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时期爱德华·贝奈斯与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承认

2020-03-03

历史教学问题 2020年4期
关键词:捷克英国

宋 海 群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时有新国家或新政府出现。在新国家、新政府出现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国际法上的承认问题。政府承认是既存国家确认他国因革命或其他非宪法程序而产生的新政府具有代表其国家的正式资格,并表明愿意同它建立或继续保持正常关系的国家行为。①张爱宁:《国际法原理与案例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年,第124 页。政府更迭是引起政府承认的原因,但并非一切政府更迭都会引起政府的承认问题。只有违反既存宪法程序,成立新政府时才产生政府承认的问题。二战时期,随着纳粹法西斯国家不断对外侵略,欧洲先后出现了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卢森堡、挪威、比利时、荷兰、法国、希腊和南斯拉夫9 国流亡政府。它们陆续得到了英国的承认,其中既有过程较为顺利者,也含过程曲折者,捷流亡政府即属后者。令人感兴趣的是,英国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作为流亡政府总统的贝奈斯如何与英国斡旋?流亡政府获得承认后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笔者头脑中。经过笔者的多方检索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并未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国外学界在二战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的相关问题上著述较多,然而在流亡政府承认问题上尚未出现专门性成果,仅在以贝奈斯的流亡经历②代表作有R. H. Bruce Lockhart,“The Second Exile of Eduard Ben”,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28, No.70 (Nov., 1949), pp.39—59;Michael Dockrill,“The foreign office, Dr Eduard Benes and the Czechoslovak government-in-exile 1939—41”,Diplomacy & Statecraft, 08 April 2017, pp.701—718.及流亡政府如何开展抵抗活动为主题的论述中提及了英国对流亡政府的承认时间;③代表作有H. Gordon Skilling,“The Czechoslovak Struggle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in World War II”,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39, No.92 (Dec., 1960), pp.174—197;J. R,“Czechoslovakia during the War: I——The Policy of the Government in London”,Bulletin of International News, Vol.21, No.22(Oct. 28, 1944), pp.897—906; Eduard Beneš,“Czechoslovakia Plans for Peace”,Foreign Affairs, Vol. 23, No.1(Oct., 1944), pp.26—37.国内学界在捷克斯洛伐克整个国家历史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成果实为有限,更遑论专门探讨流亡政府如何获英承认的问题。①国内仅有胡凯璇在《捷克斯洛伐克抵抗运动研究(1938—1945)》一文(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8 年)和陈广嗣、姜琍合著的《列国志·捷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年)及姜琍撰写的《斯洛伐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年)中略有涉及英国承认流亡政府的时间,但都未具体论述承认的过程及影响。这种薄弱的研究现状促使笔者在此问题上作一尝试,英国外交档案中尚未得到学界充分利用的英-捷关系资料和二战时期贝奈斯与英美苏大国领导人间的书信与电报集的出版则为此工作奠定了基础。②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Czechoslovakia 1938—1941,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捷克斯洛伐克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一、贝奈斯承认要求提出的缘由与民族委员会的成立

贝奈斯要求英国承认捷流亡政府的缘由在于《慕尼黑协定》遭到纳粹德国的“撕毁”。作为英法对德绥靖政策的最大产物之一,1938 年9 月底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然而希特勒对此并不满足,他对捷克斯洛伐克仍抱有巨大的野心,妄图完全对它进行控制。因《慕尼黑协定》明确规定“在苏台德问题解决之后,英法两国负有保证捷克斯洛伐克新边界不受侵犯的义务”,③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1946,3d ser. Vol.II, London, p.627.为了避免英法干涉,希特勒利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之间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唆使斯洛伐克人约瑟夫·蒂索于1939 年3 月14 日成立受德国保护的斯洛伐克“独立国”,④约瑟夫·蒂索(1887—1947)为斯洛伐克第一位国家总统(1939—1945),二战期间他在斯洛伐克建立法西斯政权,跟随纳粹德国对外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他逃往国外,后被押解回国。1947 年4 月,他被判处死刑并被处决。从内部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后于16 日逼迫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灭亡之后,⑤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1938.11—1939.03)成立于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1918.10—1938.11)期间斯洛伐克自治国获得自治权,亦称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首任总统为哈查。总统埃米尔·哈查⑥埃米尔·哈查为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总统(1938.11—1939.03),1939 年3 月纳粹德国入侵肢解捷克斯洛伐克之后,任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总统(1939.03—1945.05),死于1945 年6 月。签署一份请求德国派兵保护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文件。⑦William Mahoney, The History of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Greenwood:Greenwood,2011, p.171.因此,希特勒应哈查的邀请“顺理成章”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既达到了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又避免了英法两国的干涉。英国以捷克斯洛伐克“自行”解体为由,拒绝履行保证捷克斯洛伐克安全的义务。

