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2020-03-03容,魏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张 容,魏 煊

(1.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近年来,国内外各高校不断探索创新实践育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与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重理论轻实践。目前,不少高校对实践育人工作认识仍然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忽略了社会实践,致使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少、效果也不甚理想。二是重形式轻实效。一些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简单陈旧,往往停留在传统的参观考察、调查访谈、“三下乡”等活动,或是简单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手段,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和主动思考兴趣,缺乏对实践内容、主题以及效果的关注。三是重部署轻落实。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存在社会实践部署的多,“大道理”讲得多,但工作执行力不强,活动不落地,甚至存在“虚”“实”相脱节的问题[1],有些活动即便落实了,但往往以学生组织为主,如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强。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陷入空泛说教的境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不理想,已经不能较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2],因此,构建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一)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或群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向其成员施加,使其符合社会或组织要求的实践活动[3]。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为独有的特征。在此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是实践的理论,不仅体现在理论的产生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更体现在理论的应用是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离开了社会这个大背景将会沦为空谈的学问。其次,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也不断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领高校社会实践工作发展。两者主题上高度契合,如20世纪80年代,高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学雷锋做好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20世纪90年代,高校社会实践的主题多围绕时代改革与建设发展;进入21世纪,高校社会实践的时代特色愈发鲜明,紧跟国家形势、结合中央重大决策作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如近两年高校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忘初心·重走初心之路”“助力脱贫攻坚”等主题。另一方面,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也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扩展、领域不断延伸,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研究案例,不断深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方位育人”观点的提出,正是肇始于高校社会实践的发展。

(二)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出路

古人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更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新时代瞬息万变,我国正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与时俱进,这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工作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个可以反映时代特征的风向标。我国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借助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提升自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时代坐标。近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社会实践要素的案例也不断涌现,复旦大学、西南大学都有应用“翻转课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案例。对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度更高,可以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符合“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三)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检验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教育成果是否有效,也就是要看培养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高不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要通过行为来检验,在实践中检验。通过实践来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的成效,不仅仅是对“学没学会”的知识判定,更应该蕴含“会不会做”的道德行为判定。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更多是要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自觉性,以便能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调节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否在自己的言行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不断深化“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能否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其次,社会实践能够有效提升青年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统筹协调资源的能力、有效执行的能力、综合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体现。

(四)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重大创新

步入新时代,社会行业高度发展,社会资源信息方便快捷,社会实践形式多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广泛实践提供了可能性,翻转课堂、志愿服务、暑期实践、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数字时代深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思政”等各种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尤其面对00后在校大学生主体,更要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断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努力打造思政“金课”,不断解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的内涵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给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样,教学形式也要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要鼓励提高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占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印象,坚持学用结合,避免过去学生应付课程、提交作业敷衍了事,确保学生真正花时间、花精力在课程上,真正学到知识、增强修养。

二、打造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要充分结合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也应该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更应该紧密结合新时代特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中创新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打造一大批符合社会或组织要求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4],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举旗定向的作用,更多承担着“方向盘”“助推器”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自觉服务于当前党的经济建设工作、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就是寻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固化思维与创新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多样性和大学生选择性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需要学生愿意且做好面对新事物的准备,如果不结合时代特点,不利用好一些关键的事件,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感触有限,容易产生“用非所学”的疑惑和迷茫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复杂性,通过可把握的时间节点、相对容易理解社会实践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展现出来,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

(二)要充分结合青年全面发展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服务于“以人为本”的大前提,关注青年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需要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在新时代下,对比传统的青年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新青年更加需要有新媒体能力、心理调整能力、抵抗压力能力、敢于担当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实践育人,也要选择能够培养青年新时代需要的新能力、培育青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个人品质等。同样,在实践方式的选择上,要符合青年对时代的认知,寻找兴趣性和工作性的结合点,让青年能感觉在社会实践中有所成长。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较难“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成果往往用考试的成绩来判断,也就是说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考核,而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没有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为人处世、道德品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实践能够起到联系主客观世界、加快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作为外部因素,只有与学生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发生作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才能有意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要做好社会和课堂的衔接

