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国异化消费的弊端及治理阐释

2020-03-03魏志祥张同建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主义消费

邓 健,陈 翔,魏志祥,张同建

(1.乐山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2.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3.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1 异化消费的内涵及在我国社会的萌芽

二战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了新的动向,开始从微观层面和社会生活中实施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中,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思想就是这种动向的代表之一。

生态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二十世纪中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审视和解读,目前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1976年,威廉·莱斯出版了《满足的极限》,试图用当代西方生态学的思想来修补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1]。1978年,本·阿格尔发展了莱斯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给予详细阐释。因此,威廉·莱斯和本·阿格尔是西方早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2]。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从“异化消费”的视角对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3]。异化消费的核心思想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偏离了正常的、必要的、合理的需求,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左右和控制,在消费中失去了自我;异化消费加大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更主要的是加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破坏了生态和谐,引发了生态危机;异化消费的泛滥不仅造成人类社会的倒退,也会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4]。

“异化”一词最早出现于霍布斯的《利维坦》中,后来黑格尔又进一步发展了异化理论,而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引申出异化,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5]。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人产生了全面的异化,劳动异化导致需求异化,需求异化导致消费异化,因为劳动异化导致人的主体性的丧失,需求异化使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消费异化导致生活领域的全面异化,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引发了生态危机[6]。

在异化、异化劳动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异化消费。“异化消费”一词最早出现在凡勃伦《有闲阶级》一书中,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其内涵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生态学家马尔库赛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说:“人们正是在自己所享用的商品中认出了自己,在自己的豪华别墅、高档汽车、名牌服装中发现了自己的灵魂。”马尔库塞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础上,从科技进步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了“虚假需求”这一极具洞察力的概念,从而破天荒地将异化现象引入到消费领域。马尔库塞[7]认为,“虚假需求”并非是人们生活所必备的需求,而是由特殊的社会利益个体或群体强加给人们的需求。

美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莱斯在《满足的极限》一书中认为,资本主义为了维护其统治的稳定性,通过对自然的掠夺向人们提供更多的商品,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莱斯[8]发现,在当代西方社会,一个醒目的变化就是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鼓励人们去消费、人们将消费作为幸福的基础。

加拿大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认为:“异化消费就是指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取商品消费的现象。”本·阿格尔[9]指出,异化消费不仅是生态危机的根源,也扭曲了人的消费心理,违背了真正的人性需求,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

法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安德烈·高兹[10]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将幸福等同于异化消费,将幸福寄托于异化消费,无节制无止境的异化消费必然引发各种生态危机;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类特殊的消费社会,工业生产不仅使人成为工作的奴隶,也使人沦为消费的机器。”在经济理性的主导下,生产者吹捧和刺激最大化的需求和消费,来获取丰厚利润,而消费者也将过量消费作为自己价值、地位、成就的象征。

德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埃里希·弗洛姆[11]认为:“从本质上看,异化消费是消费行为对消费自身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及对人的操纵和控制。”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体验,在这种奇特的体验中,人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导,无法感觉自己是个人世界的中心,无法感到自己是行动的创造者,却感到自己的行动和结果实现了对自己的主导。

美国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12]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存在着两重矛盾:第一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危机;第二重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不断积累、经济无限增长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在异化消费下,人类的消费行为由本原性的需求消费演变成了符号消费,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人类演变成商品的奴隶,堕落为消费工具[13]。当生产与消费呈现供过于求的问题时,为保证生产过剩的产品被社会所消耗,生产商与广告商会联合起来,用多种渠道进行刺激“需求”,使得消费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入人们的头脑[14]。

当前,异化消费对我国社会也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不仅诱发了各类生态危机,也威胁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姜少华、王光玲[15]认为,消费异化不仅腐蚀人们的灵魂,带来了普遍的变态消费心理,更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王欢、吴永忠[16]指出,异化消费不仅在发达和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在我国社会也逐渐严重起来,近年来更是屡见不鲜。美国生态学家布朗指出,有朝一日,如果中国的每个家庭都拥有一部汽车,或者部分家庭拥有两辆汽车,如同今天的美国一样,那么,全世界的石油供应也无法满足中国的需求,因为全世界的石油日产量是7 400万桶,而那时候的中国则需要8 000万桶[17]。

目前,在我国关于“异化消费”的研究中,大多局限于对异化消费理论价值的阐释,而在应用方面一直局促不前,不仅缺乏对异化消费内涵、形式、特征的探讨,也没有关注异化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危害,更没有提出异化消费治理的对策、路径和方案。可见,对异化消费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在我国尚处于低阶阶段。