当时受制于诸多主客观因素的贝奈斯接受了《慕尼黑协定》,结果引起了众多捷克斯洛伐克人尤其斯洛伐克人的愤怒和猛烈抨击。处于人生低谷的贝奈斯被迫辞去总统并先后流亡至英美。当3 月中旬纳粹德国肢解、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消息传到身在美国的贝奈斯耳中时,他立即向英国发出照会:“鉴于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已严重违反了强加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慕尼黑协定》,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该协定无效并且之后所发生的政局更迭和边界变更均为非法和无效。”⑧Zbynék Zeman & Antonín Klimek,The Life of Edvard Beneš 1884—1948:Czechoslovakia in Peace and War,Oxford:Oxford Scholarship Online,2011,p.153.同时还宣布成立流亡政府并要求英国承认它与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政府具有法律连续性。⑨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政府迄自1918 年10 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诞生至1938 年11 月哈查经议会选举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

贝奈斯首次向英国提出承认要求在先,民族委员会(流亡政府前身)成立在后。民族委员会是纳粹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产物。1939 年3 月事件发生后,一些捷克斯洛伐克人为抵抗法西斯,先后逃亡到波兰、法国,随后在法国组建了军队。反法西斯人员在地域上的分散性和领导机构的缺失促使他们强烈希望能有合适的领导人在法国建立一个流亡政府。深受慕尼黑事件影响的贝奈斯虽遭到一些本国人的唾弃,但1939 年3 月纳粹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人原先对他的看法,也证实了当初贝奈斯认为世界大战终究会发生及捷克斯洛伐克不宜作无畏牺牲的判断的准确性,他的名声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另外他以前的同事英格尔将军和里普卡积极邀请他前往法国,在此背景下贝奈斯打算从英国前往法国讨论相关事宜。

要在法国创建捷流亡政府不得不面临两大障碍:一是法国的反对,作为慕尼黑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法国当局不愿正视甚至仇视贝奈斯,更不可能允许他在本国成立流亡政府。二是遭到捷克斯洛伐克原驻法大使、斯洛伐克人史蒂芬·奥斯基和流亡到法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前总理、斯洛伐克人米兰·霍扎的抵制。驻法大使身份的保留让奥斯基认为“辞去总统职位的贝奈斯已缺乏法律连续性,未向德国投降的他才应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才是组建流亡政府的正式代表”。①Berglund, Bruce Robert,“We Wish We Were Home”: The Czechoslovak Emigre Community in Britain, 1940—1945,PHD, University of Kansas, 1999, p.27.霍扎历来要求斯洛伐克脱离捷克斯洛伐克中央政府,建立属于斯洛伐克的国家,然而遭到贝奈斯的反对,由此霍扎极为仇视贝奈斯。

9 月1 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法国虽未抛弃绥靖政策,但不得不有所重视在法境内的捷克军队及其要求创建流亡政府的呼声,于是允许贝奈斯来法商谈相关事宜。10 月,法国、贝奈斯、奥斯基和霍扎三方围绕流亡政府的组建举行了多次正式和非正式会议。②Zbysek Brezina,The Czechoslovakia Democrat:The Life,Writing,and Politics of Hubert Ripka from 1918 to 1945,PHD, M.A,Boston University, 2000,p.185.谈判过程充满波折,法国与奥、霍两人刚开始态度强硬,后经里普卡和英格尔将军从中斡旋才做出一些让步,允许贝奈斯成立一个捷克军队领导机构——民族委员会。③民族委员会人员构成如下:贝奈斯(主席)、谢尔盖·英格尔、奥斯基、爱德华·奥塔拉塔、里普卡、杨·斯拉梅克、鲁道夫·维耶斯特,其中大多是捷克人,他们的个人简介及具体职务可参见H. Gordon Skilling,“The Czechoslovak Struggle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in World War II”,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39, No.92(Dec., 1960), pp.174-197.当年12 月,英国跟随法国承认“民族委员会有资格调遣在法境内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④Anita Prazmowska, Paul Preston,Micheal Partridge,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III-SeriesF,Europe,Vol.3,Poland, Czechosloakia and Hungary, January1940—December 1941(以下简作BDFA),Washington: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31.但未承认它为流亡政府。

