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问题的开放性设计
2020-03-03胡敏
胡 敏
(南京市江宁区科学园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教育的深化改革逐渐对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小学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下的一大亮点和创新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生活实践并与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升对实际生活的感知和认识。教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探究活动,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内所学知识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主题活动生本化,以兴趣激发创意
“生本化”即以学生为本,其教育价值取向建立在人本主义教学观上,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作为核心的教学价值。生本化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学习的需求,强调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赋予课外活动实践以生命成长的意义。[1]
例如,在教学生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态群落的概念潜移默化地引出来,师生一起做一个生态群的任务。教师将任务安排下去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态群落定义的理解自由制作。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生态瓶,说明自己为什么这么做,有何意义。介绍完以后,师生相互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适当修改自己的计划。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尽情发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对生态群落独特的见解,积极准备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与辅助者,要做好客观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手工制作的生态瓶放在实验室,供更多的人参观和欣赏,同时在班级内部选出10个优秀的生态瓶。教师还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展示学生做的生态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此可见,生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科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而教师作为引领者。
二、结合教材,积极开展观察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观察、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根据科学课程的安排和要求,有许多实践活动和观察是需要在课外完成的,如植物根的吸水实验、向日葵的生长发育实验等。因此,教师不能只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还应进行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在课外实践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该时刻引导学生围绕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例如,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学生遇到“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不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任意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如“花是由五部分组成的”“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然后,教师可以找一朵花,现场讲解有关花的知识。讲解完以后,教师再问学生,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此时,通过观察花,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花朵,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再如,在做种子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设计方案,从选种子到播种浇水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记录种子的发展状况以及成为幼苗后的发展情况,随时观察,待一段时间后,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情况。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学习能力、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从而提高综合素养。
三、结合兴趣,积极开展组织活动
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这不仅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优化活动效果的保证。学生能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能通过以兴趣为主题的实践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与科学教学结合起来,在班级内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
例如,在以饲养为兴趣的小组中,学生用水槽饲养蝌蚪发现蝌蚪变成的青蛙只有纽扣大小,随后长出了腿,并且身体是黑色的,有的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池塘中的蝌蚪和用水槽饲养的蝌蚪的不同之处。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室内光线比池塘中的光线弱,蝌蚪活动范围小,并且水槽缺少绿色,所以蝌蚪长得比较黑,比较小。学生观察完以后,将蝌蚪放回池塘,他们从实验中学会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爱护每一个小生命的意识。
再如,在以游戏为兴趣的小组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吹肥皂泡”的游戏,让学生思考怎样能吹出大肥皂泡。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肥皂泡泡的视频,观看吹出大泡泡的视频,然后教师给学生示范怎么吹大泡泡,教给学生吹大泡泡的技巧,学生再分小组尝试吹泡泡。学生在自己尝试吹泡泡的时候要思考:肥皂水为什么能吹出泡泡?泡泡为什么会先上升后下降?泡泡为什么是多种色彩的?小泡泡和大泡泡哪个保持的时间最长?如此,学生在浓郁的活动氛围中,能通过吹肥皂泡这一游戏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肥皂泡的科学本质,满足好奇心,在玩耍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满足求知欲。
四、立足特点,因材施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因材施教,抓住学生的特征,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也需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特点安排活动,细化活动过程,保证活动效果。实践主题的选择和活动任务的难度需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能太简单,否则会失去教育的效果;也不能太难,太难会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当然,对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安排活动时需要有所差别。
例如,面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因其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容易达成且简单的活动,如“我是书包小主人”“我的精彩双休日”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生活、提出问题、简单策划和进行小组协作的能力。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设计活动。如学校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交通拥堵,为此,教师可以以“我为校门拥堵想办法”为综合实践主题,分为“校门拥堵情况调查”“拥堵管理实施方案”“意见交流”“方案修改”“具体实施管理”“管理效果反馈”等环节。学生可以按顺序,一步步开展实践。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会各自发挥其能力所长,提出许多有创意的想法。最后,教师和学生可以确定一个解决方案,如“校门小协警”这一解决方案,有效解决校门拥堵问题。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家长、学校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也可以让学生收获信心,提升综合实践素养。
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课
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社会实践的锻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留心关注实践细节,并且学习有关知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实践意识。[3]
例如,在学习污染环境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后,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发现并调查在身边发生的污染环境的事情,如日常生活中的水质污染、垃圾污染等。学生可以调查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将调查结果总结出来。在课堂中,学生可以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其他学生对该问题提出看法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补充学生思考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组织的宣传,去锻炼自己,或者鼓励学生在校内组织开展有关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社会公德感。
六、积极开展创新设计实践主题活动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开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引领者,要以生本化育人理念为主,促进学生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因此,在开展以创新为基础的实践性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和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融入新的个性化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内部开展主题动手实践活动,如制作风力发电机活动,先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风力发电机的视频和图片,再对其进行基本讲解。这样,学生会通过直观的体验了解风力发电机的本质。然后,学生可以运用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风力发电机。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将不同的纸板涂上喜欢的颜色,再为自己制作的风力发电机命名。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不断给学生讲解每一部分的功能及其用途,设置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回答。在回答问题环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问题抢答,对回答问题正确率高和回答得多的小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给予学生更多自由且开放的空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教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直观的生活世界,让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以此关注生活点滴以及社会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开放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