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商业银行服务养老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20-03-03南京审计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金融服务养老赴苏北两县调研组
南京审计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金融服务养老”赴苏北两县调研组
(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死亡率在不断降低;同时,受“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中国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导致了人口严重老龄化。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都是中国的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 倍,从2011 年到2019 年,全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由1.8 亿人增加到2.5 亿人,比重由13.3%增至16.8%。如此迅猛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让中国比其他国家的老龄化问题更严重。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在老年人退出劳动舞台后,他们的生活保障以及养老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传统的养老体系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退休储蓄和“养儿防老”。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个人资源跨期配置需求。而作为金融机构核心的商业银行因具备跨期配置资源的特征,正好能够满足养老资源跨期配置的需求,所以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体系的构建十分重要。近些年,中国的金融服务养老体系正在兴起,但因推广程度不够,导致老年人对商业银行的养老服务了解不多,阻碍了商业银行服务养老的推行。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其资本雄厚,客户数量庞大,信用等级较高,所以,金融服务养老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同时,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国内经济下行、金融服务业加速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银行需要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形成新的“产融结合”模式,完成银行服务业的转型。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学术界等的普遍关注。早在2016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国家。因为这一问题不仅事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而且事关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能否始终保持稳定,所以,如何妥善解决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中央高层站在国家层面如此重视养老服务、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所未有。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又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服务养老产品主要在民政、社保、医疗卫生领域,而金融如何服务养老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调研组调查显示,苏北是发达省区中需要加快发展的地区。某两县是苏北地区中典型的既非落后地区又非发达地区,是需要加快发展的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龄化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其他地区一样,该两县的老龄化问题也非常突出,金融服务养老产品特别是银行服务养老产品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基于此,南京审计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金融服务养老”赴苏北两县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了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苏北两县老龄化情况及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品现状分析
(一)苏北两县老龄化及服务供给情况
据某县民政局统计,2018 年,该县人口107.0 万人,其中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有18.0 万人,占总人口的17.0%;预计到2022 年老年人口将会增长到20.0 万人,到2030 年将会增加到35.0 万人。如此快速的老龄化问题既为多渠道的解决提出了挑战,又为金融服务养老带来了机遇。为满足金融服务养老的需要,银行主要为养老提供存款、贷款服务,养老投资基金服务和养老金发放服务,受资金周转和盈利的影响,不仅服务的内容较为单一,而且也没有很好的服务保证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但对应的养老服务方面的供给却相对滞后,尤其在养老资金、土地、人才的供给方面问题较多。资金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市场不发达,个人投资养老产业意愿不强,这导致大部分养老产业的资金是由政府出资。土地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土地需求越来越大,土地价格也在不停地攀升,这造成“土地贵、土地少、买地难”的现状,很多养老院出现了“买不起地、拿不到地”的情况。人才方面,个人养老服务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前景广阔,但同时既懂养老服务又懂金融的专业性的养老服务人才却很紧缺,某县民政局和当地养老机构都存在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制约了当地金融服务养老的发展。
