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红色金融史料,凝练经典教学案例
——对推进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03-03牛国良

经济师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红色

●牛国良 吕 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讲话为我们建立“大思政”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明确了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的目标和任务。

一言以概之,课程思政是指学校里所有非思政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使非思政课程承载思政任务,即“思政任务寓于非思政课程之中”。只有专业课程思政推进并落实,才能克服过去那种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把育人任务全交给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情形,实现专业课教师在教书中育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这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具体表现。“课程思政”最重要的生成路径之一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和元素。

笔者认为把“思政镶嵌在专业课中”,对于金融专业课程而言,是有优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不仅是武装斗争的历史也是经济斗争的历史。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这一口号就是对我党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双重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打土豪”需要通过武装斗争来完成,“分田地”是要搞土地革命,是一种经济斗争。毛泽东同志曾把当时的工作状态概括为扛起枪打仗,放下枪分田。红色金融在我党经济斗争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既是“枪杆子”武装暴动、军事斗争的历史,又是“笔杆子”宣传群众、动员群众、赤化中国的历史,也是“钱袋子”经济斗争、金融斗争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提出:“红军必须同时负起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的三位一体的任务。”三位一体就是对“枪杆子”“笔杆子”和“钱袋子”关系的精辟概括。中央苏区时期,我党的领导者们既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也深刻地认识到不分田地,就难以调动穷苦农民打土豪的积极性,同时也很清楚没有“钱袋子”支持,“枪杆子”也难以发挥威力并壮大。共产党在领导反国民党军事围剿斗争的同时,高度重视苏维埃政府控制区的经济建设,特别是红色金融建设。充分发挥红色金融在支持革命战争、发展苏区工农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巩固苏维埃政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红色金融为核心的财经战线为完成我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建立了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功勋。但是,在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在权威性的党史、军史和革命史出版物中,比较注重对军事战役和军事斗争过程和细节的回忆和记述,而对同一时期经济斗争和红色金融史实的回忆、记载、评论较少,论文和专著更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笔者认为总书记这段话为我们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指明了挖掘思政元素的路径。金融专业课程思政的优势就是充分挖掘散落在不同类型文献中红色金融的史料,形成红色金融经典教学案例。以经典案例分析、讨论的形式纳入到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通过红色金融案例有机融入专业课中,来强化思政元素。实现与显性思政课的密切配合,使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与显性的思政课同向同行,步调一致。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无缝对接。

挖掘红色金融案例作为思政元素来实施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具有的突出优点是,红色金融案例教学既能阐释金融原理又能实现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能保证专业课程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又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好育人作用。比较便于设计融入专业课程的节点,在一种潜在的、不易察觉的案例分析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便于克服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敲锣打鼓“转场”的表面热烈、实际生硬的尴尬,使学生专业知识、情感、思想同时自然升温,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要做好这一新的尝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基本概念,界定好史料选择的历史阶段

界定好史料选择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红色金融的理解和界定。笔者赞同“红色金融:历史的回顾与传承”课题组2 专家对红色金融的界定,即红色金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金融是指中国共产党创建以后,针对当时社会矛盾判断(三座大山),提出金融政策主张(驱逐杂钞劣币、减息、消灭高利贷)、建立金融组织、开展金融业务、培养金融人才等活动的总称。这个概念界定即解释了红色金融本质、内涵又严格规范了红色金融史料的搜寻的时间节点,很清楚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创建后到建国后1951 年底,1949 年10 月到1951 年底仍存在与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进行的金融斗争、经济斗争来稳定社会秩序,到1951 年底除西藏自治区和我国台湾省以及香港、澳门特区外,全国范围内货币已经统一,人民币成为我国唯一的合法货币。1951 年底以后不应再泛化称为红色金融。笔者认为红色金融应理解为白色恐怖大背景下我党武装割据下赤化过程中的金融,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发行和使用就完成了整体的金融赤化,我党已然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不应再泛化地使用“红色金融”这一特定概念。

二、把握好红色金融史料的搜集途径

由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在党史研究中对我党军事、政治斗争之外的货币金融斗争关注度不够,红色金融很多史料散落在我党我军在解放前主办的报刊中以及党史、金融史研究文献中、我党在不同革命时期军事、经济工作领导人回忆录或传记中和地方博物馆或专门博物馆的展品及资料中。

苏区时期(包括延续到长征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我党报刊有《红色中华》《斗争》《红星》《青年实话》,被誉为当时四大红色报刊;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重要的报刊有《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群众周刊》《八路军军政杂志》《晋察冀日报》《晋绥日报》《抗敌报》《抗战日报》《大众日报》;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重要的报刊有《东北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人民军队》《人民战士》《前线报》等。在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出版社合集出版了这些不同时期的重要报刊的影印版,有关影印版资料可以到国家图书馆去查找。

