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路径研究
——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2020-03-03陈倩
陈 倩
(无锡太湖学院商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0 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提升自身办学实力,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从战略认识维度看,国家创新、地方需要、高校发展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趋势。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政府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地域上更容易开展合作。地方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高校所拥有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在此过程中需探索有效的产学研合作路径。
无锡太湖学院作为地方民办本科高校,在优胜劣汰的办学大背景中需要走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主动为无锡和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走出差异化、特色化的道路。地方高校在此过程中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立足于错位优势,围绕苏南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型管理人才为重点,开放合作办学,推动教学改革,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走“专、精、特、新”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路径[1]。
1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不足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科研能力较弱,提供管理咨询经验不足、技术攻关能力薄弱等问题。与科研型高校相比,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的能力明显不足,在支撑地方产业升级发展方面的攻关能力方面优势不足。缺乏突破性、前瞻性的科研成果,缺乏行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团队,产学研合作缺少优厚的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无法有力支撑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贡献率还不够突出[2]。
1.2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缺乏优势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方面较为薄弱。以商学院为例,科研成果更多停留在咨询报告层面,成果缺乏实用性,成果投入到生产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成熟度不高。这些现实情况导致商学院存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能力薄弱的问题,解决地方、行业和企业现实重大问题的能力较弱,直接承接高层次项目的能力不够强,直接承担地方社会服务项目不够多。
1.3 高校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不足
在高校传统的评价和职称评定机制中,各级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指标仍然以科研学术价值取向为主,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仍然以科研指标为主。传统的评价制度使得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论文的撰写,纵向课题的申报上,弱化了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较弱,内在动力不足。
1.4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较为单一
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较为单一,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中。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通过合理配置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和地方区域内的企业间进行产学研的合作,期望达到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配置,进而实现资源间的优化整合,但现实情况是双方并未全面整合配置各自的资源,使得合作停留在表层,企业方缺少长期合作的动力,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使得产学研合作效果不佳[3]。
1.5 产学研合作运行保障体系不健全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运行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包括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大学依然重科研,对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高校管理中的制度支持不够,包括缺乏“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双聘双挂”制度细则、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益和责任分配机制等;对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互动关系认识不够,缺乏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建设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价机制等制度设计。
2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路径构建
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应用型、特色化发展的关键,无锡太湖学院作为地方新建高校,正处在百业待兴的爬坡阶段。无锡太湖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在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路径。近年来,无锡太湖学院逐步加强了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下面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建设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方面的路径构建。
2.1 探索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路径
校企合作办学,是指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办学,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高等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高校以企业的需求为抓手,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匹配。具体开展形式例如:(1)在学校教学计划基础上,增加由企业开设的实务课程。(2)开设工作坊,有学校指导老师、企业实务导师和成员相对稳定的学生组成工作坊团队,去解决社会经济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项目方式提供经费,指导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3)开设订单班,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定向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人才。
太湖学院从职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出发,与多家上市公司、行业知名企业联合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做到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开展了以下诸多探索。
无锡太湖学院与五洲国际集团合作办班。太湖学院“五洲班”致力于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塑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职业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精湛专业知识、较高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专业教学深化改革。两年内,该合作项目已有数十位同学参加五洲国际学习班,并已有20位同学正式入职五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效果。
2017—2019年无锡太湖学院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主与行业龙头企业卡思优派人力资源集团合作开办“猎头精英班”。该项目以“卓越引领,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为思路,开展猎头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研究。国内高校暂没有设置猎头专业,而市场中需要专门的猎头高级人才,该校企合作项目主要培养有潜力的猎头。通过“猎头精英班”的课程,植入猎头专业知识,案例实操,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2.2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
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积极适应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以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目前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较为陈旧,落后于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学校应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到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来。
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一些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产业对接,需求导向;行业参与,植入培养;特色教学,错位发展;强化实践、一专多能的思路。目前无锡太湖学院拟论证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探索政、企、校、协会联合培养的新路径。
2.3 开展以校企横向课题为载体的合作路径
以往产学研合作中,更偏重于企业对高校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长期进一步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高校应充分考虑企业方的需求,更了解企业的诉求,以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共建多方共赢的关系。以横向课题或项目为载体,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可以为各行业、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等项目,进一步促进校企间在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高院在促进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2.4 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协同创新路径
加强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创新,围绕地方经济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瞄准重点产业领域,探索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协同创新路径。无锡太湖学院加强同无锡市政府的合作,围绕无锡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现实需要,于2018年成立了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苏南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定位于苏锡常城市群,重点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1)企业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2)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和升级;(3)旅游和文化事业管理。该中心在已有学科支撑和需求导向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产出有利于产业转型发展的高质量应用性对策成果和战略决策咨询成果,努力形成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需求导向、出人才、出成果之间的良性互动。
3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建设机制
学校各专业在现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可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建设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各专业、各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植入式培养,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各专业学生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分析未来就业中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课程中植入培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国家职业标准资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符合“本科水平,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完善“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机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增强专业实力。将师资队伍建设从“双师型”目标向“双能型”目标转变,精心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实施“双聘”“双挂”制度。进一步推动“双挂”制度(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争取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或行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产学研协同发展。
3.3 开展产学研深度全过程合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根据社会需要做出调整,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开辟更多实习实训企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鼓励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融入道教学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3.4 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建立设施先进、独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是开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保证。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解决校内实训、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6]。在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进一步建设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包括“企业化、情境化、开放式”的实验室,对此太湖学院已经建立了情境化的经管实验室,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如何用好实验室,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7]。
3.5 构建产学研合作运行保障机制
完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涉及的利益以及责任分配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价机制等制度设计。构建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确保产学研有效深度融合;共建多层级校企合作组织机制,从学校、二级学院、教师这三级组织分工协作,提升产学研融合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度。调配行业、企业、协会、学校等多方面的资源,共同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应用型高校的立校之本,产学研合作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确立特色优势、提升办学知名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选择。但产学研合作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还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的新事业。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存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产学研激励机制不足,合作模式单一,运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战略部署、企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及优势,实现校企产教融合、良性互动、合作共赢是个需要长期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