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史·朱升传

2020-03-03张廷玉

领导月读 2020年7期
关键词:筑墙太祖功臣

[清]张廷玉 等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①,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②,卒未尝一日废学。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以年老,特免朝谒。洪武元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寻命与诸儒修《女诫》,采古贤后妃事可法者编上之。大封功臣,制词③多升撰,时称典核④。踰年,请老归,卒年七十二。

升自幼力学,至老不倦。尤邃经学。所作诸经旁注,辞约义精。学者称枫林先生。

(原文据中华书局1974年版《明史》)

【注释】

①学正:执行学规、考校训导的地方文官。

②逋(bū)窜:逃窜。

③制词:诏书上的文辞。

④典核:典雅而确实。

【译文】

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担任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水、黄冈等地盗贼兴起,他于是弃官隐居石门。多次逃避兵乱,四处流离,但始终未有一天荒废学业。明太祖攻下徽州后,因为邓愈的推荐,召见他询问时务。他回答:“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很是赞赏。吴元年授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等职。因他年老,特免除朝拜之礼。洪武元年(1368年)晋升为翰林学士,负责制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类的礼仪。不久,太祖命他与诸儒编修《女诫》,他把古代贤良后妃的一些值得效法的事迹编入此书,献给朝廷。后来太祖大封功臣,诏书上的文辞大多是朱升撰写的,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写的那些制词文字典雅又符合事实。过了一年,他请求告老还乡,去世时七十二岁。

朱升从小勤奋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尤其精通经学。他所作的诸经旁注,言词简约,意义精辟。学者尊称他为枫林先生。

【简析】

朱升给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实际上总结了朱元璋开创帝业、一贯实行的战略,毛泽东盛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这个九字方针在各时代、各行业都广泛适用,故为世人津津乐道。朱升在《明史》中的传记竟然如此简短,以至于很多读者可能会等闲视之。实际上,这篇传记写得很精彩。首先说他“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说明朱升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学问了,结合其他史料中朱升的求学经历,也可证明这一点。接着说天下大乱时朱升主动“弃官隐石门”,可见开头这两句就非常符合《论语》中“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本是孔子独许颜回“用行舍藏”的最高境界。然后说朱升在逃难的过程中“未尝一日废学”,可见他既好学不辍、自强不息,又总能乱中取静、从其所好,“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形象呼之欲出。所以,后来因为邓愈的推荐,“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策略,从他的口里说出来便不会令人惊讶了。从明太祖召问时务,《朱升传》的作者仅仅记了这九个字来看,显然作者是采取了刀削斧砍的笔法。结合后文,处处行文精简有力,比如“特免朝谒”“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大封功臣,制词”这些都是朝臣可望而不可即的待遇,作者也都是一笔带过而已。朱升在朱元璋大封功臣不久之后,即请求“归老”,或许是他已经凭借高超的智慧敏锐地洞察到了朱元璋将来难以与功臣共享富贵,故提前全身而退。本传最后记载朱升“自幼力学,至老不倦”,特别擅长儒家经学,并且对各种经典的注解都“辞约义精”,俨然大儒之风。综观全传,从朱升的所作所为及其精神来看,其称得上是一位进退不失其正的“醇儒”,确实令人敬仰!

猜你喜欢

筑墙太祖功臣
“剩”者为王!面对2022年诸多行业困局,好润如何积粮筑墙,长期作战
强者搭桥,弱者筑墙
灭害功臣
婆婆纳
“扶贫就要扶出个名堂” “扶贫功臣”史军辉的故事
泥土中的功臣
曹植聪慧
地龙的传说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