二、一波二折:承认的过程

一般而言,一国对新政府的承认牵涉到政治、法律与外交多方面因素,从而决定了承认过程并非想像中的那么简单。根据承认国及被承认政府的具体情况,一国对新政府的承认可分为事实上的承认和法律上的承认两种方式。事实上的承认是一种非正式承认,一是它可以撤销,具有临时性和不稳定的性质;二是它表明承认国与被承认政府只发生业务关系,不建立全面正式的关系。⑤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79 页。法律上的承认指承认国给予新政府一种完全的正式承认。⑥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79 页。这种承认是永久、不可撤销的。两种承认方式可单独使用,也可并列递次使用。在递次使用的情况下,一般是事实上的承认在先,法律上的承认在后。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在于既存国家对新政府地位的巩固表示怀疑,或者囿于政治、法律上的考虑暂且不愿与之建立正式关系,但在事实上又有与之进行交往的必要,于是决定暂时在相对较窄的范围内与之发生关系。基于此,可知上文所述贝奈斯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是能获得英国法律上的承认。通过梳理贝奈斯与英国的交涉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英国对它的承认经历了事实上的承认和法律上的承认两个阶段。

(一)事实上的承认:捷民族委员会向捷临时政府的转变(1939.12—1940.7)

上文已述,英国承认了捷民族委员会,可并不意味着重视它,愿意与之发生正式的外交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纯粹是英国效仿法国的作法罢了。在1939 年12 月到1940 年4 月初这段时间,奉行不积极抵抗法西斯政策的英国漠视贝奈斯和民族委员会。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该阶段贝奈斯未与英国就流亡政府的承认问题进行交涉。4 月9 日,纳粹德国对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的进攻驱使英国人民抗德立场逐渐强硬。作为捷克民族中务实、讲究策略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奈斯认为:“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应该帮助我们恢复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机器并尽可能地承认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国际地位。”⑦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3.26日,贝奈斯向英国外交部副秘书长亚历山大·卡多根提议,“双方应开始讨论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承认之事”。⑧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4.据贝奈斯的个人文件集记载,“英国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取决于它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外人民政治地位的考虑和法国的立场”。①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4, p.75, p.75, p.77, p.75,p.86.5 月10 日,纳粹德国进攻低地国家,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岌岌可危。张伯伦因领导不力被迫辞职,丘吉尔接任,之后贝奈斯再次向英国提出承认要求。5 月15 日,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回复贝奈斯,“现在深入思考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的承认问题为时过早”。②BDFA, p.129, p.129, p.131.

从上述贝奈斯的表述和英国的态度来看,贝奈斯希望民族委员会能获得英国法律上的承认,双方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然而即使对贝奈斯较为友好的丘吉尔上台之后,英国仍明确拒绝贝奈斯的请求。

