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EPC 模式招标风险管理

2020-03-03

建筑与预算 2020年9期

何 致

(福州市城投建筑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7)

EPC 模式是指以业主委托形式开展的项目设计、采购、施工等项目建设工作,有利于各阶段工作、施工的合理衔接,因此,为了继续推进该模式的深化落实,工作者需要深入分析该模式下的招标风险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招投标风险,增强EPC 模式在城市基建项目运作中的优势效用。

1 风险分析管理

1.1 定性分析

在风险管理中,为了保障管理措施落实的准确性,管理者需要先针对EPC 模式下的招标活动进行风险分析,以便于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使项目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风险分析主要分为两种,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其中,定性分析又包含主观评价分析、专家调查分析、故障树分析这几种方法,管理者通过上述方法,能够准确地分析出各类招标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发生后对项目建设目标所带来的影响,为后续风险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定性分析中,主观评价分析法需要负责人组建一个由各个层面专家所组成的评估团队,借助专家们所掌握的隐性知识、经验等,为每种风险赋予相应的权重,然后再将权重相加,即可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专家调查法与主观评价分析法相似,相较于主观评价分析,专家调查法无需制定权重,仅依靠专家的头脑风暴、个人判断,来对各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而故障树法则需要分析者将项目中人们最不希望发生的问题列为顶事件,并以其为分析目标,找出该事件发生的所有直接原因,然后再依据直接原因找出间接原因以及中间事件,直到将所有源发事件追踪完毕为止。

1.2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之后的风险分析管理环节。在该环节中,工作者会将定性分析结果中排在前面、会对项目产生巨大影响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具体的依据。一般来说,定量分析主要分为AHP 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概率分析法、统计试验法。其中,AHP 分析法属于一种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其具有计算简单、结果清晰等优势,工作者需要针对重点风险事件,构建出层次结构或判断矩阵,然后再通过开展既定的结构、矩阵计算操作,来获得风险事件的量化结果。在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工作者需要根据模糊数学计算规则,先将每个因素进行单独评判,然后结合单独评判计算结果,对所有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判计算,这样即可得出综合性的风险量化结果。在概率分析法中,工作者需要根据各类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计算出其方差、数学期望等风险因素的量化特征。在统计试验法中,工作者可以直接应用基于统计理论编程出的软件,来直接进行风险模拟分析,并得出最终的风险因素量化结果,该方法的效率、准确度都比较高,因此在当前的风险定量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2 风险评估管理

2.1 风险矩阵

风险矩阵是一种风险评估管理中经常应用的结构性方法理论,具有效率高、潜在风险挖掘准确等优势,工作者通过将其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项目EPC模式下的投标风险管理中,能够有效应对复杂的项目风险因素分析,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在评估管理中,风险矩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可行性与项目需求的考察,可以使管理者更加清晰地辨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之后,工作者通过计算发生几率、评估风险影响,来制定风险等级,最后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美国ESC 采办工程小组的风险矩阵应用为例,其将风险划分为了三个等级、五个标准,并给出了各个等级和标准相应的定义,同时也为各标准赋予了发生概率特性,构建出了风险矩阵,然后再将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定性结果与标准矩阵进行对比,实现了风险的初步评估。

2.2 关键风险提炼

一般来说,完成风险的初步评估之后,工作者还要根据评估结构从各风险因素中提炼出最关键风险,保障后续决策结果的准确性。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个风险等级中都包含多个风险因素,因此,工作者需要应用投票理论,从风险矩阵中提炼出关键风险,完成深入的风险评估。在基于投票理论的关键风险提炼中,工作者要先设i 为风险因素、N 为既定等级包含风险总数量,结合Borda 序值,即可得出代数式:bi=∑(N-Rik),式中bi 为关键风险在既定标准行内排列序号,Rik表示风险i 在准则K 下的风险等级。而在矩阵内部,准则内容为k=2 表示风险概率、K=1 表示风险等级。之后,工作者即可通过计算风险的Borda 序值,得出关键风险。

2.3 综合评定法

综合评定法主要是指一种由结合风险矩阵、投票理论以及风险因素取值评定法组成的风险评估方法,工作者通过将该方法应用到风险评估管理中,能够得出更加精准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影响程度,增强EPC 模式投标风险管理效果。在综合评定法中,工作者可以基于风险矩阵分析结果,结合投票理论,将风险因素进行重新排序,然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再根据期望值公式,即期望值=1/6(4*最可能值+最乐观值+最悲观值),来进行定量评定,最终得出风险因素取值,实现风险的综合评定。但由于该方法需要组织10 名以上的专家,才能落实各项操作步骤,而对于城市基础建设项目来说,聚集10 名以上专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从目前来看,该项评定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但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

3 风险防控管理

3.1 规避法

在EPC 模式的投标风险管理中,工作者完成评估、分析环节后,还需要根据评估分析结果,为现有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落实风险防控管理。在此过程中,规避法在风险管理中主要应用于应对发生几率大、项目建设结果影响程度大的风险因素处理中,意在彻底断绝风险的来源,保障投标活动的效果。在规避法中,基于风险与机遇共存理论,进行风险规避很有可能会导致机遇的流失,因此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到风险因素出现的可能性,并且对其后果具有足够的把握。就目前来看,最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通常为放弃设计方案、技术、资源等操作,因此,在具体应用中,工作者只有针对一些风险防范成本过高、极有可能发生、会为项目带来极大损失的风险因素,才能采取该项措施,来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1]。

3.2 转嫁法

转嫁法是指在风险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但将其承担者转化为其他单位或个人的风险应对措施。通常情况下,该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内涵,即非保险转移与保险转移。其中保险转移是指向保险公司投保,而非保险转移则是承包或合作行为。在风险管理中,该方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EPC 模式下的承包行为中。但承包行为的主要目的并非降低风险发生几率或缓解风险出现后果,而是通过合同将风险损失转移给承包方,来消除或降低风险对自身的影响。一般来说,这种行为的实施需要满足两个大前提:第一,风险承担者必须获得相应报酬;第二,风险承担者应当最具该项风险的管理能力。基于此,在转嫁法视域下,风险防控管理措施主要有四种:即免责合同、保险、发包、出售[2]。

3.3 风险发生几率控制法

在风险防控管理中,风险发生几率控制主要是以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为切入点,来减少风险为项目带来的损失。在此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针对风险发生前、中、后这三个不同的风险管理阶段,来采取控制措施,实现风险防控管理。而从具体上来说,控制措施通常为采取合资、合作方式,来共同控制风险源、共同承担风险损失、共同享受收益,实现风险发生几率的控制,或者采用各类技术、操作,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减少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此外,管理者在应用该方法时应当注意,该方法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并且需要一定的落实成本[3]。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化解EPC 模式下的招标风险能够提升项目建设水平。在项目建设中,通过基于EPC 模式的招标风险管理可以深入分析风险因素的种类及其项目影响能力、增强风险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准确性、缓解投标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从而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