党史研究类资料来源有:《中共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当代中国史研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论性很强的权威期刊,对红色金融有争议史料可以借助于其权威文章加以甄别;通俗纪实性强的期刊主要有《党史纵横》《党史文苑》《党史博采》《苏区研究》《文史天地》《百年潮》《世纪桥》《中华魂》《同舟共进》等,其的突出特点是对于非专业研究者(如笔者是金融专业的教师,就是典型的非专业研究者)很适合,其中的材料也易于编写成案例;《党的文献》《中共党史资料》是党史文献资料类期刊围绕某个历史事件的专题史料,史实性很强,对回归、确认党史原貌具有极大的帮助。此部分资料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来完成期刊和文章搜寻。

在经济、金融史方面资料来源有:人民出版社1982 出版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文物出版社1982 出版的《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年出版的《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第一辑、第二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86 年、1991年出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年出版的《晋冀鲁豫边区货币史》以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年出版的《中国金融通史》等。《中国金融通史》是一部系统的阐述中国自古到今金融活动及其规律性的专业通史,全书自先秦至今按不同时期分为六卷本,是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和中国金融出版社的共同策划并支持下,经过专家们分头编撰,编委会严格审定下陆续问世的,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一部金融通史。从这些文献中可以找到有关红色金融系统的、权威的事件记述和数据。此部分资料电子版很少,又是很多年前出版的,很难再购买到,需要去有级别的图书馆去借阅。

要从不同的渠道把需要的红色金融的史料搜集、抽取、分拣出来,并进行分时期、分类整理是一项工作量很大并需要很强持续性的工作。值得高兴的是最近十年不仅在党史研究类和金融类期刊中有关红色金融的论文开始逐渐增多,而且亦有零星专著开始出版,同时,有关红色金融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也开始增多。不仅如此,更可喜的是首部有关红色金融家的电影《红色金融家——高捷成》于2019 年10 月31 日首映,电影是由冀南银行首任行长高捷成的家乡福建省中共芗城区委、芗城区人民政府投资拍摄,是首部红色金融人物传记院线。在专著方面亦有令人欣慰的变化,比如,2009 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洪荣昌主编的《红色票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票据文物收藏集锦》,2010 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莫小涛撰写的《从童工到红色银行家—莫钧涛的革命岁月》,2012 年人民出版社版出版了由何伟福著的《中国革命根据地票据研究》,由王信、王晓春撰写的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江西红色金融记忆》。这些可喜的变化,为红色金融案例编写两条腿走路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搜集挖掘史料同时,亦可以引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加快案例的编写。

三、设计好红色金融教学案例的编写思路

任何一个好的案例都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好的案例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但是案例所涉及的基本事实和数据应该准确、完整,红色金融案例更应如此。

红色金融案例可以按照三种不同方式来编写:一是按照不同革命时期的顺序来编写;二是按照红色金融著名人物小传来编写;三是按照金融专业的原理来编写。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写,就是按照党史学界形成共识的三个阶段分期编写,土地革命即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抗日战争即抗日根据地时期。解放战争即解放区时期,三个阶段合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时期或中国革命根据地时期。

按照红色金融著名人物小传来编写,可以精选出不同时期有突出贡献和特点红色金融人物,编写集人物、事件、贡献、轶事于一体的小传式案例,我党金融工作的重要和特点突出的红色金融人物有毛泽民、董必武、曹菊如、南汉宸、李六如、高捷成、黄亚光、曹根全、莫钧涛、谢里仁、成功、关学文、何松亭、陈文其等等,他们是不同革命时期、不同革命根据地红色金融的典型代表。这样编写有其优势,有的人物从事红色金融事业贯穿了不同历史时期,以人物为主线编写的案例更有历史纵深感,也能从中看到红色金融文化的传承,比如曹菊如就是一名贯穿全部革命时期的红色金融家,从中央苏区走到陕甘宁边区,最后走进北平。从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的处长到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最后成为新中国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行长、行长。

按照金融原理编写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理论模块,比如可分为货币制度,货币印制与发行、货币流通与回笼、货币流通规律、金融机构与业务、货币政策、反假币、筹资与融资、金融制度与法规等模块来组织史料进行案例编写。采用这种编写方法时首先要仔细斟酌案例材料与理论原理的对应性,案例材料对应理论原理应恰到好处又有讨论余地,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也不能简单地要求一一对应。这种编写方法的好处是更便于不同专业课程教师课堂教学时选用。