2 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异化消费的弊端阐释

生态马克思主义致力于解决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缓解生态危机的威胁,而异化消费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点之一。同样,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滋生的异化消费及弊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存在,应引起我国社会的警醒。

第一,异化消费引发畸形的经济秩序。在当今世界,GDP被普遍奉为涅磐。如果在理性发展思维下,顺应自然界的演化规律,以民众的福利创造为标杆,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我国许多地区,对GDP的膜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缺乏常规理性,引发竭泽而渔式的畸形经济发展。为了增加GDP,一些地方政府不择手段,盲目刺激消费,引导过渡消费,不仅无端加快自然资源的损耗,也削弱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无论正统经济理论还是所谓新兴经济理论,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在追求社会福利增长时不仅忽略了幸福感,也忽略了生态保护,没有意识到异化消费和理性消费的区别。

第二,异化消费导致消费主体的道德缺失。消费的本意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异化消费的目标是从心理上补偿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报酬不足的劳动,致使消费行为背离了原来的宗旨,带来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社会倒退,这种现实就是消费道德的缺失,这与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文明体现于适度的消费方式,而消费方式又承载着文明的基因。在道德缺失下,消费沦为追求肉体感官快乐的病态社会行为,或者沦为逃避现实不幸和痛苦的避难所,以图在非正常的消费中寻找到自己的灵魂。人类需要服从自然界的生成规律,即感性存在,同时,还可以通过自我创造来超越现象世界,主宰自己的命运,即理性存在。消费行为需要在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之间寻找并达到均衡。

第三,异化消费刺激了奢靡的消费风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收入大幅度增长,极大地提高了消费水平并改进了消费质量,但是,也逐渐带来了奢靡消费的风尚,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我国国土并不广袤,可居住之地其实很狭隘。在持续三个世纪的全球性移民大潮中,我国并没有向外分流出多少人口,与欧洲不可比拟,导致目前众多的人口集聚于有限的土地。在人口密集、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即使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不宜在消费上苛求无度、疲于奔命,更不宜过多地仿效西方资源大国的消费模式,而应探索出适合于自身长久发展的消费之路。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我国社会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第四,异化消费抹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异化消费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甚至被抹杀,动摇了社会主义得以运行的基础。在异化消费中,人们所体验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快乐”,表面上舒适安逸,消费品丰富多彩,但人与商品的关系被完全颠倒。商品本来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但在异化消费下却是为了满足人的消费而存在。人们沦为商品的奴隶,忘却了自己的灵魂,助长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取向逐渐扭曲。随着消费的上升,人们不是感到充实,而是愈加空虚。核心价值观倡导人的精神淬炼,认为人的最高需求将满足于精神领域,只有在精神领域才能实现人的存在价值,指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将会导致价值迷失。可见,异化消费在思想、理念、行为上与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对异化消费的抑制也是对核心价值观的维护。

第五,异化消费加剧了我国社会的对立。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有一系列民生问题有待解决,其中,贫富差距是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据联合国历年公布的数据,我国贫富分化已经逼近联合国红色警戒线,远超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这当然不是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初衷,但在现阶段却存在着现实性、存在性和合理性。在异化消费前面,贫富悬殊很容易引发社会对立和动荡。一方是穷奢极欲的炫耀性、纵欲性、无度性消费,花天酒地、杯觥交错,而另一方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忧心、焦虑、疲于奔命,久而久之,社会风险将急剧上升。众所周知,在我国许多落后地区还存在着数千万贫困人口,即使在发达地区,也存在着成千上万低收入人群,异化消费的上升必然会引发社会性的心理失衡,诱发社会的分化,不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维护。

第六,异化消费诱发了生态风险和生态危机。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存在着负面影响,尤其在近一百年来近乎达到失控的境地。在常规消费下,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可以达到均衡性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但异化消费打破了这种均衡,导致自然界偏离了常规循环系统,入不敷出、不堪负重。异化消费加大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出,但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致使全球气温变暖,并引发各种灾难性气候,虽然在短期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在远期却为人类挖掘了生存陷阱。常规消费是不可避免的消费,人类可以节制自己的行为,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临界点,而在异化消费下,人类失去了理智,盲目打破这一理性临界点,不断诱发生态风险,加深生态危机,使生态安全失去了保障。因此,异化消费的抑制是生态风险治理的根本源头,且对于异化消费的诸多危害而言,生态危机为甚。