2018 年,另一县总人口113.3 万人,其中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大约有19.8 万人,占总人口的17.5%。该县人口老龄化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上最近几年农村精壮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造成了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首先,由于社会养老中心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缺失,导致这些空巢老人只能在家养老,这使得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金融服务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由于政府对金融服务养老的重视程度不够、扶持养老力度不大、养老宣传工作不足,使得老年人对金融服务养老几乎不甚了解。再次,金融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与需求相比相差较远。
(二)某县农商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某支行服务养老产品情况
2018年,某县农商银行拥有60岁及以上的客户19.9 万户,占其总客户的19.4%;中老年人存款总额达到27.5 亿元,占存款总额的38.8%。从老年客户人数占比和存款占比来看,该银行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在老年客户市场更受欢迎,在发展商业银行服务养老方面潜力更大。但是,该银行的老年客户大部分为农户,收入微薄,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务农和国家提供的农业保险。据统计,该县老年人人均储蓄为1.4万元,这也表明了农村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收入低的特点。由于缺乏相应的金融知识,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理财产品缺乏理性的认知,对于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品的接受程度较低。少数进入金融市场、参与养老投资的老年人都会选择个人银行定期储蓄、商业养老保险等风险低、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该银行未开展国外较为流行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为养老院建设提供的贷款资金也极其有限。老年人很少进行养老资金与养老资产的证券、信托和基金投资。
虽然中国的政府养老金和企业职业年金发展相对较好,但是个人养老储蓄计划却远远落后,这就造成了大多数老年人特别依赖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农业银行某县支行积极发挥优势,推进个人养老储蓄计划发展,其中该行大力推行农银人寿,爱永恒、实时富、财富安享这三款银行服务养老的产品受到好评。但总的来看,与上述农商银行类似,也都未开展国外较为流行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这远远不能满足某县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养老服务需要。
(三)加快商业银行服务养老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多,但是目前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却不多。已成立的4000多只基金中有一些养老主题基金带有养老字样,未来可以朝着养老型基金变更。截至2016 年年底,全国市场上共有9家基金公司发行了13种养老主题的公募基金;养老信托刚刚起步,只有中信信托和外贸信托等公司的数个产品[1]。到2019 年末,全国市场上共有14 只养老目标基金和9 只养老主题基金;最近几年养老信托的发展变化不大。由于市场上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产品不足,老年人对金融知识的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加上对养老金融产品监管不足,这导致一些打着金融养老旗号的非法集资活动频繁出现,使老年人的财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同时,这也使老年人越来越畏惧金融养老产品。而商业银行有客户量大、分布广、营业和服务网点遍布城乡这些特点,所以,他们在获取客户养老需求信息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又因为商业银行具备自身信誉很高、理财专业人才济济、操作规范、资产雄厚等优势,使很多老年人愿意接受商业银行为他们提供的金融养老服务产品。因此,如果商业银行不能积极地提供养老服务,不能快速地进行战略转型,这会导致金融服务养老成为空谈,其自身的业务也会受到限制。
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养老体系有助于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以其资金雄厚和管理专业化的优势可以为养老服务链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可以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疗服务机构等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资产组合计划、养老基金。商业银行还可以为养老实体企业、养老上下游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避免这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财务危机等风险,这有利于养老问题的解决。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养老体系有助于养老资金的配置。作为大型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有着很强的市场资源配置作用,而金融服务养老产业是半公益性的金融产业,它有着普惠金融、维持社会稳定的特点;商业银行利用其资源配置的功能来支持养老服务产业,可以优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发挥其稳定剂、润滑剂的作用,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有这些都表明,加快商业银行服务养老非常紧迫。
三、商业银行服务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对银行服务养老业务的影响