当时英国为何拒绝贝奈斯的要求?原因如下:第一,国际形势并未发展到迫使英国非承认捷流亡政府不可的地步。此时纳粹德国几乎已控制北欧和低地国家,并在法国境内与盟国鏖战,但形势并未严重到威胁了英国的国家安全,盟国军队仍能有效抵抗法西斯国家的攻击,对贝奈斯并无好感的英国在两者关系中掌握着主动权。第二,遵守国际法的需要。首先,1920 年捷克斯洛伐克宪法规定,唯一有权颁布法律的机构是国民议会,假如总统在流亡期间,无法召开国民议会,总统办公室可行使国民议会的职能,流亡政府的合法性来自流亡总统。③“The 1920 Constitution -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adoption of the first Czechoslovak Constitution”, 2010 年2 月25 日,https://www.vlada.cz/en/media-centrum/aktualne/constitution-1920-68721/,2010 年4 月13 日。事实上贝奈斯辞职在先,流亡在后,从宪法层面上他已不具备总统身份,这跟波兰、卢森堡、挪威等流亡政府有所区别。其次,经过议会选举为总统的哈查符合宪法规定,贝奈斯还对他表示祝贺,从这个层面上讲,贝奈斯默认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二共和国及哈查总统职位的合法性。另外,无论是哈查成为波西米亚—摩拉维保护国总统还是蒂索当选为斯洛伐克“独立国”总统,英国承认了他们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若答应贝奈斯的要求,则会给自身和其他国家带来一系列外交问题。第三,民族委员会具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从本质上而言,民族委员会仅为一个领导捷克军队的临时机构,部门不健全、职责不明晰,成员当中捷克族占多数,缺乏代表性,未能充分代表斯洛伐克族人民的利益。第四,受制于法国立场的影响。在认可贝奈斯及承认流亡政府的问题上,英国秉持与法国保持高度一致的原则,哈里法克斯明确表示“两国(法英)政府密切合作的态度尤为重要”。④BDFA, p.129, p.129, p.131.法国政府历来“反对承认民族委员会为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⑤BDFA, p.129, p.129, p.131.即使3 月20 日达拉第辞去总统职位,但他仍在雷诺政府的国防部和外交部任职,具有相当大的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此后法国在贝奈斯问题上的态度。

从5 月下旬开始,纳粹德国加强对法国的进攻,英法军队承受的压力日益增大,形势愈发严峻。这期间,在法境内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尤其空军在配合英法盟军抵抗法西斯尤其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6 月初,法国崩溃之势似乎无可避免。为了保存日后反抗法西斯的有生力量, 6 月18日,贝奈斯在给艾登的信中提到两点:一是“在法捷民族委员会会继续与英国并肩作战,转移在法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显得至关重要”;⑥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4, p.75, p.75, p.77, p.75,p.86.二是强调他不方便直接联系在法捷克军队,请求“艾登帮助他完成此事”。⑦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4, p.75, p.75, p.77, p.75,p.86.

不难看出,贝奈斯突出了民族委员会及其军队的重要性,同时也揭露了一个事实,即身在英国的贝奈斯跟民族委员会及其军队联系渠道受限,也可能暴露出在战争背景下民族委员会和贝奈斯在捷克军队面前的权威性不足。19 日,认识到捷克军队重要性的艾登在回信中向贝奈斯作出保证,“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你们的军队转移到英国”。⑧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4, p.75, p.75, p.77, p.75,p.86.最终在英国的帮助下,在法捷克军队大部分在法国崩溃之前转移到了英国。据贝奈斯估算,被转移的士兵当中包括1000 多名一流飞行员。⑨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4, p.75, p.75, p.77, p.75,p.86.刚到达英国的捷克空军被编入英国空军体制,受皇家空军指挥部统辖。⑩在英捷克斯洛伐克军队的具体情况可参阅Alan Clifford Brown,The Czechoslovak Air Force in Britain, 1940-1945,PHD,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1998.

法国灭亡后,抵抗法西斯的重担几乎全落在了英国身上。随着在英捷克军队重要性的日益凸显,贝奈斯的独立性和底气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他要求在英捷克军队单独建制,独立于英国军队;另一方面“军队成为他要求英国承认捷流亡政府的关键砝码”。⑪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p.74, p.75, p.75, p.77, p.75,p.86.6 月底至7 月初,贝奈斯与英国针对捷流亡政府的承认问题进行了讨论,7 月9 日贝奈斯致哈里法克斯的信表明,双方并未在捷流亡政府的法律连续性问题上达成共识,但英方允许贝奈斯在民族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临时政府。①在临时政府建立的过程中,设置国家委员会为临时议会,霍扎任主席;贝奈斯经议会选举当选为总统,任命拉美克为总理;设立内阁,成员共13 人,包括斯洛伐克人奥斯基,详情可参阅BDFA,p.132 以及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 Czechoslovakia 1938—1941, p.88.7 月9 日,哈里法克斯写信给贝奈斯,表示英国原则上承认了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21 日,丘吉尔在下院正式宣布了此项决定。