第七,消费异化引发了科技异化。在消费异化的驱动下,我国科技发展中出现了科技异化的迹象,且存在着燎原之势。科技异化,就是指科技进步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而仅仅满足于人类的短期利益需求,最终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损害了人类与自然的长远发展的现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科技进步都存在着异化倾向,而仅仅其中的部分科技成果具有科技异化的特征。但是,即使科技异化发生在小范围科技活动之中,也会为人类和自然界遗留无穷的隐患,因为科技异化存在着放大效应,这与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在许多场合,人们不仅默许了科技异化,甚至放纵了科技异化。一项急功近利的技术成果,明知道在生产转化中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损害,也不利于人们近期的生活与健康,或者为下一代的成长遗留祸殃,但是,由于商人的利欲熏心、政客的好大喜功、民众的明哲保身,这些异化性技术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生产与生活领域。

3 我国异化消费治理的必然性阐释

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资本的无限扩张给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其实,资本的无限扩张正是人性贪婪的外在表现。因此,从人的视角来看,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贪婪的人性。在资本驱动下,许多大规模毁坏生态资源的生产其实仅是满足人们的虚荣性、炫耀性、奢侈性需求。这些非生存式需求是人类进化的阑尾,反过来可能会通过生态恶化的形式引发人类社会的衰落和消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是模糊的。曾经崇尚的简朴、节约、内敛在逐渐消失,在经济压倒一切的大纛下,奢侈、豪华、虚荣随之而起。在一些人的理念中,金钱、财富、炫耀就是存在的唯一价值。这种生活和存在理念不仅有违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性的思想,也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模式,既不能仿效苏联东欧的政治体制,也不能追随欧美日的经济方式。如果强求美国的人均居住面积、日本的人均海产品消费量、西欧的人均汽车拥有量,即使中国的资源枯竭殆尽,也无法实现。

我国表面上地大物博,在人均上其实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一个半世纪以前,我国丢失了北方大片沃土,严重削弱了当前的资源供给能力。资源不仅可以约束生产、约束消费,更应该约束欲望,因为欲望引发了消费,消费引发了生产,生产引发了资源损耗。因此,欲望是资源损耗的源头。在既定的资源约束下,生产规模是有限度的,实际消费也是有限度的,唯有欲望是无限的。当无限的欲望对有限的消费与生产产生挤压时,合理的资源约束就会被打破,生态平衡不复存在,资源的过度损耗必将带来各式各样的生态灾害。在这里,引发生态灾害的欲望既可以是个体的私欲,因为私欲的汇集可以形成滚滚洪流;也可以是集体的超前欲望,如砸锅炼钢式的革命大跃进,对自然的破坏力更为令人震撼。

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与生态理性存在着很大的冲突。资本以利润为目标无限扩大、千方百计创造各种消费条件,诱引消费者进行非理性消费。消费理念处于浮躁状态,攀比与虚荣泛滥,全然不顾留给后代的资源日渐枯竭。在位者盲目追求政绩,庞大工程缺乏合理规划,上马下马如同儿戏,巨额资源无端损耗。在利润与虚荣的引导下,私欲心愈加膨胀,以奢侈滥用为荣,导致一幕幕丑恶交易在光天化日下达成。这些行为和现象与生态理性背道而驰,不仅损害了社会健康,也危害了生态环境。当然,由于公有制的约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境况远强于资本主义社会。

可见,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异化消费的治理和控制应作为我国一项制度,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宝,是实现“天人合一”的要件。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异化消费并没有得到警觉、控制和治理,反而被鼓吹和助长,应令国人沉思和反思。

4 我国异化消费治理路径阐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危机的蔓延,对异化消费的治理和控制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不加以控制,任期发展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难以挽救,重蹈西方资本主义迂回发展的覆辙。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成长的航标,一直处于发展状态,永不过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灵活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即使在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也受到推崇。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地阐释了商品拜物教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异化消费观的核心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异化消费观的前驱,异化消费理论是商品拜物教的变种。

第二,培养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内生动力,因此,我国正大力构建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但是,异化消费无助于我国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培育和优化,因为异化消费仅在短期内对消费需求存在着畸形的刺激,从长远看,不仅无助于提高有效消费需求,而且会给常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致使消极效应远远大于或超过积极效应。

