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活化途径之乡村体验教育近探究
2020-03-03管萍
管 萍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不断完善了“两山”理论、“传统村落本位”理论,党的十九大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新途径,这些都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乡村是蕴含文化最丰富的地区,乡村资源是乡村体验教育开展的前提,乡村体验教育是向乡村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乡村生活,在体验中升华对乡村的认知,传承乡村的内涵和价值[1]。传统村落是乡村的精品,也是珍贵的遗产资源,乡村体验教育是传统村落活化的有效手段。
一、乡村体验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
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农业观光、农家乐、采摘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作为旅游吸引物,在乡村旅游最初的发展阶段,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但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农家乐等旅游形式,游客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乡村的资源并没有深入挖掘出来,乡村的价值也没有呈现出来。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体验式的产品,体验式产品不是通过商品本身去触动游客的购买欲,而是隐藏在产品背后的精神和感受[2]。乡村耕作、养殖、传统手作、新鲜食材等是乡村特有的资源,都可以发展为体验型产品,进而延伸为体验型产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乡村旅游业态,是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目标。
(二)乡村附加价值提升的途径
乡村一直以来是农副产品的提供地,这是乡村给人们展示的它最本质、也是最基础的特质。乡村还提供了最具体验价值的产业——农业。如果说农家乐、农业采摘是乡村旅游的初级产品,那么通过非凡创意,将乡村资源的价值重新整合利用,把体验教育植入乡村旅游产品则是乡村旅游的高级产品。初级的农副产品带来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环境收益)是有限的,同样初级乡村旅游产品带来的收益也是有限的。乡村体验教育能提升乡村附加价值[3],扩大原有乡村市场客源,促进乡村的活化和再生,使乡村获得永续发展的动力。
(三)乡土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乡村旅游的主角是旅游者,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和农业之间的互动是乡村旅游体验的来源。传统的乡村游学、旅游产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把精心整合的知识点通过一次简单的体验活动灌输给游客,游客接收程度差,印象不深刻,也感受不到乡村文化的韵味,起不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游客能自觉传播乡土文化的前提是乡村旅游产品给他带来的深刻感受和体验,如果在感受和体验之余还能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不虚此行。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游客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推送活动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播着乡村文化,而且这种传承方式更直观可信、更有效果。
二、传统村落体验教育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因延续着古老的乡土文化而更具人文气息,相比一般乡村,传统村落是自然和人文体验教育绝佳的组合地。结合乡村体验教育活动类型,传统村落体验教育可从以下方面整合资源和课程,以此传播乡土文化、活化利用传统村落。
(一)农事体验教育
耕种和养殖是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乡村主要农事活动,也是过去经济的主要来源。依季节不同,耕作体验教育春季和夏秋季活动内容也不相同。春季传统旅游项目主要是爬山、赏桃花、拍照等。乡村体验教育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邀请游客参与和学习如插秧、播种、植苗、灌溉、施肥等活动,体验活动要提前设计相关课程,按照课程内容和要求教授相关种植技能,讲授种植原理。活动结束后,还可赠送相关蔬菜或花卉的种植幼苗和种植器皿,方便游客回家之后自行种植,把体验感延续下去。夏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可利用乡村丰富的植物资源设计体验教育内容,以采摘各类蔬果为例,采摘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教导游客如何认识、选购健康食材,甚至还可引入食品安全、粮食危机等概念,引导游客认识乡村的珍贵和农耕的生活智慧[4]。
养殖是乡村主要的副业,关于养殖的体验教育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各地可依据各自的资源和特色,设置宠物教室,与有宠物的家庭互动,通过交流学习、提供宠物护理、宠物食品等方式吸引游客,通过定期举办论坛活动形成长期合作,以此稳定客源。另一方面,还可学习加工制作畜产,如用牛奶制作奶油蛋糕、用猪肉制作各类香肠等。农事体验教育通常会与饮食体验教育链接,提供给游客完整的体验教育产品。
(二)传统手作体验教育
