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归属感增强路径
2020-03-03黄秋霞
黄秋霞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为顺应教育改革,增强小学生课堂归属感成为现代课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对课堂的依恋感,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本研究从课堂归属感的概念出发,阐述其增强的意义,分析课堂归属感不足的原因,通过调整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重构学生健康心理,推进家校协作加强课堂管理建设,创建一个学生主动学习、团体互助学习的课堂,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投入度,对推进课堂教学,实现师生共赢,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导向作用。
一、课堂归属感概念的界定及其增强的意义
课堂归属感,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处课堂的认同与投入的一种心理表现。[1]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阐述了“爱和归属”的需要:当一个人想要自我实现时,则需要获得一定的归属感去支撑这一信念。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增强小学生的课堂归属感,对实现学生主动走进课堂、投入课堂学习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课堂归属感的增强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行动力,促使学生积极融入集体之中,感受集体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小学生学习的抗挫折能力。小学生内心不够强大,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严重时可导致一蹶不振,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增强课堂归属感,有利于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建构小学生强大的心理,并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有利于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对学习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实现小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二、课堂归属感不足的归因
(一)教师教学方式出现偏差
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精通必要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外,还需掌握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然而,在真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问题,导致教学质量效果不佳。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尤其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无法长时间投入课堂学习中,进而产生不良的学习心理。二是教师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无法规划好当天的教学任务,没有深入地挖掘教材,一味追求知识点的盲目灌输,教学方法守旧,缺乏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抑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创建高效课堂,使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无法得到寄托,渐渐失去学习的行动力,失去课堂归属感。
(二)学生学习心理产生歪曲
受自身状态和外界环境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普遍未能按照良性方向稳定发展,学生学习心理产生扭曲的原因主要分为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表现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约束力不足,自我调控能力差,心智发育还未成熟,导致他们的意识常受自身的、外界的各种不良因素干扰,自制力不强,易动摇主观立场。也有部分学生过于懒惰,学习缺乏行动力,呈现出一副事不关己的状态,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客观原因体现在,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不强,课程内容繁杂且无重点,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加上学习难度过大,教师无法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难以融入班集体学习氛围之中,无法形成课堂归属感,则易出现焦虑、厌学等心理情绪。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无法积极地投入课堂。
(三)家庭环境导致教育缺失
研究表明,家长的“无时间教育”观念是导致孩子教育缺失的罪魁祸首,对孩子放任不管,与学校缺少交流,更容易出现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孩子父母因为工作关系无法陪伴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但由于年代和观念的差异,祖辈对孩子的管理主要还是在生活方面,没有对孩子提出具体的学习规划要求,缺乏教育目标,也没有对孩子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导致孩子缺少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形成课堂学习的归属感。[2]另外,家庭与学校缺少沟通,学校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家庭情况,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方案,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家庭环境是孩子性格形成与发展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学习动力。但同时,家庭环境导致的教育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样显而易见,表现为孩子会在心理和情感上无法投入课堂学习。
三、课堂归属感增强的路径
(一)调整模式,优化课堂
1.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应用自身所掌握的教学理论知识,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稳定的、复杂的教学行为。[3]教学技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格外重要。首先,教师要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育理念,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其次,教师备课时切忌对教材照本宣科,守旧照搬,应结合学科特点,总结出相似的规律,创设丰富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进入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缺乏规划和主动性,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适时调整,要让学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感受集体学习的愉悦,实现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课堂归属感。
2.提高课件美化技术
毋庸置疑,课件制作及美化在教学中必不可少,合理使用电子课件可以推动课堂教学与课堂学习的进程。课件美化包括对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等方面的美化,一个精美的课件具有声音优美、富有童趣、图像清晰美观、文字具有趣味性、动画效果有个性等基础美化效果。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普及,现代教育将多媒体技术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更具生活化、技术化、智能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的渠道学习有关课件制作及美化的方法,按照不同学科类型、不同教学任务,制作相应的课件。提高课件美化技术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美化的课件给学生带来的不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在情感态度上也能促进其积极地投入课堂中。
3.创设小组评价体系
小组评价,指在学生学习和工作中,把组内所有成员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的有效评价。小组评价体系是现代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长足发展、提升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设小组评价体系,符合现代教学特色。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游戏、小组答辩、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等形式展开学习活动,比如,教师在上新课“测量”时,可以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一些实物的长度,在这一过程中感受集体实践学习的愉悦,只有当小组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才能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极大地实现学生自身价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意见,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拓展思维,教师也能以这种形式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4]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这样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保证学生积极投入小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实现整体发展。
4.创建生动活泼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教学活动,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课堂,能促使学生激发积极情绪、活跃思维、投入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学氛围、个性特点、肢体动作和言语风格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应体现在教师具备幽默风趣的言语特色、充满激情、拒绝呆板沉闷、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等方面,这样学生才能想学、愿学、乐学,才能学习热情高涨,充满活跃感。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勤于思考,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转化教学思想,拉近师生距离,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课堂,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二)重构心理,回归课堂
1.密切关注学生个体
小学生成长的环境千差万别,个体发展前景也大相径庭,因此,对学生个体密切关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对构建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具有导向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特殊对待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有的放矢地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及时缓解他们的焦虑,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教师还应在性格上分析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积极捕捉闪光点,调动学生内在力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特长,关注到某些超群轶类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在同辈中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密切关注学生个体,能让学生情感上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照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长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与巩固,成为个体发展所需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持有发展的眼光,抓住关键时期打下基础。[5]低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虽然自制力不足,但只要加以管理约束,便可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学生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要做到课前学会预习,善于思考,敢于提出质疑。二是要做到课上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学会做笔记。三是要做到课后学会复习,查缺补漏,按要求及时完成教师下发的作业,善于反思,自觉培养批判性思维,实现各科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重构健康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还有利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回归课堂,以增强学生课堂归属感。
(三)家校协作,巩固课堂
1.注重家校合作,实现双管齐下
为了促进小学生良性发展,学校要积极推进家校合作方案的实施,让学生充分感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关心与照顾,心理上获得归属感。家校合作指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向,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情况,家长则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反映孩子居家时的心理、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家校教育一致。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达成教师、家长的共识,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优化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更有针对性、目标一致性,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学校与家庭的关注与认可,由此提高对课堂、学习的投入程度。家长需要腾出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理方面的沟通,发现并及时解决由家庭因素导致的教育缺失的问题;学校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弥补部分学生因家庭因素导致的学习动力不足的漏洞。家校合作,对小学生的学习教育实现双管齐下,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
2.推进课堂建设,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优质的管理在巩固课堂建设方面充当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推进课堂建设,以提高课堂效率,对小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具有导向作用。课堂建设要求学校在管理层面必须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督促教师在建设高效课堂之前,转变自身的思想,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见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推进课堂建设以创建更为高效的课堂,使全体学生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学习获得感和满足感。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多汲取他校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可经常举办一些有关促进班级建设的活动或比赛,例如班级美化大赛、班级团体活动比赛等,在建设高效课堂的同时,学生的团结意识也得到了有效提高。课堂建设的推进,巩固了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场所。
四、结语
本研究从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家庭层面系统分析了造成小学生课堂归属感不足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对应的增强策略和方法,由此提高小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归属感,不仅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关注,还需得到家长们行动上的支持。为了促进学生更加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只有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完善课堂教学活动,及时消解外在环境与内在因素造成的小学生课堂归属感不足的阻力,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实现个体全面发展。