由上可见,贝奈斯几乎自始至终都要求英国在法律上承认民族委员会为流亡政府,主动权却始终掌握在英国手中,不过它的态度会随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适时调整。前期阶段囿于国际形势、国际法相关规定的考虑、法国的态度以及民族委员会自身的缺陷,英国的否决态度尤为坚决。后期,随着纳粹德国对自身威胁不断扩大以及流亡至英的捷克斯洛伐克空军军事价值的显现,英国才不得不改变以前对贝奈斯的轻视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予以他及民族委员会一定的政治合法性,使其为己所用,当然这种临时承认并未违反国际法的规定。

(二)法律上的承认:捷临时政府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转变(1940.7—1941.7)

英国承认民族委员会为临时政府只是它的权宜之计,主要目的是为了拉拢贝奈斯及其领导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协助自己反抗法西斯。虽然英国初步肯定了贝奈斯的政治地位,但这种承认是临时、非正式的,这从它任命布鲁斯·洛克哈特为英国驻捷政府联络官而非大使可见一斑,捷临时政府与当时波兰、荷兰等国流亡政府的国际地位不可相提并论。对于英国的作法,贝奈斯虽然表示接受,但并未满足,他在进一步改组临时政府内阁的同时,②改组后的内阁共有国家部、国务部、外交部、内政部、国防部、财政部、社会福利部,部长分别为奥斯基、费耶阿本德、杨·马萨里克、尤尔、英格尔、奥拉特塔、涅墨克,详情可参阅BDFA,p.136.加强与英国的沟通,以求获得英国法律上的承认。若要实现此目标,贝奈斯还需解决捷流亡政府的代表性问题,即捷流亡政府如何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各族人民尤其是斯洛伐克族的问题,换言之,即哈查政府不再是英国考虑的问题。

7 月25 日,在与哈里法克斯会谈中,贝奈斯首先感谢了英国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支持,然后提出两点看法:一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国人民正坚定不移地支持他反抗法西斯;二是认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对英国反法西斯事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从法国转移到英国的约1000 名飞行员积极协助英国军队在敦刻尔克撤退。上述谈话体现出贝奈斯与英国交涉时讲究原则和方法,对英国的感谢表达了自己的善意,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好感;强调自己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密切联系有助于证明他及临时政府的广泛代表性;突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数量及其贡献,有助于引起英国的重视。会谈结束之际,哈里法克斯非常高兴并对贝奈斯说:“我会及时将英国的决定转达给你并和你保持密切联系。”③BDFA,p.136,p.143, p.157,p.165, p.165.10月1 日,即《慕尼黑协定》签订的第二个周年纪念日,丘吉尔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声明,表达了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控诉了纳粹德国残酷统治,赞赏了捷克人民抵抗法西斯的勇气与意志,④详情可查阅BDFA, pp.142—143.最后宣布“我们拒绝承认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入侵,恢复捷克斯洛伐克的自由是我们战斗的主要目标之一……”⑤BDFA,p.136,p.143, p.157,p.165, p.165.丘吉尔的声明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但让后者误以为英国正式承认了流亡政府。贝奈斯随后要求洛克哈特证实此事。11 月11 日,洛克哈特根据哈里法克斯的指示告诉贝奈斯:“首相的声明应该完整地阅读,不能对其进行断章取义,”⑥BDFA,p.136,p.143, p.157,p.165, p.165.以此委婉否绝贝奈斯的要求,但可看出英国的态度相比以前更为积极。12 日,在国家委员会会议上,贝奈斯从两方面阐述英国正式承认流亡政府的重要性:一是强调流亡政府不是移民领导机构而是一个获得了国际社会承认的政府,得到了绝大多数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支持;二是声明“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牺牲,英国和法国不可能在1939 年对德战争中为波兰拿起武器”,⑦BDFA,p.136,p.143, p.157,p.165, p.165.认为“捷克斯洛伐克不会接受大国强加的任何条约”。⑧BDFA,p.136,p.143, p.157,p.165, p.165.洛克哈特将上述内容转达给了哈里法克斯,根据现有文献来看,英国未做出回复。