传统村落就是一个大型的展演馆,体验教育课程就是把乡村手作通过艺术化的加工呈现给游客。传统手作体验课程利用乡村特有的材质学习制作各类生活品和工艺品[5]。如可编制地席、编制篮筐、竹艺制作,甚至还可做手工雕刻、扎染、刺绣等,如同网络美食家李子柒一样,可以用竹子搭建凉亭,制作简易小家具,还可实践造纸、养蚕等工艺。完整的传统手作体验课程耗时相对较多,如能吸引到真正的爱好者,可延长游客在乡村的逗留时间,增加产业价值。同时,传统手作体验教育可结合传统村落民俗来设计产品,如与山西的剪纸、皮影戏、木板年画、面塑等结合,能唤起更多记忆,为传统手作保留了温度。目前传统手作体验教育可对接研学旅行团队、户外旅游爱好者、自驾车露营地等,扩大产品销路,实现传统村落振兴。
(三)乡土饮食体验教育
传统村落有得天独厚的食材优势,可以实现食材的“地产地销”,为体验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乡村饮食体验教育可就地选择新鲜食材,品尝地道纯正美食,还可亲手学习制作当地特色菜肴和传统美食,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满足感油然而生,而且这种体验教育还可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一日三餐,丰富家庭菜谱。饮食体验教育的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对食材的深加工。如盛产葡萄的乡村可设计学习如何自酿葡萄酒,畜牧业发达的乡村可设计学习制作牛肉干、奶茶等。西方的烹饪学校为满足游客的需要,通常会开设不同周期的短期培训课程,烹饪教育是国外美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食的发源地享受美食,品尝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体验出的乡土文化韵味更值得游客慢慢回味。
(四)户外游憩体验教育
乡村有广阔的自然场景,为喜欢户外运动、热衷健康养生的人群提供了天然的活动场地。户外游憩体验教育包括:搭建庇护所、攀树、徒步、拓展、骑马、皮划艇、晚间露营、BBQ 活动;还有一些健身体验活动如越野跑、山林散步、户外摄影;有资源的乡村还可开展高尔夫、滑草、制作稻草人比赛等。这些游憩活动有的是游客可以自行开展的,但如果能加入游憩体验教育的成分,游客就能得到专业的指导,玩得更尽兴,体验价值会更大。目前,户外游憩体验教育产业不断扩大,国内有些青少年营地建在乡村,营地教育课程中就有攀树、拓展、定向、露营、溯溪等体验教育内容,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
(五)传统文化体验教育
传统村落是文化体验教育的最佳场所。传统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传统村落承载的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为传统文化体验教育提供了一个活态和立体的文化传承样本[6]。
需要指出的是,体验教育发展路径很多,一个传统村落无需囊括各类体验教育活动,依自身优势和特色,选择其中一、二类即可,关键是要把体验教育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口碑,最终一定会争到客源。
三、传统村落体验教育发展支撑
(一)配套相关基础设施
作为“旅游+教育”的乡村体验教育是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作为一个新兴旅游发展业态,需要相关设施设备的配置。如乡土饮食体验教育需要食材的存储、操作、展示的空间和工具,而且空间最好有浓郁的乡土氛围设计感,环境的营造可增强旅游者的体验度。传统手作体验教育更是如此,各类生活品和工艺品的基础材料最好从对原始材质加工开始,力求展示手作的全过程。
(二)设计体验教育课程
游客体验度的好坏,或者说游客接收到的体验教育的愉悦程度会直接影响他的再次购买和推荐的热情。传统村落体验教育的课程设计最好请到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提供全程指导,专业教师的专业性素养会直接影响到体验教育活动的效果,关系到体验教育活动能否长远发展。以户外游憩体验教育为例,许多户外游憩体验活动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如拓展活动,专业的拓展培训师会关注到参与者的个人和团队的心理素质建设情况,在增强自信、磨练毅力、改善人际关系、启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等方面得到真正的提升,否则就会沦为一场游戏。还有些户外游憩活动,像攀岩、骑马等还要考虑活动的安全性,专业指导更是必不可少。除了师资外,体验教育课程的设计还应关注到参与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针对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体验教育课程,使参与者都能从课程设计当中体验到自己的乐趣。另外,精致化也是设计体验教育课程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这种精致包括设施设备,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精细,注重活动各环节的细节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三)创新旅游服务形态
体验经济时代,游客愿意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买单,这类模式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之下,旅游业的服务形态也需要创新,在原有服务形态的基础上,增加为体验服务的内容[7]。乡村体验教育承载观光、度假、教育、文化传播等的功能,其服务形态上也有别于传统旅游,要在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创新。首先服务形式的创新,传统旅游服务的内容主要放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上,只要帮助游客安排好活动行程的相关内容即可,但乡村体验教育则不同,它需要在安排好活动行程的基础上,更关注游客的体验感,服务形式上会更繁杂,细节化的东西会更多,服务要更加用心。其次是服务内容上的创新,体验教育不是简单的模式化的体验活动,而是增加了关于教育的内容,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植入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课程内容要有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