经过了几千年传统观念的熏陶,中国居民普遍存在“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新型的金融服务养老难以发展。国民的资产总额和养老储备意愿是决定养老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2]。“养老”在大多数中年人眼中很遥远,他们不愿意去建立自己的养老账户。自从2007 年楼市迅速发展之后,中国居民家庭更愿意将资金主要投资在房产等有升值空间的实物资产之中,只有少数具备金融知识的居民才愿意投资一些包括养老资产在内的金融资产;专项养老金融需求严重不足,而需求不足也抑制了商业银行专项养老产品的供给。如今,大部分老年人的收入较低,收入来源单一,养老支出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有的老年人的养老支出已经大于其年收入。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没有及早地建立自己专门的养老账户、没有提前做好养老规划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不愿提前准备养老或者受到“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居民对养老金融普遍不感兴趣,对于这类金融知识更不愿意去了解。他们宁愿将自有资金存入银行获取低风险的低回报,也不愿意去投资有较大风险但有较高回报的养老金融产品。这样就导致大量游资只能以银行储蓄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商业银行之中。这不仅降低了养老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能造成其贬值,降低储蓄—投资的转化率,使之阻碍经济的发展。据我们的调查,“养儿防老”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与养老院养老或社区养老的结合。不少养老机构缺少金融服务特别是银行服务的支持。这是当前银行服务养老难以顺利开展的首要问题。
(二)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业务模式与考核机制问题
商业银行服务养老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产品碎片化、业务模式零散化等[3]。随着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商业银行对养老服务也越来越重视,几乎所有银行都相继推出了相应的养老产品,同时也制定了对应的养老计划,如兴业银行为老年人提供的“安愉人生”专属理财服务。在确保获得一定收益且几乎没有风险的前提下,兴业银行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充分结合,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养老产品。但它们在不断拓展养老服务和抢占市场的同时却没能建立健全系统的金融服务养老组织架构。由于缺少系统的组织架构,没有形成专门的养老服务部门,导致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业务被分散于银行的其他部门之中,比如养老理财业务是由理财部门进行管理。相比于保险业,商业银行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发展滞后,如在个人养老保险方面,保险业设立了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保险业相对优于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没有设立独立的银行服务养老公司,导致了金融服务养老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出现了产品碎片化问题,又因为缺少专业人士对养老产品的集中开发与策划,造成了产品研发周期延长、成本增加,使金融服务养老难以大规模地开展,阻碍了银行服务养老的发展。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较,地方中小银行服务养老既具有贴近老年人的优势,又具有抗风险能力弱的劣势。商业银行服务养老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银行内部考核体系的限制。由于中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是采取一年一考核制,而一般的金融服务养老产品具有资本投入产出和业务经营周期长等特点,导致金融服务养老没有受到重视。同时,因为账户管理的排他性,所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前期为了抢占市场,商业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由于投资周期长势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所以很多高层管理者对金融服务养老产品开发缺少动力,阻碍了银行开展养老服务。这是当前银行服务养老规模不大的主要问题。
(三)商业银行服务养老业务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为了更好地解决老龄化问题,中国政府于2011年引入了金融服务养老的概念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国内金融服务养老的发展,鼓励金融养老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保护中老年养老投资者的利益。但是2013 年以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有的尚不明晰,对养老产业的界定模糊,进一步的细化配套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还存在不同级别、不同区域政策不一致的问题[4]。又因银行服务养老周期长、见效慢、盈利少,商业银行服务养老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有的银行认为养老是政府或个人的事。这些养老政策在银行提供服务方面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此外,政策的传导机制不通畅,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养老差异大。虽然政府推出了很多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养老,但是这些政策过于笼统,政策之间的衔接不够,导致商业银行服务养老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政策支持。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支持,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开发了很多养老金融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往往都是打着养老金融旗号的普通金融产品。它们的收益率略微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产品的合约期限一般较短,很难满足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对老年人获得便捷的银行服务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是当前银行服务养老难以获得保障的根本问题。
此外,各大商业银行总行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专项服务养老计划,使得各分行的养老产品差异较大,市场上关于养老的金融产品也是鱼龙混杂。这也加大了监管机构对养老产品的监管难度,导致了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权益受损的情况。