11 月下旬至12 月初的国际形势对贝奈斯愈发有利。11 月24 日,斯洛伐克“独立国”加入轴心国集团,跟随纳粹德国走向对外侵略的道路,这使它由英国原先承认的国家转变为积极打击的目标,客观上解除了英国在国际法上的顾虑,有利于推动它对捷临时政府的正式承认。12 月3 日,反对绥靖政策、同情贝奈斯的罗伯特·艾登接替哈里法克斯出任外交大臣。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增加了贝奈斯与英国斡旋的底气。1941 年4 月18 日,贝奈斯在备忘录中猛烈抨击了《慕尼黑协定》,认为“它是大国逼迫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签订的,就国际法而言,慕尼黑会议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任何政局变动都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①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我国人民视在伦敦的捷流亡政府为捷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真正代表”,②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要求英国“将捷流亡政府和总统视为《慕尼黑协定》签订前共和国政府及总统的继承者”。③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上述内容对洛克哈特产生了影响。4 月20 日,在写给艾登附有上述备忘录的信中,洛克哈特提出两点看法:一是“贝奈斯要求英国承认捷临时政府是每个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心声,临时政府与国内外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联系比目前任何其他流亡政府与其人民间的联系更为密切”,④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不管贝奈斯犯了什么错误,对于捷克人民来讲,他都是解放运动的国家象征”。⑤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5 月26 日,艾登写信给贝奈斯,表示“目前无法答应你的要求,因为假如现在英国承认了捷流亡政府,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哈查政府要么接受英国的决定,如此以来它会就被人赶下台;要么公开否认你,坚称他们是合法政府,德国人就会利用这点大肆宣传,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⑥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针对艾登的担忧,5 月28 日,贝奈斯写信给艾登进行解释,然而英国保持原来立场不变。7 月1日,英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对贝奈斯声称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连续性没有中断的主张仍持保留态度”。⑦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

苏德战争爆发后,贝奈斯充分意识到苏联是自己“抗衡”英国的重要砝码,于是积极加强与苏联的联系。6 月24 日,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驻莫斯科军事观察员皮卡将军致信苏联政府探讨新战争形势下苏捷合作的可能性。6 月29 日,苏联国家安全部人民委员贝利亚向皮卡提出了在苏联组建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方案。7 月8 日,苏联驻伦敦大使迈斯基向贝奈斯转达了如下内容:“(1)苏联的政治纲领包括一个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2)苏联不会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内政,其内部政权和结构将由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自己决定;(3)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希望派一名特使去苏联,苏联将乐意接待他;(4)苏联乐于帮助捷方在苏联组织捷克斯洛伐克军队,有可能的话,成立一个特别的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委员会协助苏方组织军队,唯一的条件是这些部队要服从红军的最高指挥。”⑧Edward Taborsky, President Edvard Ben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1938—1948, California: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81, p.144.

贝奈斯基本接受了迈斯基的建议,也提出了一些保留意见:“成立一个捷克斯洛伐克全国委员会协助苏方对于我来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因为我担心这种安排可能会在莫斯科建立一个由捷共控制的政府;在莫斯科的唯一官方代表必须是我们在那里的部长,军事事务只能通过一名捷克斯洛伐克高级军官来安排;希望你们再次接受费林格为捷克斯洛伐克驻苏大使。”⑨Edward Taborsky, President Edvard Ben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1938—1948, p.144.贝奈斯的保留意见关乎到捷流亡政府与捷共的关系。苏德战争爆发前,流亡至苏联的捷共极度仇视贝奈斯及其政府,认为是以贝奈斯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府出卖了国家。苏德战争后,苏联出于战争整体形势的考虑,在捷共与贝奈斯之间进行调和,暂时压制了捷共对贝奈斯的敌视态度,促使捷共做出让步,后来迈斯基赞同贝奈斯的意见并强调“费林格在苏联会受到热烈的欢迎”。⑩Edward Taborsky, President Edvard Ben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1938—1948, p.144.7 月16 日,苏联向贝奈斯提交了协定草案。7 月18 日,迈斯基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外交部长杨·马萨里克在协定上签字,费林格再次担任捷克斯洛伐克驻苏大使,这意味着苏捷外交关系的恢复。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这一举动表明苏联正式承认了捷临时政府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就在18 日当天,艾登在哈查政府并未辞职的前提下亲自通知杨·马萨里克:⑪杨·马萨里克为捷克斯洛伐克开国之父托马斯·马萨里克之子,曾在外交界工作,1925- 1938 年任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国大使,1941 年任流亡政府外交部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对其祖国广播的著名播音员。1945 年他随总统爱德华·贝奈斯回到布拉格后仍任外交部长。1948 年人民在布拉格外交部的一扇开着的窗户下面发现了他的尸体,死因不明。“英国承认捷临时政府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贝奈斯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具有其他流亡政府相同的国际地位。”⑫BDFA, p.286, p.287, p.287, p.283, p.284, p.289, p.293, pp.296—297.

