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的“咸平之治”与启示
2020-03-03薛存心
薛存心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北宋真宗赵恒在历史长河中是一位名气不大的皇帝,在人们的印象中也是一位没什么作为的皇帝,从小生活在深宫大院,性格较为懦弱,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既比不上久经沙场的伯父——太祖赵匡胤、父亲——太宗赵光义,又远逊于被金兵掳去北方的徽钦二帝的声名,更不能与光芒四射的臣下寇准相提并论,他只是史料记载的北宋第三任帝王而已。但历史还有它的另一方面,真实的赵恒却是在不经意间将北宋王朝推向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那就是“咸平之治”,因此也被历史学家看作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宋真宗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为宰相,注意节俭,政治较为安定,因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拥护,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机制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力比较强盛。宋真宗在北宋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开创了宋辽百年和平发展的局面。
一、体恤民情,休养生息
继位之初,宋真宗就注重了解民情,恤民免租,每逢民间有大灾大难或老百姓四处流浪之时,就减免百姓的税租让百姓得以生存、渡过难关。仅仅是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就有两次减免租税的情况发生。一次是四月全国范围内发生大面积的旱灾,宋真宗除了去白鹿山祈祷求雨外,还派使臣赴全国检查吏民拖欠政府的钱物情况,然后下令全部免除这些债务。另一次是在定州(今河北定州),因下冰雹造成庄稼受损严重,真宗派使臣给予定州百姓赈济和抚恤,并免除当年的租税。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至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又有四次减免租税的措施得以具体落实。
咸平二年(公元999 年)的十月,宋真宗下令免除澧州(今湖南澧县)蛮境内归业百姓的租税,同时下令设置福建路惠民仓,做好安抚百姓的赈济工作。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九月,宋真宗外出视察秋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沿途百姓看到他的仪仗后,竟自发地欢呼“万岁”。真宗皇帝在统治前期就这样树立了自己的“仁义天子”形象。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四月,宋真宗下诏陕西的百姓送往北方边境抗辽前线的粮草免税一半,并免除深州(今河北衡水市下辖县级市)、霸州(今河北霸州)等九州百姓的租税,同时恢复雄州(今河北雄县)的榷场。
景德元年(公元1004 年)四月,也就是“澶渊之盟”的前半年,宋真宗又因平息了溪蛮的战祸,再次免除了澧州石门县百姓两年的租税,让百姓很快恢复农业生产。得民心者得天下,宋真宗每年都直接把减免租税的好事给了百姓,百姓自然是感恩戴德,拥护这样的统治者。
二、笼络官吏,福利臣民
宋真宗利用减免租税获得了百姓的民心,而在处理君臣关系上也有其独到的高明之处。每逢过年过节,皇帝都要宴请群臣,既可以增进君臣之间的关系,让大臣感受到皇帝的关怀,又趁机播撒了浩荡皇恩。历朝皇帝都有此举措,宋真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即位不久,就在宰相吕端的家里宴请皇亲国戚、高官贵族等内朝近臣高官,并形成惯例。后来可能觉得不过瘾,遂扩大了宴请的范围,把主管财政的副职、主管审判的法官等也纳入进来。最后,干脆把负责监察的御史官员、开封府的外朝官员也诏了进来,几乎包括文武百官。宴请之外,真宗觉得皇恩还不够浩荡,于是下诏:吃完喝完之后再送些节日礼物,以示恩典,诸如伏日赐冰,立春赐春盘,重阳赐糕,过年时赐羊、酒、米、面等生活用品,真可谓是丰盛至极、花样繁多。
宋真宗除了让文武官员吃饱喝足外,觉得还需要让这些爱卿们休息好才能更好工作,于是规定:文武官员每年不但可休传统节假,而且新设伏日假,扩大私忌假,新创饯行假,为官府服役的工匠和军士也可以休旬假和节假。
从现有史料记载来看,宋真宗时期官员约有一万余人,此外还有数十万在各级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级武职人员及其家属。这部分官员和家属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尊重,对宋真宗还是很满意的,对大宋王朝也是支持的,尽管这是统治阶级有意而为之。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员俸禄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宋真宗能让数十万臣属享受到朝廷的“恩典”,也算是皇帝给臣民发放福利、笼络大臣官员的一种手段吧。
三、守成创新,走向繁荣
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必然会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宋真宗在位期间为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在土地制度上实行了奖励耕种的办法,使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铁制工具制作的进步,使土地数量又有了很大的增长;在全国范围内修建水利工程,使地方的灌溉系统有了很大发展;引入暹罗良种水稻,粮食产量又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措施使北宋初年的农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农民基本上都能安居乐业。
