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概论文明生态

(海口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 570100)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和领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概论》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表述

1.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科学发展观中的表述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表述,首先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之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的理论,在《概论》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的表述中有充分的体现和要求,其主要内容的第五方面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立足于人类对文明发展历史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对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发展的反思。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实践的需要。

2.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表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的基本内容之一。《概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方面的基本内容。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关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理念中的表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绿色”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创新。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发展理念。

4.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五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一不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会发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主动保护资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生态运行机制健康有序。

(二)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

《概论》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一部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因此,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就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发展;要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三是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包括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相关要求的理解大多处于较浅显层面,而《概论》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课程,《概论》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提升《概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大学生国情教育。

(一)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征程上,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在多样化的学习及体验中,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较多,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问题上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仅仅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理解层面。大学是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关键阶段,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抽样及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待深化,比如,很多学生不能有效区分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别,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断理解不够深刻,难以形成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认识,不能全面把握生态文明理念,缺乏对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层次认知,甚至对环境维权问题一无所知。诸多问题的存在致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绿色实践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在《概论》中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大学教育极为关键。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肩负着重要使命,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国情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众所周知,进入新时代,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思想理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何为生态文明,虽然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阐释,但是核心观点基本一致,即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战胜困难,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将生态文明及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个过程。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概论》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生态现状、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战略等,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概论》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在《概论》教学中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需要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其生态意识的主阵地,而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概论》教学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侧重于现阶段的国情教育。在 2018 版最新教材体系里,《概论》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中除了严格贯彻党中央的指示与精神之外,在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搞好其他四大建设的学习中,还将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穿插在其他文明发展知识的讲解中,第十章最后一节还专门就生态文明建设做了集中论述。作为必修课程,《概论》扮演了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角色。应该说,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融入《概论》教学中,有利于大学生获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丰富的感性认识,促使其通过认真学习达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国情,加深对国家建设“五位一体”布局的认识。总体而言,就是希望在生态文明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共享意识、生态参与意识等,从而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从生态认知到生态行为的飞跃。因此,在《概论》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一)教透、学透《概论》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

2018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由于其理论性较强,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要侧重理念、知识教育,同时结合案例教学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讲透,并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立足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有意识地深化和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教育。例如第八章第一小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讲到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时要用数据和真实案例来证实,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前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又如在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第五小节“建设美丽中国”涉及到我国生态文明现状,就要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激发大学生重视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二)加强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亲身实践才有切身体会。因此针对传统的生态文明教学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缺陷,需要增加课堂外教学活动,通过完善校内外互动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深层次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一是通过校内实践的途径,例如可以结合专业及个人爱好,成立生态文明社团,开展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摄影比赛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可以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参加如“杜绝白色污染”“地球一小时”“保护蓝色海洋”等主题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和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将生态文明行为付诸日常生活中。

二是通过校外实践的途径,例如结合各地实际,主动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诸如植物园、动物园、生态保护区等,组织学生到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接受直观而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以此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三)创设良好的生态文明育人环境

良好的生态文明育人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是主阵地,应在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等环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融入和渗透。从家庭层面来讲,家长应从生活入手,教育孩子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活习惯融为一体。社会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更大课堂,相关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环保部门等都可以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利用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对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政策进行宣传,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增强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

(四)运用多种生态文明教学方法

1.生态文明互联网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教学成为当下新兴的教学方式,互联网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就能够使学生便捷地共享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高校应利用互联网优势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学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2.生态文明浸润式教学

浸润式教学是指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各类课程中,通过对各科目的教学,真正“化整为零”,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各类课程”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不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科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形成教育合力,切实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3.生态文明教学研相结合教学

研究教学是一种把学生作为主体,通过成立课题或项目小组,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并完成课题研究,让其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方式。比如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和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小组为单位,从选题、拟定提纲、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到最后的汇报交流,全部由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这种研究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目的,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性,并提高了科研能力。

四、总结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承担者,对其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内容和加强大学生国情教育的需要。相关部门要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环境建设,创设良好的生态文明育人环境。思政教师应主动承担起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任务,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教透、学透《概论》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运用互联网教学、浸润式教学、教学研相结合教学等多种生态文明教学方法,使生态文明教育行之有效。

猜你喜欢

概论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