英国的态度为何在半个月内发生变化?根据披露的英苏外交档案,发现它们并未对此问题有过交涉,但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可以推断出英国做出让步的原因即为了增强贝奈斯和捷临时政府的权威,防止捷克境内提前发生大规模起义。二战爆发前,捷共遵照共产国际的指示,推行不抵抗法西斯政策。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为了尽可能地打击法西斯,命令各国共产党积极在本国开展大规模游击活动。在此背景下,捷共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了诸多民族委员会,活动频繁,声望日增,具有超过贝奈斯及流亡政府在捷克人民心中的威望之势。然而,英国与贝奈斯坚决主张实行秘密袭击的抵抗方式。为了防止捷克境内游击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英国及时认清形势变化,承认捷流亡政府及贝奈斯,提高他们的权威以此领导国内人民。其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跟英国在军事上重视欧洲抵抗运动向政治上战略上重视欧洲抵抗运动转变的历史逻辑密切相关。

三、英国承认捷流亡政府的根本原因及其影响

相比在第一时间就承认丹麦、挪威等流亡政府的做法,英国对捷流亡政府的承认历时近两年,跨越两个阶段才完成。在这相对“漫长的承认”过程中,可以窥见英国对贝奈斯及其流亡政府的漠视态度。那么英国为何最终承认了捷流亡政府?各个阶段英国的承认原因并不完全一致,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希望捷流亡政府为己所用,当然英国态度转变的背后有国际形势的推动,这充分体现出英国政府务实灵活的外交政策。

当贝奈斯最初要求英国承认他创立的流亡政府时,英国的拒绝态度尤为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它受法国态度的影响,也跟贝奈斯与捷流亡政府自身的缺陷有关,还受制于国际法相关的规定。随着纳粹德国不断威胁英国的核心利益尤其当法西斯攻陷北欧、低地国家和法国的时候,英国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岌岌可危。这时贝奈斯及其民族委员会领导的军队特别是空军在帮助英国反击法西斯疯狂进攻中发挥了无法忽视的作用,英国才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临时承认了捷流亡政府,希冀以此满足贝奈斯的要求,拉拢他领导下的捷克军队协助自己。在第二阶段,贝奈斯继续与英国交涉,希望它承认捷流亡政府具有与其他流亡政府相同的国际地位。我们发现,这时英国拒绝贝奈斯要求的主要原因在于哈查政府的存在,假如承认了捷流亡政府,则不符合国际法的规定。战争形势的发展往往能够改变诸多国际事务的走向,这点对于捷流亡政府获英承认一事体现得尤为明显。苏德战争的爆发成为了贝奈斯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是英国最终承认捷流亡政府的助推器。随着苏捷关系的改善直至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式恢复,英国逐渐改变了对捷流亡政府的看法直至加以承认,希望它能维护战后英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地区的利益。