打造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是割离课堂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工作,而是实现社会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课堂知识点与社会实践相互对照,将社会现象用课堂所学去更深层次地进行剖析,将人才培养与社会之间衔接得更加顺畅,达到提升个体思想觉悟、完善个体行为模式的目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正是构建“社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整体去实施教育。社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制支持,是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无论是高校授牌博物馆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还是地方政府协调地方企业或中小学资源作为“大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创造一个合适的地方,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让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从而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机制。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指引,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将社会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课程之一,对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开展节点进行科学设计,并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给予一定的学分。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高校指导教师是一个重要环节,也就是说,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是把学生丢到社会中不管不顾,让学生在“试错”中感悟社会,而是要设计好授课的教学手段,在课程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程设计的目标有效进行启发、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四)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内化外化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要求,又需要受教育者能够将教育要求转化为行为和习惯。受教育者在认识到思想政治的概念和意义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概念和意义转变为实际的行为,再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自我的反思和社会的评价,对思想政治认识进行自身的再加工,形成印象更深刻更容易外化的思想政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引导作用要贯穿始终,才能保证思想政治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不会跑偏或者变形。但也应当认识到,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完全的用社会实践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实践,更多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筛选的适合的社会实践,不是所有的社会实践都可以被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同样,也不能为了社会实践而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另外,在社会实践中,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去解决社会问题,但不能用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去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具备着一定的科学性,社会实践无法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概念的讲解过程,也无法忽视教育者在其中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打造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意愿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有所减弱,衍生出“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通过榜样引领、经验分享、社会实践成果表彰等方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自身的成长同社会的需要紧密联合在一起。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一方面是培养担当意识,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另一方面是鼓励奉献意识,切实摈弃“精致利己主义”,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赤诚奉献。

(二)注重培育社会实践平台

每个实习基地的社会实践岗位都是有限的,能否有足够的实习基地满足学校学生的实践需求,是打造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要因势而新,加大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着力推动实践育人模式设计,科学合理搭建育人于行的实践平台。要鼓励学生分批分时段开展社会实践工作,形成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在充分用好“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新社会实践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解决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式单调等问题。要充分挖掘政府、学校、企业及校友资源,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牵线搭桥。要确保经费投入[5],社会实践工作是校园外的行为,涉及学生赴工的交通费用、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险费用,否则很容易导致社会实践组织的虚化、弱化、形式化。

(三)依托国家重大活动开展社会实践

国家重大活动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6]。在这些重大活动中,往往具有热烈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体会到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要善于结合国家重大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国家重大事件节点开展社会实践。比如依托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体育盛会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不仅能够在待人接物、职场礼仪等方面得到培训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信心。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等重大历史纪念活动,可以结合博物馆等相应展览,积极鼓励、组织学生参与,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传统的教育方式学生之间的互动缺少共鸣,加上思想政治的效果受个人自身道德认知的影响较大,教师很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到位。国家重大活动时,社会环境能对学生行为起到一定约束作用,学生在社会舆论的造势中,对标身边的人和事,潜移默化调整自身行为,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能够收获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重视公益性活动的组织开展

公益性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公益服务的精神往往也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青年在参与公益服务中,往往具备自发性,带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在公益服务中,青年更容易从内心产生对社会的认同感、更容易客观地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更能够体会到社会的运作方式是什么、社会提倡和反对什么。此外,高校常常采用的集体公益服务形式,也有助于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目前,公益性活动的参与方式是多样的,社会对公益性活动的需求也是巨大的,相当一部分公益性活动是顺应解决社会问题或者国家政策导向而产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公益性活动中有一些“灰色地带”,要按照开展公益性活动的要求,建立公益性活动的筛选机制,确保公益性活动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符。

(五)探索发挥班级在社会实践中作用

班级是教学中产生的概念,应该把这个概念进一步拓展到构建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把班级拓展到社会实践中,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或者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班级,有助于在班级内形成不怕吃苦、甘于奉献、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可以把社会实践融入班级活动中,每个班级每学期固定时间参与社会实践,一方面缓解了学校组织集体参与社会实践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把社会实践常态化,更加符合以社会实践为核心的体系要求。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