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操作防碰撞措施探讨
2020-03-03孙后法
孙后法
(徐州开放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0)
0 引言
在数控机床的操作中,经常会遇到碰撞问题,该类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机床的加工质量,还会威胁操作人员的安全,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应采取合理、科学的防碰撞措施。
1 三看、二要、一停
数控机床加工被概括成3大核心任务,分别为编程、对刀、自动加工。编程准确与否,选取的切削用量是否科学,对刀正确与否,均在自动加工中凸显出。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实施自动加工时,核心在于首件,即“首件试切加工”,主要是为找到失误要素。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应做到“三看二要一停”,以免出现碰撞,提高加工质量。
1.1 三看
1)一看程序。查看程序名准确与否。由于系统内部储存许多程序,故需要认真检查程序名。假如程序名不准确,需要将运行的程序再次调出,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被改正的程序名。检查程序段,如果屏幕上正在显示加工程序段,可查看程序段来明确语句准确与否,能否和目前加工工艺相似,通过查看程序段来确定加工目的能否和正在执行加工段的目的相符。假如刀位移动方向和程序段目的不符,需要立即暂停,进行复位,并立即退刀不与工件接触,然后找出原因[1]。
2)二看工件坐标。在屏幕上显示刀具机床的坐标,其中,工件坐标等 同于剩余值。在自动加工过程中,可以查看到工件的坐标值与剩余值。只不过,坐标值主要是工件所处位置,剩余值则是程序段目标点剩下的距离。
3)三看刀尖所处位置。关于数控机床的轮廓,即刀尖行走轨迹,查看刀尖位置也就是查看刀尖对应工件的位置。在加工期间,“三看”统一不变,特别是工件坐标与刀尖位置,必须一同查看,查看刀尖位置是否和工件坐标相符,而刀尖至工件的距离等同于显示的剩余值,在该种情况下,是否会出现碰撞工件事件,至关重要。假如刀尖位置和显示值不相等,应立马停止运行,紧接着复位、停车,最后退出工具,找出错误成因。
1.2 二要
1)一要单段运行。由于数控机床具备“SBL”运行功能,在运行阶段,每运行完一个程序段,须暂停加工。如果持续运行程序,应重新按下启动键,运行下一个程序段。借助单段运行,让操作员有充足时间检查程序、坐标以及查看刀尖时间,避免出现碰撞。尤其是换刀时,应密切关注车刀能否退到换刀点,能否和工件发生碰撞[2]。
2)二要低倍率。在数控机床的操作面板上,可以调节进给速度。低倍率是指在加工期间调整刀具的进给速度。关于GOO进给速度,主要以法纳克系统为例,在加工首件的过程中,因刀尖远离工件距离,一般将倍率设置为100%。当工具慢慢接触工件时,倍率设置为25%。控制刀具进给速度,方便操作人员对比刀尖位置和剩余值,避免出现碰撞。当G01进给时,首先应将倍率按钮调整至零位,并逐渐加快速度,查看刀具、工件表面等情况,便于随时随地控制倍率。特别是内孔加工,以免出现进刀或扎刀情况。
1.3 一停
“一停”是指在自动加工期间多次暂停。只有暂停,操作人员才有充足时间查看刀尖的位置,如果切屑落到刀具上,应立即暂停,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2 三点一线
“三点一线”是为明确加工路线的核心内容。“三点”总结为起刀点、轮廓点、轮廓终点。“一线”是指加工轮廓线。结合法纳克系统,以外轮廓加工为例,起刀点是指刀具切入加工起始点,编程过程中先从G00开始直至G01[3]。大多数操作人员应用G71、G73、G92指令时,因设置的起刀点不科学,致使刀具、工件被损坏,出现安全事故。因而,设置的起刀点应准确,至于起刀点不包含在工件毛坯范围内,通常情况下,X坐标应大于毛坯3 mm,Z坐标应超过毛坯端面的2 mm。若是毛坯尺寸的误差较大,应远离毛坯,避免刀具和工件出现碰撞。
1)轮廓起点应和G71、G73的P参数对应。在程序段中,只需标明X坐标,系统便自动默认Z坐标。在加工过程中,刀具需要在轮廓外下刀,而且处于垂直方向,否则会发出错误警报。而轮廓终点应和Q参数对应。要求点坐标等于毛坯直径,但不应超过X坐标,要不然运行G71循环指令时,会出现碰撞事件。其中,Z坐标始终处于轮廓线的左端。
2)轮廓起点与终点、起刀点间的关系。轮廓起点与终点Z向一右一左,和X向一下一上。起刀点始终不包含在毛坯范围内,X向和Z向持平,均超过轮廓起点和终点。不论何种数控系统或者切削循环,都应重视上述点的位置,详细进行分析,避免加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3)“一线”是指起点至终点的连线,采取GO1、G03指令,依照独立存在的几何要素制定出加工程序,即程序段。在制定加工程序期间,应运用较少程序段来加工零件,为简化程序,降低出现错误的概率,提高编程质量。但因数控车床装置具备直线、圆弧插补运算功能,程序段数主要由组成零件的几何要素来明确各条程序,此时,需要综合考虑制定程序段的原则。选取G指令,至于Z向应单向递增,在X向,通常采取G71加工循环,故轮廓线形状大多为单向递增。应用仿真程序查看G73,当然,不需要辨别凹腔,不管凹形的深度,只需一刀车出即可。假设采取尖刀,退刀的槽深度不应超过2 mm,或者直接进行加工;反之,应隔离凹腔,单独编程、选刀或者是加工。假如工件轮廓有直台阶,需要密切关注G73循环,通常Z向不需进行精加工,避免出现扎刀现象。假设对台阶的尺寸提出较高要求,应在轮廓编程中预留0.3 mm余量,并单独加工齐台阶,确保工件的精度满足要求。
3 一补三调
当输入程序后,需要明确刀具参数与工件坐标系。对刀时,避免因以下要素产生废品:①刀具的安装高度。若是安装过高或低,刀尖便不会对准工件的旋转中心。②试切测量误差,特别是内孔直径的测量。③参数输入期间出现的失误,比如将T1刀具参数输入至T2刀具的参数上。④切削用量选取不科学,工件表面较为粗糙。⑤编程过程中,输入的尺寸不合理。编程时,因直接输入尺寸,致使中间值偏大。⑥导轨出现问题。
“一补”是指对好刀,将X偏置值补偿让出的1 mm,至于Z向偏置通常不需让尺寸。在法纳克数控系统中,能借助显示屏幕补偿0.6 mm,当然,802C也能运用G158指令补偿让出尺寸,最后自动进行加工。
当“三调”首件加工结束以后,应精确测量台阶的尺寸,同时计算出差值,目的是为将其当成刀具偏置补偿依据;调整刀具参数,补回补偿数值。对于刀补参数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标好坐标数值,确保加工尺寸符合要求;然后,依照倍率调整情况,确定主轴速度、进给速度;最后,还应进行2~3次的加工循环,避免再次产生废品,还能确保加工质量。
4 结语
在数控车床的实训中,尤其是在编程方面,需要仔细阅读和编程方法相关的资料,在自动加工之前,通过数控系统,提高加工轮廓的准确性,同时修正编程中出现的问题,预防碰撞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