鼓励城市商业的发展。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很快,有很多城市作坊出现,使得城市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宋真宗时期的城市人口很多,仅在首都地区就有150 万人,开封更是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是见证国家繁荣的高效统计工具。宋真宗时期的全国人口较宋太宗时期增长了46%,户口增加416 万户,至1021 年北宋户口达到867万多户,人口已经突破一个亿,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宋真宗对于军事十分谨慎,史称“凡边事,必手诏诘难至反”。宋朝在真宗皇帝继位前,与北方的辽国之间已有多次较量,双方大体旗鼓相当,互有胜负。不过,从总体来看,大宋有由主动进攻转向被动防御的趋势。为了抵御辽国骑兵,宋真宗采用了开河渠、连运河、推方田、置屯田的办法以“隔限敌骑”,积粮备战,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在外交方面,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百年和平发展的稳定局面。当时的北宋非常富裕,宋朝的都城里,住着很多国家的商人,周边的一些藩国在看到宋朝的发达后,纷纷派遣使节到北宋朝拜。北宋在东南沿海设立贸易港口,派遣贸易船同非洲、阿拉伯地区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在文化方面,宋真宗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其亲自创作的《励学篇》,后来成了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
四、吏治建设,弊绝风清
“咸平之治”是在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出现的一个繁荣盛世。由于宋真宗勤于政事,逐步改良政治上的弊端,并且注重农业生产,减免了五代十国以来非常繁重的税赋,使得这一时期成为北宋年间少有的太平盛世。在这段时间内,北宋统治基础日益巩固,对外没有大的战乱,对内也没有发生大的动乱,使得国家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社会发展蒸蒸日上。而且这一时期官员贪污的现象也减少了,尤其与相距较近的唐朝、明朝相比,更是稀少。这与宋真宗的性格和理念有很大关系。
按照宋朝祖制,皇帝是不能随意杀士大夫的,再加上宋真宗原本就是一个性情中人,自然就会采取一些温和的政策教育官员大臣们如何做到廉洁自律。
首先,宋真宗从道德层面劝勉百官树立廉政理念。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 年)推出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即清心、奉公、修德、务实、明察、勤课、革弊。这七条虽然只有14 个字,但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清心,要克制欲望,平心待物,不急不躁,不以自己的喜怒爱恨而左右政事,更不以自己的欲望和想当然放弃原则,实施偏激行为。奉公,重民本,效忠皇业,处事公平,做人正直,理政不倚不偏,要自身廉洁。修德,要以德服人,以德化人,而不是借长官地位,以势压人。务实,讲究实际,不求奢华,以实干创业,以苦干成业,切莫贪图虚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看问题要抓实质,判诉讼要明察秋毫,不要苛捐杂税和刑罚不公。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善于解决群众所需,不可懒政无所作为。革弊,即坚持改革,努力革除一切落后的陈规陋习,祛除各种弊端,扬弃不适宜发展的制度、体制。
宋真宗即位之后,把全国分为15 路,各路的最高长官每年都要轮流向皇帝进行述职述廉,把一年的总结、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打算都说清楚。同时将“文武七条”等戒谕和对官员的考核条例印刷成册,让这些官员回去后传达给其他下属官员,或人手一册,或刻石昭示,以便遵照执行,时刻警示自己和后任官员。
其次,在制度层面上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宋真宗在颁布“文武七条”的同时,还建立了一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规定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正式官员保举,一个官员若发生贪污或职务犯罪,其上司和保举官员都要受到处罚,轻者贬职,重者削官。另外,还建立了官员的廉政档案,凡有贪污受贿者都要记录在案,在晋级或调动职务时,要向吏部主动申报自己曾犯过贪污罪,并不得随意更改姓名。这样的规定,一方面便于严密监管、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又杜绝了贪污腐败者上升的空间,避免再次腐败的发生。
在监察官员的选拔和渎职惩处方面,宋真宗还建立了一套严谨的制度,尤其是对监察官员的选任标准更加严格,要“鲠亮敢言”,廉洁无私,纠弹不避权贵,文化素质较高,从政经验丰富。同时,还特别实行官亲回避制度,规定宰相不得举荐御史,与宰相有亲嫌、同乡关系或为其下属者,又不得担任御史,防止宰相与御史结党营私。
宋真宗时,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又有严格的考核内容与回避制度。
宋真宗时代的官员“保举制”、御史“特任制”的建立与实施,无形中在体制上加强了官员的自律,也形成了上司官员、保举官员的监督,使官员的德行完全处于自律与他律的双重约束之下,从而为弊绝风清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以古为鉴,裨益历史
因为这些吏治和廉政举措,宋真宗和他的后来者们创造了一个政治清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宋王朝。无论在哪一个朝代,还是在哪一个国家,老百姓们最痛恨的都是官员的腐败问题。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家在整肃吏治方面肯定是颇有建树的,而一个反腐倡廉卓有成效的国家也绝对会是一个强大和谐的国家。
“观社会更替,明盛衰之理,乃有资于治”。封建君王认识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的道理,想通过苦口婆心教育规劝来引导朝廷命官安分守己,做清廉好官,以营造一个弊绝风清的社会环境,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他们这样做,虽然无法挽留一代王朝覆灭的命运,但他们把惩办和教育结合起来的一些做法,对现实反腐倡廉和干部队伍建设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官员保举制度更具有普世可复制价值,还是可以为今人借鉴的。
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以反腐倡廉为中心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加大惩处力度同时扎实有效地抓好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多读中国历史,从国史、党史的学习中掌握从政经验,汲取失败教训,提升自己的执政与反腐防变能力,完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久而不绝的腐败问题。我们回顾历史,以古为鉴,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