四、加快商业银行服务养老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银行服务养老知识的宣讲力度,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由于受“养儿防老”传统养老观念和一些以养老金融为幌子的非法集资活动的影响,老年人对金融服务养老或多或少都会排斥。商业银行的营业服务网点分布广,使得银行与居民的信息交流十分便捷,所以商业银行只要加强对老年人进行金融服务养老知识的宣讲并保证其信誉,商业银行服务养老就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又因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领头羊”,所以他们在推销养老服务产品的同时还应该定期开展金融安全与金融服务养老产品安全的讲座,增强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以防他们上当受骗。这样既能减少老年人的经济损失,又能加强老年人对商业银行服务养老的信任并由此积极参与其中。
社区养老模式在现今的社会越来越受老年人的喜爱,因为在社区养老既能享受安静惬意的养老环境,又能与同龄人生活在一起,使他们的生活不枯燥乏味。但是,社区养老的短板是缺少金融支持,也是商业银行容易忽视的领域,所以商业银行可以加强与社区养老院合作,定期派遣专业从业人员为社区内老年人进行养老金融知识的宣讲,在增强老年人的金融服务养老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丰富老年人的社区生活,使他们获得便利的金融服务。
(二)建立系统的商业银行养老服务组织框架并推出适合老年人所需要的产品
我们建议,商业银行先做好内部资源整合,及时建立起专业的银行服务养老部门,与银行其他部门分工合作,快速解决养老服务产品碎片化、针对性差、零散化等问题。具体来看,首先,商业银行的养老服务部门可以吸收专业人才来重新设计针对老年人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养老产品并制定对应的养老计划;其次,在大数据、金融科技等飞速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系统的养老服务产品研发平台,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风险偏好不同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产品的需求。在做好内部整合工作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做好外部资源的整合工作,以其银行信用作为基础,提供更多更好的养老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既可以通过跟企业合作,为企业年金提供账户管理、托管等,又可以给老年人做风险投资测评,为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养老服务产品,特别是他们既能够承受又十分需要的家庭养老金融产品[4]。
商业银行服务养老投入产出与经营周期长,而普通的金融产品往往跨期比较短,难以满足老年人长期养老的需求,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区别养老金融产品和普通金融产品,主要提供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首先,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在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应当需要充分发挥其贴近老年人的优势加快服务转型,加快创新步伐,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如开展“以租养老”模式,以房屋租金来支付养老院费用,银行可以和房屋中介合作,从房屋代管、租金代管等方面介入房屋养老市场[5]。其次,在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采取“以房养老”的金融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拥有退休金的同时还可享受一份充足的资金。再次,商业银行还应开展金融服务站,让那些喜欢在家养老的老年人能更加便利地享受服务,如他们可以在服务站里办小额贷款,购买商品、药品等。最后,商业银行需要推出养老银行卡,一方面将老年人频繁使用的银行卡绑定到养老银行卡上,解决卡种繁多导致老年人容易忘记带卡等问题,这样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使用该养老银行卡进行各种结算,从而提高老年人获得服务的水平。商业银行根据金融服务养老行业的特点,针对养老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进行金融支持,其中包括:为这些金融服务养老企业提供投资咨询和建议,还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资产托管、资金结算等业务,同时针对那些前景广阔、运营风险小、现金流相对稳定的企业,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宽贷款抵押品的范围,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来支持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政府进行政策引导,明确金融服务养老方向
目前,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基本确立。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属于国家主导;第二支柱的补充养老保险(即企业年金)由企业与员工自愿支付;第三支柱的个人储蓄性养老计划,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6]。虽然第一、第二支柱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所不足,但是有明确的政府政策作为导向,这两大支柱的发展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地减小;而以储蓄型养老计划为主的第三支柱尚缺少明确、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这就导致第三支柱的发展严重滞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基于此,我们建议,更新养老观念,摒弃养老服务是政府的事、商业银行要盈利和养老只有靠个人等观念,树立金融服务养老的理念;加快进行金融服务养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8],政府可以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对金融服务养老产业的扶持,比如政府规划出相应的养老专用土地,以解决老年人无地可居的情形;政府还可以为家庭养老资产提供多渠道的产品和投资服务,确保家庭养老投资行为的稳定性[9];可以建立起一个养老政策性银行,专门解决养老产业资金的供给问题[10-11];加强金融服务养老特别是商业银行服务养老的监管,实现银行服务养老监管的全覆盖。我们呼吁,加快金融服务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金融学又懂老年社会学等知识的专业人才。同时,商业银行可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商业银行服务养老市场状况,让相关部门能够真实、准确地了解市场情况,并制定相对应的措施,出台合理、合法、合规的政策。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对养老市场行情做调查研究,以便及时地获取养老市场的最新走向,方便其出台精准的金融服务养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