满足人们对生态宜居环境的需要。

五、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改革开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使中国经济获得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供了更好的出路、更广阔的空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一)改革注入发展活力

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的改革,不实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但是,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搞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也是死路一条。改革是活力之源,它不是极端的、简单的“破旧立新”,而是对旧有生产关系或者制度的改良、革新与完善,是在原有关系或体制下,对不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发展因素进行适当变革,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状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十多年的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适与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以改革为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来推动新一轮改革的继续;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始终坚守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保改革能够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二)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8]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我国外需从经济危机前的快速扩大转向相对疲软,发达国家的敌视和限制也使我们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加快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通过扩大自身开发来推动国外对我开放,为商品、资本、人才、技术等的相互流通开拓市场。但是,同时也要时刻注意把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6],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六、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引领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行为都是受一定的价值理念引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引领力。

(一)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这是因为,新发展理念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凸显的实际问题提出来的。创新发展旨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单纯加工的中国制造在廉价劳动力逐步丧失的情况下已越来越禁不起考验,以中国智造为代表的创新发展理念愈来愈受重视;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实现内外联动发展;共享发展主要是解决公平正义问题,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

(二)为谁发展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为谁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性是党的阶级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为了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人民群众的感受为衡量标准,不能单纯只追求指标、指数的攀升,而应该更为注重人民群众的切身体验,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共享发展理念还要求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健康,更稳步,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怎样发展

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怎样发展,即:高质高效、公平正义、开放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创新实现高质高效发展,“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中”[9],增强我国的创新力,提升经济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迈向产业链的高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坚持协调和共享实现公平正义发展,这就是不断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分配公平,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绿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摒弃只重物质财富损害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好自然生态,奠定人类永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坚持开放实现内外联通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引资、引技和引智的同时推动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利用好国外的资源、市场要素,为我国经济不断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领导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引领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利益推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引领力,这些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探寻这些显著优势和强大动力。有助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实践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焕发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特色政治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