第三,摒弃政府性异化消费。从霍布斯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异化”的研究主要针对于个体而言,并未涉及群体、机构和政府。然而,在我国当代经济体制下,政府性异化消费却大行其道,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政绩驱动下,在“为民造福”的幌子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大兴土木,缺乏对市政工程与公共工程生态性投入产出的合理论证,局限于个人仕途的险隘利益和地方经济的短期冒进,致使大面积、大范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更有甚者,后任官员上任后立即将前任官员在任期间的土木工程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再继任者又是如此反复,导致恶性循环。当前,政府部门狭隘的GDP考核模式也为这种政府性异化消费推波助澜。

第四,减缓异化性经济投入和经济刺激。经济投入是维持国民经济运行的前提,经济刺激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手段,但是,如果被异化色彩所熏染,将会导致非正常的经济增长、虚假的数字经济,导致经济沦为政治的奴隶,与社会福利的增长相脱离。多年来,房地产经济是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实施经济刺激的重要领域,大片古旧住宅区被拆迁,大块土地被征用,大群楼房拔地而起。诚然,房地产的繁荣改善了我国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了整体社会福利,但是,如果考虑到生态成本,这些福利的增长与投入规模的增长远不成正比。如果再考虑长期生态成本,甚至会形成负相关的尴尬后果。在我国嘲笑美国城市犹如大农村时,我们应当清醒,美国的GDP体现于保护环境的高科技领域。在我们惊诧于北欧国家牛车辘辘时,我们也应明白,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居民的幸福感远超我们。

第五,慎重汲取西方的消费思想。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世界大量的经济、管理、社会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些输入的理论中,蕴含着大量的异化消费思想、理念和行为。事实上,我国所推崇的许多消费理念只是西方社会上世纪中叶的产物,在现代西方社会早已被摒弃。但是,在当代中国,许多人不辨菽麦,盲目汲取西方社会早已废弃半个多世纪的消费价值观,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全球性生态保护的趋势下,西方消费思想也在返璞归真,已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第六,逐步引入和实施可持续消费思想。可持续消费,是联合国环境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能提供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生活质量,但同时耗费最少的自然资源、排放最少的环境垃圾、并使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产生最少的污染物,更重要的是,从不危及后代需求的消费。可持续消费是一种理性生态消费,目的在于,在不危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以环境损害为代价盲目地满足人们对物的贪欲。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许多与可持续消费背道而驰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在慢性扼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七,倡导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是一种高品质的共生消费,是新时期的一种理性消费,是维持人类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消费,是人类自我拯救的消费方式。在低碳消费理念的主导下,人们会自觉远离、抵制、摒弃各种荒诞的奢侈性、炫耀性、纵欲性、攀比性消费,不仅有有助于生态风险的防控,也有助于消费行为的人性回归。本世纪初,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面世,是低碳消费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低碳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消费领域的实现和体现,凝聚了崭新的生态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低碳消费的推进不仅仅是个体消费者的责任,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推进。

第八,克服经济理性、培育生态理性。在我国社会,经济理性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人仍然崇尚“越多越好”的原则,而生态理性却极为薄弱。在经济理性下,越来越多的人从经济活动领域被排挤出去,而职业精英担负越来越多的工作,致使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生态理性不仅符合人性的内在发展规律,也会使人们摆脱消费的约束,将注意力重新转向生产领域,加大对各类高端科技的探索,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当然,生态理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为生产而生产,并不是让人们放弃消费,而是主张转变“越多越好”的生活观念。在生态理性下,人们会发现,金钱并不能购买一切,而人生价值中最重要的部分恰恰是金钱无法购买的。这样,人们的生活境界达到一种新的高度,超越了当前狭隘、片面、庸俗的价值观念,深化了人类发展和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

第九,对资本的贪婪本性实施约束。实施资本运作、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本是无可厚非,但是,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抑制资本对利润的贪婪追求,预防资本对生态环境的过渡压榨。同时,更好警惕资本与权利的结合,这对生态环境有可能造成空前的毁坏。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在批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资本与权利的结合,认为政治是资本的附庸。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与权利的隐蔽性结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从权利的视角来看,这种结合存在着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为权利者追求政绩,从而攫取更大的权力;二是为权利者捞取巨额财富,实现私人资本的扩张。后一种资本运行方法更为微妙,权利者一般通过家族代理人的形式变相与资本结合。当然,对于与权利结合的资本而言,利润追逐的优势会更大,市场竞争力会更强。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新的“资本人格化”形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灾难性的,更加堂而皇之、无所顾忌。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主义消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40年消费流变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