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未对捷流亡政府获英承认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根据笔者的理解,其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鼓舞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抵抗法西斯的斗志,推动了国内外捷克斯洛伐克抵抗运动的发展。在贝奈斯追求英国承认捷流亡政府的每个阶段,国内外一些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大都积极支持贝奈斯,希望能与其他亡国人民一样具有自己的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政府来领导抵抗运动。英国承认民族委员会为捷临时政府后,流亡在英的15000 名捷克人备受鼓舞,或进入工厂为盟军生产武器,或参军与英国人民一道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①详情可参阅Bruce R.Berglund, “We Wish We Were Home”:The Czechoslovak émigré Community in Britain 1940—1945,PHD, University of Kansas, 1999.1940 年10 月25 日,哈里法克斯与杨·马萨里克签署了双方的军事协议,协议就在英捷克军队的法律地位、武器装备、与英国军队的关系及捷克军队的经费筹措等问题达成了共识,进一步确立了在英捷克军队的独立地位,表明了英国对捷克人民的同情。25 日,贝奈斯通过广播向广大捷克人民发出声明:“英捷军事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鼓舞我国人民反抗纳粹德国的暴政,捷克军队与英国战友的合作会得到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钦佩。”②Milan Hauner, The Fall and Rise of A Nation:Czechoslovakia 1938—1941, p.103.1941 年7 月,在苏、英正式承认捷流亡政府之后,贝奈斯、流亡政府与捷共的关系得到较大的改善,为他们共同领导捷克人民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奠定了基础。9 月,捷流亡政府与捷共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革命委员会,还在捷境多个地方创建了一大批次级民族革命委员会,至1942 年3 月,仅在布拉格就建立了200 个类似机构,③罗志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抵抗运动》,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120 页。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全国爱国力量走向联合、组织民族斗争统一阵线的重大步骤之一。民族革命委员会建立后,各地武装抵抗愈发活跃,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纳粹德国及蒂索傀儡政权的统治基础。

第二,巩固甚至提升了捷流亡政府的国际地位。1940 年7 月,英国承认捷流亡政府后,这一行为在英联邦成员国及其他国家中产生了连环效应,8 月至10 月,先后有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埃及、波兰、挪威、比利时、荷兰、古巴、乌拉圭、玻利维亚等国相继对它予以承认,虽然这一承认只是临时的,但对于扩大它的国际声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正式承认对于被承认政府的积极影响更为深远,意味着承认国与新政府全面开展外交关系,表明承认国认为新政府在国际关系中是有关国家的代表,其行为在国际法上是有效的。①张爱宁:《国际法原理与案例解析》,第129 页。首先英国的正式承认为双方建交奠定基础。1941 年7 月18 日,英国正式承认捷流亡政府后,在第一时间同后者建立了外交关系,撤回原来的英驻捷联络官洛克哈特,改派英驻捷大使尼科尔斯。其次,作为国际法主体——捷流亡政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获得英国正式承认的两个月后,捷流亡政府受邀与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南斯拉夫、波兰、希腊、挪威和“自由法国”等流亡政府共同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讨论大西洋宪章的同盟国会议,标志着捷流亡政府正式成为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一员,具备了与其他流亡政府相同的国际地位。1943 年夏季,贝奈斯以总统的身份受邀前往美国、加拿大进行访问,与罗斯福总统等诸多政治家共商反法西斯事宜,跟新闻记者举行了多次会谈,在捷裔移民中发表演讲,对于扩大捷流亡政府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 论

作为二战时期最早倡导并支持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国家,英国对欧洲抵抗运动的政策具有积极性性与保守性两种特征。法国败降之后直至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抵抗运动在英国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几乎全部承担了支持欧洲抵抗法西斯的重任。英国出于扩大反法西斯队伍,减轻自身反法西斯压力的考虑,在贝奈斯多次提出承认要求的前提下,予以事实上的承认,希冀将捷流亡军队为己所用,这侧面反映了英国对欧抵抗运动政策积极的一面。后期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国际反法西斯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英国对欧抵抗运动的政策保守性逐渐显现,由原来积极抵抗法西斯向争夺战后欧洲势力转变,在捷克流亡政府承认问题上的态度转变则由苏联率先承认促成的。这意味着英国在法律上承认捷流亡政府是出于政治上而非军事上的考虑,保守性彰显无遗。对于贝奈斯而言,他知晓英国在捷流亡政府的保守立场,由此积极从传统盟国——苏联寻求支持,因受限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直至苏德战争的爆发才得以让它实现。当然贝奈斯与苏联的接近,包括积极要求恢复捷苏外交关系及1943年《捷苏友好、互助与战后合作条约》的签订,为战后捷克斯洛伐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捷克英国
英国的环保
捷克Helfštýn城堡重建
捷克阿莫斯小学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我的捷克朋友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红楼梦》年画在捷克
英国圣诞节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捷克总统选举有望引发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