总之,不管用哪一种方式编写案例,尊重历史事实,坚持案例符合历史事实、论从史出,确认史料的权威性、真实性是首要的。在真实的基础上提升案例的生动性和精彩性。案例的生动性和精彩性恰恰是实施好这种特定模式课程思政的核心,是金融专业教师应该下功夫的地方。作为非史学研究者的金融专业教师核心功夫不在于发现史料和研究史料,而在于利用已有史料编撰出生动精彩的教学案例。专业教师需要逐渐锻炼把史料改写成剧本的本领。中国四大名著能够通读下来的人不多,但是当名著被说书人改编成故事就流传很广,现代社会名著被编剧写成剧本拍成电视剧后,少年儿童都可以广泛接受。可见说书人和编剧起得作用之大。在红色金融案例编写中金融专业教师就要起到说书人和编剧的作用。

四、使用好红色金融案例

案例教学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早已被中外高等教育的很多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笔者认为它尤其适用于培养医学、法律、工商管理、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但是,通过红色金融案例应用于金融专业教学,并通过这种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于金融专业教学应该说是一种新的大胆的尝试。新的尝试,还需要在多轮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积累经验,笔者认为一个总的原则应该是,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来选择红色金融案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具体环节、频次以及深度挖掘的程度并在使用中对案例进行调整和补充。

笔者以案例《扁担银行的货币发行》来加以说明。案例描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 年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第15 大队,该大队由原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毛泽民、钱希均、曹菊如、莫钧涛、任远志、曹根全、黄亚光、吕汉勋、刘建棠、章水柏等14 名工作人员、100 多名运输员和一个警卫连组成,100 多名运输员挑着100 多担原存放于国家秘密金库的黄金、银元以及硬币、成品半成品的纸币、纸币印刷设备及材料随军长征,苏维埃国家银行实际上是一个随军行动的“移动银行”,这个“移动银行”不用流量而是用扁担,后来很多人回忆撰文时称之为“扁担银行”。毛泽民担任该大队的政委,袁福清任大队长。

通道转兵、黎平会议后,为落实猴场会议精神即避敌锋芒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师,着力创建川黔边根据地,1935 年1 月7日红军攻下黔北重镇遵义。暂时摆脱了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这使中央红军有了休整喘息、补充给养的机会。在休整的同时,红军开始在遵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吸纳穷苦百姓参军,扩大红军队伍。期间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我党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更值得我们金融专业学生注意的是,从1 月7 日攻下遵义城到1 月19 日红军主动撤离,在短短的12 天内“扁担银行”完成了中外金融史上一个重大的创举,完成了苏维埃纸币发行、流通、兑换和回笼的整个过程。

红军进城前的遵义,是在王家烈军阀集团的黑暗统治下,王家烈集军阀、政客、奸商于一体,军阀集团欺行霸市、鱼肉百姓。贵州本省不产食盐,食盐都是从邻省四川采购,王家烈集团就垄断食盐进货和销售,导致遵义集市上的食盐价格奇高无比,当时遵义集市上一块银元(百姓俗称之一块大洋)可以买5 斤猪肉,一块银元却只能买到2.5 斤食盐,从这个比价就可以看出食盐价格多么不正常。这导致老百姓吃不起盐、吃不到盐,很多人因此得了大脖子病。红军进城后,严厉迅猛地打击欺行霸市的军阀和奸商,迅即缴获大军阀王家烈价值约几十万大洋的食盐。扁担银行行长毛泽民早有在遵义发行苏维埃纸币,补充红军给养的想法,但他最担心的是当地百姓不接受。有了大量食盐,这下好了。他决计利用食盐这个关系民生的重要物资推动苏维埃币的发行。将这批缴获的食盐以极低价格推向市场,规定购买食盐必须用苏维埃币(以下简称苏币)。毛泽民带领“扁担银行”员工在遵义城设立了多处苏币兑换点。老百姓即可用大洋以1比1 的比例兑换苏币,也可把手里用不了的苏币随时兑换成大洋。百姓和市场交易接纳了苏币,红军官兵也就可以拿着发放的苏币津贴在市场上购买给养和生活用品。因为有最硬的物资食盐作为后盾,又有充足的大洋作为准备金。苏币显示出极其良好的信用,迅即在整个遵义城流转起来。后来因敌情发生变化,“扁担银行”得到随部队转移的命令,撤离前为避免当地老百姓承受损失,扁担银行设立了多个兑换处夜以继日用大洋、食盐迅速收回百姓手中的苏币。

这个案例,涉及到金融基本原理“货币发行的准备金原理”和“货币信用原理”,可以在老师绘声绘色叙述完案例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案例中苏币在遵义城灵活、成功地发行,遵循了哪些金融原理?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表各小组意见。最后教师进一步点评并引导。以人民为中心绝不仅是口头说的,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红色金融在践行,即使自己处在艰难困苦之中也时时刻刻去做到的。有了鲜活的红色金融案例才能够使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让学生觉得更有意思、更爱听,也会更自然地接受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追忆红色浪漫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