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的制度选择与创新
2020-03-03柳洲
柳 洲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4)
0 引言
2018年发生的中兴事件,由于严重“缺芯”,毫无应对之力的中兴公司,只能支付巨额罚款、重新改组公司和接受美国监管。2019年发生的华为事件,由于缺乏高端芯片、缺乏操作系统以及必要的产业技术生态系统,华为虽有“备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抗击美国政府的打压,但是随着美国的打压不断升级,遭受国家力量疯狂碾压的华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
中兴和华为事件表明,在国际竞争中,一家公司无论市场份额有多大、专利数量有多少,如果没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技术生态体系,终将处处受制于人。中兴和华为事件还表明,在大国博弈中,一个国家无论经济体量有多大,如果没有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就无法保证经济上的持续强大和政治上的全面强势。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一个国家的最大“命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要下大功夫。”[1]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在中美博弈进入高度白热化的背景下,我国亟须在短时间内突破发达国家积累几十年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但是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还是完全依靠政府的组织,抑或是其他模式?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 选择举国体制是历史的必然
1.1 应用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成功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所直接面对的一方面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全国资源,依靠各部门、各地方、各部队的大力协作,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196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在1964和1967年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1970年又成功地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送上了太空。“两弹一星”计划的胜利实现,铸就了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1992年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神舟五号飞船返回地面,意味着中国用了11年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奋力拼搏,掌握和突破大量关键技术,推动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还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的建设工程,并于2020年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套全面自主可控、技术一流、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其中,在北斗3号的建设过程中,共有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了研制和建设工作。正是依靠同舟共济和密切协作,我国才彻底打破了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实现了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的全面国产化。回顾历史,举国体制是创造国之重器、牢牢掌握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命门”的重要法宝。
1.2 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核心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多突破,与发达国家总体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但也走了一些弯路。以芯片为例,我国先后启动了1986年的“531”战略、1990年的“908”工程和1995年的“909”工程。其中,“908”工程虽然试图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但是,“908”工程(1微米)在海湾战争后曾引起一度重视,但直到1995年才正式批准立项,在犹豫不决中整整拖了5年。而此时,国际上已经处于0.05微米的销售高峰期[2]。1998年1月,“908”工程验收时,其0.9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生产工艺形成了月投6 000片6英寸硅片的生产能力。尽管“908”工程的实施使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水平从2~3微米提高到0.9微米,但已经错失了紧跟国际先进技术的时机。实际上,英特尔公司在1997年已经实现了0.25微米集成电路的量产,即“908”工程生产线建成之时就落后于国际主流技术三代[3]。在芯片产业快速更新换代的国际竞争环境下,近7年漫长的立项审批、技术引进和建设投产过程[4],意味着“908”工程并将失败,意味着传统计划经济的运行体制已不能适应全球科技创新步伐。
国家在已经意识到“908”工程存在的严重问题时,又在1995年迅速启动了“909”工程,并誓言“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半导体产业搞上去”。“909”工程吸取了“908”工程的教训,强调了市场导向,并与日本的NEC成立合资公司。虽然“909”工程使我国与国际的技术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由于在起步之际就缺乏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配套,其结果与预期目标仍然有一定差距。与此同时,在与NEC的合作中,我国只是简单的产品加工,并不掌握核心技术。“908”和“909”工程未能很好地实现预期目标,我国依然面临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引进国外设备、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弱等痼疾。虽然国家已经下了砸锅卖铁的决心,但是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不从产业技术的生态系统高度考虑问题,无论国家下多大的决心,也买不来关键核心技术。此后,工信部制定的《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实施若干从集成电路、软件、整机、系统到应用的“一条龙”专项,形成共生的产业生态链/价值链[5]。
1.3 举国体制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困境的必然选择
芯片的失败教训和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成功经验表明,唯有依靠与时俱进的举国体制、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国之重器,才能牢牢掌握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命门”。
核心技术的较量,实际上是产业技术体系的整体性比拼。由于我国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单纯依靠个别企业或科研机构在短时间内破解“卡脖子”技术,几乎不具有可行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于“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存在明显的市场失灵问题;在市场这只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只能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应用我国的制度优势破解“卡脖子”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1]这一法宝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生动实践就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2 基于国家治理的高度构建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2.1 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大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制度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地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要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6]举国体制是举国家之力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宝,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关于举国体制,既要善于运用这一法宝,又要将其因时而化,并赋予时代内涵。十八大之前,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被理解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管理科学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不再仅仅是国家创新体系框架中的一种制度安排(集聚全国之力、实现高效能创新的科技重大专项),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国家治理的高度,首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这一新型举国体制,是以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推动国家发展为最高目标,以现代化重大创新工程聚焦国家战略制高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的体制安排。
2.2 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绝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有效的市场,防范传统举国体制容易发生的科研攻关与经济脱节问题,导致举国体制的“政策失效”。加快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也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失灵问题,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引导和激励各类科技创新的主体,更加主动地开展体现国家意志的协同创新,破解以芯片为代表的“卡脖子”困境。
加快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统一的基础上,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起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当前,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如何切实发挥好我国的制度优势,以更有效的政策,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切实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一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要尽快下决心,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并组织全社会力量来推动[1]。另一方面,要以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抓手,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加快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还需要政府和相关单位进一步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其中,政府应当在宏观层面,针对产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梯次接续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系统布局;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出台能够激励协同创新的政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企业和科研单位应当摒弃短视思维,拓宽视野,进一步面向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全局,面向自身的长远发展,能够超前部署核心技术研发战略,制定协同创新方略和市场竞争策略。
3 结语
举国体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突破西方技术封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关、保障国家安全的制胜法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抓手。在新冠疫情发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举国体制,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这既体现了新型举国体制在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性,更意味着举国体制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